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刘邦对韩信不听指挥非常气愤,张良献计说:“破楚军非韩信不可,他按兵不动的原因是没有被封为王。”一句话解开了刘邦心中的疙瘩。原来前一段时间,刘邦给身边许多将领又封地又封侯,而忘记了在前线的韩、彭两员主将。刘邦立即给韩、彭加封王位。不久,两人均来会师,刘邦还当面向韩信道歉,并把所有的军队交予韩信指挥。
韩信重新调整部署,决定围歼项羽。项羽看到汉军从四面八方围来,遂率部退向他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大军行至垓下(今安徽灵璧县),探马来报说:“楚王,大事不好,彭城已为韩信所占。”项羽大惊,只好在垓下就地扎寨。韩信趁机指挥汉军把垓下围得水泄不通。
九月的夜晚,寒气袭人,月色凄冷,项羽和官兵坚守在寨内,夜不能寐。这时,突然从周围的小山上传来一阵阵悲箫伴奏下的楚地歌声:
“九月深秋兮四野飞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怆!最苦守边兮日夜彷徨,披坚执锐兮孤立沙岗。离家十年兮父母生别,妻子何堪兮独守空房……当此永夜兮追思反省,及早散楚兮免死珠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面楚歌”。
楚军听到这熟悉的如泣如诉的旋律,个个泪流满面,以为楚地尽失,项羽军中的战斗力荡然无存。项羽决心趁早突围。他向跟随他的江东子弟作了最后一次动员,其言切切可想而知,楚军在一片哭声中拿起武器,向汉军冲去。项羽带头杀出一条血路,直奔乌江而去。
到达乌江,项羽收拢残兵,身边仅存800人。乌江太守早已备船等候,劝项羽立即上船,并说:“江东地盘虽小,但地野千里,人口10万,还可以卷土重来,请大王快快上船,汉军将至。”
项羽尽可能让他的八百子弟上船,他望着悠悠的江水,想到起兵时,有10万江东人相随,而如今只有身边这些伤兵败将,又想到在鸿门宴上放过刘邦,自己不听范增的劝说,一错再错,真是后悔莫及。他对天长啸:“难道这是天要亡我吗?!纵然江东父老还要我项羽,我也无脸再见他们了。”他毅然拔剑自刎,一代豪杰就这样离开了人间。
一曲楚歌击败了项羽,汉王朝也由此开始了。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训将
世之论兵者,以为不必用古法也。夫霍去病、张雎阳皆未尝仿古,而亦未尝不合古法。彼其天资甚高,心多灵变,故能自践悬合兵机,而岂可论于恒人哉!自古未有无方之医,斯无不依古法之兵,第合法而不胶于法可也。倘以古法为可废,则节制之师何从而有?所贵在无事之时,集世将之子及勇武出群之人,教之古名将用兵之术,务精求其义,必可试之当事而不窘于应变,非徒诵其空文而已。万一有警,出其所知,以应事机,指挥操纵,料敌设奇,持重老成,才猷练达,虽畴昔未临战阵,而宿将有所不及。何患夫无将才也!尝观今日之将官,其下者目不识一丁;而其上者工诗作赋,坐消壮气,或习武场论策,拾人唾馀,以搏一第。其于兵家要义,终身不学,绝口不谈。即有谈兵者出于其间,反为楚咻。虽文藻翩然,议论有余,究其实用,终无一效。脱遇缓急,心惊意怖,缩首牖下,于敌忾何益哉!
杀士(1)
【本篇主旨】
本篇内容严重残缺,仅存44字。其主旨可能是讲战场纪律与赏罚问题,认为善于用兵的将帅能使士卒为之效死。
【原文】
孙子曰:明爵禄(2)而……杀士则士……知之。知士可信,毋令人离之(3)。必胜乃战,毋令人知之(4)。当战毋忘旁毋……
……必审而行之(5),士死……
【注释】
(1)杀士:意思是善于用兵的将帅能使士卒为其效死。杀,牺牲。杀士一语见于《孙子兵法·谋攻》:“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尉缭子·兵令》:“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士之半,其次杀其十三,其下杀其十一。能杀其半者,威立海内,杀十三者,力加诸侯,杀十一者,令行士卒。”
(2)明爵禄:公布封爵授禄的条件。
(3)知士可信,毋令人离之:大意是知道某个兵可靠就不要受人离间。离,离间。
(4)必胜乃战,毋令人知之:大意是有了必胜的把握才决心与敌作战,但这个决心却不可让敌人知道。
(5)审而行之:审,审慎。行,执行。
【译文】
因本篇文意不连,故不译。
【故事论述】
公元前270年,秦国出兵攻打韩国,两军相持于阏与。赵王召见廉颇,问他说:“可以发兵去救援韩国吗?”
廉颇说:“距离太远了,沿途道路狭窄险要,困难太大,不好办。”
回头又去问乐乘,乐乘的看法几乎与廉颇完全一致。唯独赵奢说:“道路遥远而且险要狭窄,这就如同两只老鼠在洞穴里打架,谁最勇敢谁就能取得胜利。”
赵王于是任命赵奢为将,命他率军去解阏与之围。
赵奢领兵走出邯郸30里后便不再往前去了,下令军中说:“谁如果就军事部署来向我提出什么建议或谏劝,处死刑。”
秦军在武安西鼓噪演练,气焰嚣张,声势震天。赵军中有一人提议应急救武安,立即被赵奢斩首。一连停留了28天不再前进,不断增修堡垒。赵奢还捕获了秦军的一名间谍,赵奢丝毫也没有为难他,招待他吃了一顿好饭就把他释放了。
间谍回去后把情况报告了秦军的将领,秦将十分高兴地说:“仅仅走出国门30里就停止前进了,在那里挖沟筑垒准备固守,像他们那样慢腾腾的什么时候才能赶到阏与,就是连边也沾不上啊!”
正在这时,赵奢忽然下令,全军偃旗息鼓,卷甲疾进,来了个急行军,仅用两天一夜的时间,就抵达距离阏与只有50里的阵地,以精于箭术的前锋部队为主,构筑起了防御工事。秦军闻讯后,急速朝赵军驻地蜂拥而来。
军士许历不畏禁令求见赵奢,说是要就军事部署向他提出谏劝。赵奢立即吩咐:“进来吧!”
许历对赵奢说:“赵军突然到达,出乎秦军意料。他们这样迅速地蜂拥过来,是憋着一股子劲的,士气高,战斗意志坚强。将军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否则将吃大亏。”
赵奢说:“还有什么要说的吗,继续谈下去啊!”
许历说:“不是有军令,不准就军事部署提出意见吗?我现在已违犯了军令,请求你惩罚我。”
赵奢说:“这个嘛,等到返回邯郸时再说吧!”
许历便又建议说:“在我们阵地的北面有一座山,依我看,谁先占据了北山谁就将胜利,谁落在后面就得吃败仗。”
赵奢当即许诺照办,下令派遣一万人赶在秦军的前面将北山占领。秦军到达后,赵奢已全部布置停当。秦军发起攻击前去争夺北山,却怎么也攻不上去。赵奢纵兵出击,于是大败秦军,秦军被迫撤退,遂解阏与之围。赵奢凯旋归国,赵惠文王赐号他为马服君,而以许历为国尉。
古人说,“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可见,主动权就是军队的命脉。两军相斗,谁失去主动权,谁就面临着失败的危险。因此,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就是指要千方百计地夺取主动权。赵奢如果直接去救阏与,己方长途奔波,秦军也早有准备,主动权就会落在秦军手中;而赵奢故意装作在挖沟筑垒准备固守来迷惑秦军,又出其不意地偃旗息鼓,卷甲疾进,迅速地占据了战场优势,从而完全掌握了主动权。
主动权是达到克敌制胜的关键,所以善于用兵者把抓住主动权作为取胜的第一要素。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军赏
将以诛大为威,赏小为惠。无不谓小者尚无遗赏,则肤功岂可忘心?此三军之士所以毕命向前,计无反顾者矣。昔人有言:“赏不逾时。”故不独贵小而贵速,迟则为屯膏,而人怀观望;不独贵速而贵溢,溢则出望外,而人咸激劝;不独贵溢而贵公,公则如天地,而人咸倾服;不独贵公而贵信,信则不负人,而人思尽力。《三略》一书,惓惓重礼赏以驾驭英豪。良以人虽圣贤,必不效力于孤功之人,将虽明智,必不能得死力于不赏之士。赏不下及,而冀再用其人,虽慈父不能得之于子,而将顾可得之于三军乎?故有功不赏,虽赏不速、不溢、不公、不信,均将之所忌也。然而犹贵不滥,滥则得者不以为荣,贪者辄图侥幸。有限之财源,既不胜其漏卮,膏泽之难遍,且将令其觖望。故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妄施,分毫不与。此魏武之所以称明啬举约,涓滴成泽,三军谅之,其心亦悦。此秦王世民所以一羊可以分食,而杨行密锡予将士,其帛不过数尺者,盖惟艰难之际,虽俭可以得人心也。
延气(1)
【本篇主旨】
本篇残缺也很严重,文辞断续不连贯。基本内容是论述激励士气、鼓舞斗志的问题。分激气、利气、厉气、断气、延气五种情况,分别探讨了鼓舞士气的原则、方法和要求。
【原文】
孙子曰:合军聚众,[务在激气](2)。复徙(3)合军,务在治兵(4)利气。临境(5)近敌,务在厉(6)气。战日有期,务在断气(7)。今日将战,务在延气(8)。以威三军(9)之士,所以激气也。将军令……其令,所以利气也。将军乃……短衣絜(10)裘,以劝士志,所以厉气也。将军令,令军人人为三日粮,国人家为……[所以]断气也。将军召将卫人者而告之曰:“饮食毋……[所]以延气……也。延气……营也。以易营之,众而贵武,敌必败。气不利则拙,拙则不及,不及则失利,失利……气不厉则慑,慑则众,众……
……而弗救,身死家残。将军召使而勉之。击……
【注释】
(1)延气:意思是普遍提高士气。延,长、遍。
(2)务在激气:本为缺文,联系下文补足。激气:激发士气。
(3)徙:拔营。复徙:疑指迸发。
(4)治兵:整治士卒。利气:使士兵有锐气。
(5)境:此处指敌军边境。
(6)厉气:即励气,意谓鼓励士卒的斗志,使其有压倒敌人的气势。
(7)断气:使士卒果断而有决心,有断然不回之气。
(8)延气:指延展原有军气,使士卒有持续作战的准备,能持续保持高昂士气。
(9)三军:全军。
(10)絜裘:疑即裘褐,指用兽皮或粗麻制成的短衣,为古代贫贱之人所穿。
劝:勉励。
营:迷惑。
易:轻视。
【译文】
孙膑说:动员民众组建军队时,重在激发士气。拔营进发时,重在整饬武器装备,增强士气。兵临敌境时,重在使军队有压倒敌人的气势。战期已定,重在使士卒有决一死战的果断勇气。在交战的这一天,重在继续保持高昂的士气。以威震全军士卒,激励士兵,鼓舞锐气。将军下令……他的命令是用来增强士气的。将军就……暑穿麻衣,寒着兽皮,带头操练,以激发士卒的决心,这就是鼓励士卒的方法。将军下令:全军每人只准备三天的口粮,全国的老百姓每家……这是使士卒下定决心与敌人决一死战的办法。将军召集手下的将领、警卫、士兵,告诉他们:吃东西不要……这是使军队保持高昂斗志所采取的办法。
……是迷惑。迷惑敌人使其轻敌,敌人虽多,但骄傲轻敌,必然失败。如果我军没有一股锐气,部队就行动迟缓,这样就会贻误战机,导致失败,失败了就……
士气如果没有被鼓舞起来就会胆怯,胆怯就会使士卒畏缩不前,这样就……但不去救援,自己就会被杀,全家也要被治罪。将军命令使者去劝勉他们,进攻……
【故事论述】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公元615年),李渊被任命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奉命缉捕群盗。对于一般的盗寇如毋端儿、敬盘陀等,李渊都能手到擒来,不费吹灰之力;但对于北邻突厥却一筹莫展,因突厥自恃有铁骑,民众又善于骑射,很是让人大伤脑筋。经过与突厥的多次交战,李渊屡战屡败,很少有获胜的机会。此时的突厥兵更是肆无忌惮,李渊把他们看成是不共戴天的敌人。
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突厥竟然用数万兵马多次攻击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领千余人攻打突厥,几乎全军覆没。后来因为巧使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更加可恶的是,盗寇刘武周突然进击归李渊专管的汾阳宫(隋炀帝的离宫之一),掠取宫中妇女,献给突厥。突厥即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另外,由于突厥的支持和庇护,郭子和、薛举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简直是防不胜防。
人们都认为,李渊怀着满腔的仇恨,一定会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屈节称臣并表示愿意把“美女玉帛”全部送给突厥可汗。
众人看到李渊的这种屈节让步的举动,都感到是莫大的耻辱。李渊却“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有自己的想法,屈节让步虽然样子上难看一点,但只有做到能屈能伸才可以成为大丈夫,才可以成就一番大业。
原来根据当时的天下形势,李渊已经下了起兵反隋的决心。要起兵成就大业,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不是理想的发家之地,必须向西进入关中,才能号令天下,西入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而又能顺利进入关中呢?
当时李渊手下也只有三四万人马,就算全部驻守太原,也难以应付突厥的侵袭和盗寇的扰乱。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办法是采取和亲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所以李渊不惜屈节让步,俯首称臣,且与突厥约定,平定京师之后,土地归李渊,美女玉帛则全部都送给可汗。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唯利是图的突厥可汗见有利可图,果然与李渊修好,依附突厥的刘武周等也收敛了很多。到了公元619年,刘武周攻克晋阳时,李渊早已在关中建立了唐王朝,拥有了新的幅员辽阔的根据地,此时的刘武周再也不是李渊的对手。李渊派李世民率兵出征很快就收复了太原。
由于李渊的屈节让步,他从突厥那里得到了很多的资助。突厥可汗一路上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又乘机购来许多马匹,这不仅为李渊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突厥骑兵英勇善战,凭空为自己的军队增加了很大的声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威慑敌人的作用。
虽然许多人不齿于李渊的屈节让步行为,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以说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关中,并最终成就了帝业。突厥在后来又不得不向唐求和称臣,突厥可汗还在李渊的使唤下顺从地翩翩起舞,所以说,李渊一时的忍辱其实是值得的。
古语云“小不忍则乱大谋”,由此看来,暂时的屈节让步,往往是养兵蓄锐、争取时机,然后反戈一击、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治气
尝谓尉缭之书,谓“国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诚是矣!而“七书”独不言养气。《吴子》“气机”虽少露之而不竟其说,是穷其流而不溯其源也。何也?兵胜在气胜。士能负气,而不能自司其气。气有消有长,在司气者治之何如耳。入之壮气值大战后,败则必挫;即全捷而气必泄,后渐渐蓄之,渐渐鼓之,养之使盛,以图再举,庶几常盈而不竭矣。司气之道:休众享士,大将鼓舞而率作之,俾相勉以忠义,相贤以威武,相劝以建绩,相激以犯难,相惭以无功,相耻以退却,相怒以敌骄,相指以敌脆,人人无不眦裂发竖,万夫必往,则气斯胜矣。《吴子》曰:“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张弛轻重,在于一人。是谓气机。”诚哉是言,将固不可逭其责矣。为将不尚节制,岂能尽谙养气之说?第曰“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气。夫是之谓治气”而已。岂能推广其义,发古人未尽之旨也哉!
吴起以三行享士大夫,士不待吏今而奋击秦者以数万。是相惭以无功也。
官一(1)
【本篇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