这个时候是建安二十五年,就是公元220年,夏天曹操退走,到秋天,刘备在汉中称王后,也返回到CD。
第二年的年初,曹操就去世了。他儿子曹丕继承了他的权位,并且逼汉献帝举行禅让,掌握了最高权力,称皇帝,建立魏国。益州这时传说汉献帝被曹魏王朝害死了,说的有鼻子有眼的。
谣言真可怕啊,****社会的谣言尤其可怕:大家都信了!不过,这个谣言确实是刘备盼望的。他有没有添油加醋,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随后,他白帽白衣,大肆发丧,然后在下属的劝说下,顺天应人,继承汉献帝的帝位,自称为汉朝皇帝。后世称为先主。
刘备在CD称帝后,因为手下头号智囊---东州派的法正已死,就任命荆州派的诸葛亮担任丞相,兼任尚书令。诸葛亮初步掌握了刘备政权的权力。
到了这年的六月,把守上庸地区的大将孟达投降曹魏,并引曹魏大军来攻打上庸守将刘封。刘封双拳难敌四手,败退回到CD。刘封是刘备的干儿子,对皇位有一定的继承权力。现在刘备有亲儿子刘禅来继承,就没刘封什么事了。可是,刘封是一员勇将,久经沙场,刘备在世时,刘封不会造反。但是,刘备死后呢?
在****的皇权体制下,刘封本身存在的事实,对皇权的顺利继承已构成了威胁。这种体制,最大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继承。尽管刘封已经表明了对皇权没有丝毫的野心,甘心情愿拜服在弟弟刘禅的脚下看,可是,他的名位在那儿摆着呢,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嘛。
诸葛亮作为这个体制的第二号人物,不能不为这个体制的存续操心。他劝刘备就趁着刘封打了败仗,以此为罪名,顺势杀了他。刘封被杀时,也知道自己为什么死。他之所以来CD,没有去投降曹魏,就是因为他对义父刘备的信任。他跟谁刘备这么久,亲眼见到刘备那崇高的美德,仁慈的个性,因而也对刘备倾心相信,却没想到,到最后,刘备个人的美德还是没有战胜****体制的要求,决心把他给杀了。
唉,早知如此,该投降曹魏啊!
刘备称帝前后,也得到荆州关羽败亡的消息。关羽是从他开始起家时就跟着他干的猛将,他必须给世人一个交代,如此才能不负他仁厚节义的美名。更重要的,荆州地区是在他和诸葛亮隆中对大战略中,就确定的必不可少的一环,必须拿回来才有希望击败曹魏,兴复汉室,统一天下。
他也在考虑,在魏国、汉国、江东这三角关系中,他能不能先吞并相对弱的江东,壮大实力后,再举兵北伐,吞并曹魏,统一天下?作为一个老于军务的人,这种想法对他也是非常有诱惑力的。
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说,他就需要来一场对江东的战争!
他不顾赵云等人的劝说,坚持要东讨孙权。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默默无语,不说一句劝谏的话。他尽管主张孙刘联盟共抗曹魏,不过,现在形势发生变化,汉国有这么理直气壮的复仇借口,不利用一下,似乎也不大对。
刘备就准备东伐的一切准备。兵员、粮草、衣服甲胄等等,忙的不亦乐乎。他还让巴中的张飞带一万兵顺流而下,在江州(今重庆)和他汇合。不料他还没有出发,信使已经告诉他,张飞也给部下杀死,杀死张飞的部下也去投奔了江东。张飞也是跟着他起事的猛将,对他的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下,刘备更没有借口不出兵了。
到了章武元年,就是公元221年的秋天,刘备率领六万多大军讨伐江东。江东的孙权一方面是害怕刘备大军压境,曹魏大军又乘虚而入;一方面既然占了便宜,那再来一个孙刘联盟抗击曹魏多好。魏国到底最强大,时时想着统一江东,靠不住啊。就派人出使刘备,想要双方和平相处。
刘备自然不同意。他又派荆州大族马良前去荆州武陵地区,联合少数民族共同出兵。让劝谏他不要出兵的黄权领一支人马在长江以北地区,进击江东的同时,防范曹魏军队。他又命令诸葛亮在CD负责收集粮草,运输前线。一时间刘备军威大振,各方震动。
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刘备驻军在益州东部秭归城,手下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驻在夷陵城,夹江东西岸而立,声势更大。
孙权也不是个简单的人,他看到孙、刘之间的和平已经没有希望了,就抛弃了一切幻想。他力排众议,任用当时还是小年轻、没资历的陆逊为主帅,领着五万江东大军与刘备对峙。
二月,刘备率领大军进军,离开益州,到猇亭驻营,向江东挑战。陆逊拒绝迎战,只守着营垒不出战,刘备无可奈何。天气逐渐炎热,刘备走了一招臭棋,让大军都进入林中扎营。这固然是他因为轻视江东主帅陆逊而做出的决定,不过也给了陆逊一个机会:战胜他的机会。
当时敌我双方都看出了刘备在林下扎营的弊端。甚至曹魏的皇帝曹丕都说刘备不懂兵法,一定会失败。诸葛亮也是大惊,让人星夜前往猇亭提醒刘备。
可是,一切都迟了。陆逊抓住刘备所犯的错误,一把火烧联营,大破刘备大军。刘备在马鞍山地区整顿军队秩序,绕山扎营防守,可是,仍然给江东打败,也没有挽回局势。
这一仗,刘备靠着扔掉士兵的旗帜金鼓甲胄等等设备,放火烧掉,以烟火来阻挡江东的追兵,才勉强逃走了。可是,他刚建立的蜀汉政权损失极大,实力更加弱小。他逃到益州东部的永安,后来住在白帝城。
当猇亭之战失败后,在武陵郡做民族工作,成绩斐然的马良,也因为道路被江东军队隔断,回不来了;江北的黄权走投无路,也被迫投降曹魏。
黄权投降后,曹魏的文武大臣都以为刘备、诸葛亮必杀黄权的家人。黄权却不这样认为,他以为,他和刘备、诸葛亮倾心相交,他投降曹魏是不得已,是刘备、诸葛亮辜负他,而不是他对不起刘备、诸葛亮,所以,以刘备、诸葛亮的为人,一定不会杀他的家人的,相反了,还会好好对待他们。
黄权这是从刘备、诸葛亮的人性来估计事情的后续发展。
事后,果然如黄权估计的那样,刘备、诸葛亮慨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厚待了他的家人,史书上也记载了这件事。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刘备、诸葛亮为人还是有很大的原则性的,而且,这种原则性被当时的上层普遍认可,信赖。他们这种对人讲信义的做法,对他们治理益州发挥了重大作用,尤其对后来诸葛亮的治理益州功莫大也。
刘备败退白帝城,手下的益州兵也死伤无数。他深感对不住益州父老,没脸返回益州CD,就住了下来。这颇有点项羽不肯渡江东的意思。
不过,他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兵,却给一个小青年陆逊打败,心里无论如何是不舒服的。他非常羞惭愤恨说:“我刘备竟然被陆逊这样的无名小辈挫败侮辱,难道这不是天意吗!”把自己的失败归之于天意,固然能替自己的失败开脱,可是无论怎么说,这也就有点搞笑了。
陆逊打败刘备后,江东文武都主张追击,扩大战果,只有陆逊坚持放过刘备,赶紧回去江东布防防范曹魏乘机进攻。孙权支持了陆逊的这个意见。事实上,事情发展的结果也证明了陆逊的远见卓识,曹魏果然乘着孙刘大打出手的当儿,派出大军趁着孙权政权的空虚进攻江南。
这也反映了孙权用人还是有一手的。
江东政权在陆逊的建议下,沿江布防,又出兵征战淮南。由于江东反应及时,应对得当,没有让曹魏占了便宜。
占据荆州,打败刘备后,孙权也在公安隆重接见了一个特殊的人物:刘璋。他被刘备流放到了荆州公安地区,以削减他在益州的影响。孙权让刘璋驻守荆州,建立流亡政府,遥领益州。其实就是利用刘璋发挥余热,给刘备、诸葛亮治理益州制造一些麻烦。
还别说,孙权的这些措施和刘备猇亭的战败,也在益州产生了一些后果。先是益州郡大姓雍闿反了,把刘备任命的太守张裔绑来江东,邀功请赏,接着,高定也反了。最后,益州南部四郡联合苗人首领孟获,全部反叛作乱,响应江东。
益州南部的这些叛乱,尤其是孟获的叛乱,影响尤大,因为孟获平时都为南部彝族、汉族等等人民所敬服。又加上刘备的战败,震动了益州,给诸葛亮的治理增添了许多的难度。
无疑,这些造反者也都把江东政权看作了他们造反的总后台。
猇亭战役结束后,刘备驻守在紧挨着江东的地方,盘旋不去,对江东构成了威胁。曹魏又来攻打。尽管挫败了曹魏的进攻,可面临这么多因素的威胁,孙权也不能不忧虑。曹魏的进攻,也让孙权意识到,还是孙刘联盟抗曹这个战略靠谱。两弱敌一强,形势才会稳固。
他又派出使者去白帝城见刘备,试探刘备有没有建立联合阵线的心思。刘备虽然被江东打败,可是,头脑仍然清醒,知道既然吃不掉江东政权,夺不来荆州的土地,那他这时候就更不是赌气的时候。接受现实吧,现实是只有联合江东政权才能抵抗曹魏的侵袭。也才能解决益州内部的叛乱。所以,他也派出使者,初步和江东达成了和解意向,有了重新联合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