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在位共23年,长孙无忌始终是太宗依靠的重臣。长孙无忌辅佐太宗,也始终尽心竭力。太宗命他参考隋《开皇律》和唐初的《武德律》,编成《唐律疏议》,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完整法典。他的一系列重大建树,深受太宗赞誉,称之为“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他对“贞观之治”的形成,起到了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不相上下的作用。
有的官僚见长孙无忌权势过大,就给唐太宗秘密上奏章,请皇帝对之严加防范。唐太宗接到这份秘本后,立即交给了长孙无忌,并说:“我们君臣之间应无话不谈,不能互相猜疑,否则就会产生隔阂。”就罢,把众臣召集前来,当着长孙无忌的面对众臣说:“我的儿子们年岁都还小,无忌给我立过大功。你们今后不许干那些新间旧,疏间亲的事情。”尽管唐太宗一再表示同长孙无忌亲密无间,但长孙无忌总觉得自己权力过大,担心难免招致怨尤,于是三番五次要辞去宰相一职。他的妹妹文德皇后也极力表示支持,不止一次地请求唐太宗不要再让其兄参与机密大事。唐太宗无奈只好答应长孙无忌不当宰相。
长孙无忌可是,过了不久,唐太宗又任命长孙无忌为宰相,并对大臣们说:“我封官是按才能。如果没有才能,就是我叔叔也不能封他官,如果有才能,就是我的仇人也要封他官。长孙无忌才能出众,所以我让他当宰相,帮助我治理国家。”同时,还亲自为长孙无忌作了一篇《威凤赋》,赐给他,在赋中把无忌比喻为“殄乱世而降”,“训群鸟”的“垂鹏”,因“垂鹏”腾飞而“日月腾光”。并勉励他像凤凰一样给百鸟造福,不为自身谋利。对其信任、器重可谓无以复加,也是寄厚望于无忌。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宗给长孙无忌等二十四开国功臣画像,悬挂在凌烟阁,藉以表彰他们的丰功伟绩。
长孙无忌没有辜负唐太宗的厚望,凡是朝廷遇有疑难之事,他无不直言,全力支持唐太宗推行种种政策。太子承乾担心自己被废,于贞观十七年,暗中联络一批大臣要推翻唐太宗,事情泄露,承乾被囚禁。唐太宗决心废黜承乾,另立九儿子李治为太子。唐太宗担心大臣们反对,事先找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勣三个人商量。长孙无忌首先表态:“我完全拥护,如果有人反对,我就把他杀了。”这样,李治才得以被立为太子。
长孙无忌对唐太宗的某些不当的措施,并不盲从,而是大力谏诤,直到唐太宗改弦更张,方始罢手。唐太宗将九儿子李治立为太子不久,又想立三儿子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认为太子无过错,不能轻易变动。唐太宗这才打消了再废太子的想法。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之时,把太子托付给了长孙无忌和中书令褚遂良,命他二人辅佐太子治理天下,并把他俩比作霍光和诸葛亮。这样,长孙无忌成为太宗托付辅佐太子新君李治的第一顾命大臣。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改元永徽,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尽心辅佐。治国之策主要出自长孙无忌,李治“无不优纳之”。史家誉为“永徽之治”,仍有贞观之遗风。君臣间和谐无隙,长孙无忌的地位和所得殊荣与贞观年间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高宗曾多次“亲幸”长孙无忌家中,封其爱妾所生三个幼子为朝散大夫,命人独画长孙无忌之像并加赞语……这些都是永徽五年(公元654年)以前的事。长孙无忌一生的仕途和显赫的地位在此达到顶峰。此后,围绕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一事,长孙无忌开始交了恶运。
废后事件招致祸端
武则天,因颇有姿色,14岁入宫为才人,后为昭仪,很得太宗喜欢。太宗死后,武则天入感业寺为尼。李治即位后,又把她接回宫中。
永徽六年,高宗要废掉王皇后册立武则天为皇后。长孙无忌认为不可,坚决反对,其他大臣韩瑷、来济等人也持同样态度。理由是武则天曾服侍过先帝太宗,如立为新帝皇后,不合封建人伦道德标准,再者高宗的王皇后是先帝太宗为他所娶,又是名门望族,且无过错,不可废掉。然而,颇富权术的武则天竟将亲生女儿掐死,诬为王皇后所为。从此,高宗对王皇后更为不满。
高宗为达到废王皇后的目的,秘密派人给长孙无忌送去金银宝器各一车,绫锦十车,希望以此令长孙无忌改变态度。与此同时,武则天的母亲杨氏还亲自到长孙无忌家中,请求无忌答应并分析利害关系,但长孙无忌始终不答应。
一天,高宗为废立皇后之事召集褚遂良、于志宁和李勣等文武大臣计议,李勣托病没有出席。高宗说:“王皇后没有生过一男半女,作为皇后,其罪大,难道不该废掉吗?”褚遂良第一个挺身而出,明确表示反对。高宗很不高兴。第二天,复议此事,褚遂良又说:“陛下如果一定要改立皇后,请选择其他世家女子,武昭仪侍候过先帝,并受恩宠,现在如果立她为皇后,怎掩天下人的耳目啊!”褚遂良说完就把大臣上朝奏事时用的笏板放在殿阶上,叩头流血,以示抗争,并说:“将此笏板还给陛下,我请求回老家去了。”
高宗恼羞成怒,令人将褚遂良赶走。武则天听后恨得咬牙切齿,从幄帐后大喊:“为何不杀此老贼!”这时,长孙无忌抗议道:“褚遂良为顾命大臣,即使有罪,按规定也不能加刑,何况无罪!”于志宁也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但他为人谨慎,始终不敢讲一句真话。高宗感到很为难,就秘密私访当时手握兵权的李勣,试探性地问他:“我想立武昭仪为皇后,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两个顾命大臣都说不可,你认为如何?”李勣当即答道:“废立皇后,这本是陛下家里的事,没必要问外人!”表示支持立武则天为皇后。另外,支持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的,还有两个人。一个是礼部尚书许敬宗,一个是中书舍人李义府。
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武则天终于当上了皇后,王皇后被废,其母家官爵被夺,原来的太子也被废。武则天当上皇后,渐渐参政揽权。高宗本来就庸懦,加上患了中风,渐渐放权怠政,时人都知朝中有皇帝皇后“二圣”。当武则天和支持她的许敬宗、李义府等一伙人羽毛丰满,权势已成时,被武后恨之入骨的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便必然要受害了。
主暗臣奸死非其罪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礼部尚书许敬宗按武则天的旨意,向唐高宗递上一份诬告监察御史李巢与长孙无忌相互勾结“谋反”的密封奏折,高宗下令让许敬宗和侍中辛茂将拘捕了李巢,昏庸的高宗不加认真分辨,对长孙无忌也怀疑起来,他感慨地说:“我家真是不幸,亲戚中屡有坏人坏事发生。高阳公主与朕关系很好,前些年却与其夫房遗爱(房玄龄之子)谋反,现在我舅父又起恶心,近亲竟都是这样,真使我惭见天下百姓。”许敬宗乘机煞有介事地说:“房遗爱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儿,与妻谋反,怎能成气候?可长孙无忌就不同,他与太宗皇帝一道打天下,人们都佩服他有智谋;他当了30年的宰相,百姓都怕他。长孙无忌有智谋又有威信,他的一举一动可关乎大局。臣怕长孙无忌知其事暴露就要跳出来,他抖动袍袖一呼,很多人就会跟着他一起干,必定会成为宗庙社稷的深忧大患,愿陛下明断。我看近日将他收捕起来,绳之以法,破除其家,方能免除后患。”
听到这里,高宗竟然边哭边说:“我不忍心处分长孙无忌,给他加罪,后代史官会说我不能和亲戚好相处的。”言语之间,主要是为自己开脱。许敬宗这时却紧追不放,他引证历史故事,说:“汉文帝是西汉的明君,薄昭,也是他的舅舅,跟随文帝从代郡(今山西雁门)来到长安,也有大功,与长孙无忌比毫不逊色。只因薄昭杀人,文帝以国法重于甥舅之私情,下令让朝中大臣们穿着孝服到薄昭的院子里哭他,随后让他自杀。史官不仅不认为文帝做得不对,反而还加以赞扬。现在是长孙无忌忘掉了先帝和陛下对他的大恩大德,背叛了陛下,他意在推翻社稷,比起薄昭的罪恶要大得多,按其罪恶应该诛灭五族。臣听古人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谋反大案,处理要刻不容缓,如果稍有延迟,即生变故,请陛下赶快决断。”
被许敬宗的谎言说得团团转的高宗,越听越觉得问题严重,竟然不亲自问一问长孙无忌是否真有此事,也不与李巢对证,就完全听信了许敬宗的诬陷之辞。既无人证,也无物证,就定长孙无忌为“谋反”大罪,下令罢除长孙无忌的一切官爵,把他流放到黔州(今四川彭水县)。
这位做官三十多年,年已花甲的宰相,一路上过秦岭,走巴蜀,受尽千辛万苦,足足走了两个多月,总算到了荒僻的黔州。但他还未来得及洗净身上的尘土,更未能恢复一下极其疲倦的身体,大理正袁公瑜、御史宋之顺就已经在许敬宗、李义府的指使下赶到了黔州,他们对长孙无忌进行严刑逼供,重治长孙无忌的“谋反”罪,最后长孙无忌被迫自缢而死。
长孙无忌被害后,其家产被抄,其家人、亲属也受到了株连。其子驸马都尉长孙冲等人被撤职查办,发配岭南安置。时任刑部尚书的堂弟长孙祥,不但未能救其兄,相反自己也因“坐与无忌通书”而被害。那些参与陷害长孙无忌的许敬宗、李义府、辛茂将、崔义玄和袁公瑜等人,则加官进爵。
三朝元老长孙无忌,以忠直、功高而有名于唐初,在晚年竟然以“谋反”的罪名被杀,实在是一桩特大的政治冤案,造成这一冤案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主暗臣奸,死非其罪”似乎更能说明其真谛。
伴君如伴虎忠魂遭枉屈
——魏元忠之冤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曾经出现过300多个皇帝,但几乎都是男人,只有一个皇帝是女人,这就是武则天。公元690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武则天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称为“圣神皇帝”,建国号为“大周”,历史上管这一天叫做“武周革命”。
女人当上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可以说是一件震天动地的大事件。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人物,作为一个女人,在封建时代能够当上皇帝,她必须要付出比男人更高的代价,她走的必定是一条特别坎坷的道路。她只有表现得比男人更残忍、更狡诈才能够成功,不然的话只能是失败。这个冤案发生在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说的是宰相魏元忠险些被诬陷谋反、张说宁死不作伪证的故事,虽说后来魏元忠只是被贬谪而没有生命之虞,但于此我们对武则天对于权力的无度可窥知一二。
一代女皇临朝听政
公元624年正月,武则天出生于利州,就是今天四川省广元县。她的祖籍在山西省文水县。父亲叫武士艧,曾经做过木材生意。隋朝末期,武士艧在李渊手下当过行军司铠参军的官职。到了唐朝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武士艧曾经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封为应国公。
武则天叫什么名字,历史上没有一点儿记载,只知道她14岁进入皇宫,唐太宗亲自赐给了她一个名字叫“媚娘”。不久,武媚娘又被封为才人。
唐太宗死了以后,他的儿子李治当了皇帝,这就是唐高宗。按照那时候的规矩,武媚娘和唐太宗的嫔妃们一块儿被送进了感业寺,当了尼姑。过了三年,武媚娘被唐高宗接出感业寺,回到了皇宫,封她做了昭仪。
那时候,昭仪在皇宫里的地位,只比皇后低一个等级。当时,唐高宗的皇后姓王,叫王皇后。武昭仪表面上对王皇后非常尊敬,暗地里却在想各种办法让唐高宗废掉王皇后,由自己当皇后。
过了些日子,武昭仪怀孕了。她心里特别高兴,天天盼望着能生下一个男孩儿。皇宫里的规矩是“母以子为贵”,谁要是生了男孩儿,谁的地位就会提高,男孩儿还很有可能继承皇位。没想到,武昭仪偏偏生下一个女孩儿。她一下失望了,心想:生了个女孩儿有什么用?怎么办呢?对,不如用她来陷害王皇后!武昭仪打定主意,想出了一个非常毒辣的计策。
王皇后自己一直没有生育,非常喜爱武昭仪的这个女孩儿,只要一有空儿就来看望她。有一天,王皇后又来看望女孩儿,武昭仪连忙躲了起来。过了一会儿,王皇后走了,武昭仪偷偷地溜出来,一咬牙把自己的亲生女儿活活地掐死了。然后,她给孩子盖好被子,溜走了。
工夫不大,唐高宗办完公事,前来看望这个女孩儿,因为他也十分喜爱这个女孩儿。他掀开被子一看,吓了一大跳,孩子已经死了。他又伤心又愤怒,立刻派人追查谁是凶手。有宫女说只有王皇后刚来看过孩儿,武昭仪趁机诬陷是王皇后干的,还编造出一些流言蜚语来诬蔑王皇后。唐高宗不由地心中大怒,决心要废掉王皇后。
公元655年农历十月,唐高宗传下圣旨:废掉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就这样,武则天爬到了皇后的宝座。不久,唐高宗得了病,整天头昏眼花,有时候连眼睛都睁不开,就让武则天帮助他处理大臣们写来的奏折。武则天就利用这个机会,掌握朝廷大权,开始参与和处理国家大事了。她还利用这个机会,把反对自己的一些大臣降职的降职,赶走的赶走,杀害的杀害。接着,武则天又想办法杀害了王皇后和唐高宗喜爱的萧淑妃。这样,武则天在朝廷里的地位越来越巩固了。
武则天在参与和处理国家大事上,显示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把各种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威信也就越来越高。这时候,她根本不把唐高宗放在眼里了。唐高宗看到这些,特别生气,悄悄地把宰相上官仪叫进了皇宫,商量着怎么废掉武则天的皇后地位。没想到,皇宫里到处都是武则天的耳目,她听到这个消息,怒气冲冲找到唐高宗,张口说道:“听说你想废掉我这个皇后?”唐高宗吓得连忙说:“我,我根本就没有这个意思,都是上官仪鼓动的。”武则天立刻大吼一声:“别说了!来人呀,把上官仪抓起来杀了!”上官仪就这样被武则天杀死了。
唐高宗一共有八个儿子,武则天生了四个,别的妃子生了四个。别的妃子生的四个儿子是李忠、李孝、李上金和李素节。武则天当上皇后以后,把这四个儿子用各种办法害死了。到了这个时候,唐高宗看到武则天的势力越来越大,担心唐朝的天下落在姓武的手里,就决定让太子李弘继承皇位。
李弘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武则天看出了唐高宗的打算,竟然用毒酒害死了李弘。接着,她又害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李贤。最后,唐高宗只好立李显为太子。
公元683年冬天,唐高宗得病死了,李显登上了皇位,这就是唐中宗。不久,武则天废掉了唐中宗李显,把他降为庐陵王。然后,武则天让自己的四儿子李旦当上了皇帝,这就是唐睿宗。但是,武则天根本不让唐睿宗处理国家大事,一切全都由她作主。武则天已经扫除了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的所有障碍,还让自己的亲侄子武承嗣、武三思和一些亲戚全都得到了很高的官职。她准备当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