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8300000042

第42章 新.疆(1)

在米吉尔·坎巴尔家

接待我们的邵总编说:你们来一趟新疆不不容易,来一趟博尔塔更不容易,这次要让你们吃一些内地吃不到的东西,见一些内地见不到的东西。

吃不到的东西无非是羊肉手抓饭、烤包子、拉条子、奶皮子、马奶子酒等,没见过的可就多啦,新疆的山山水水对我们无不新鲜、诱人。

老邵神秘一笑,说:“去了保你们流连忘返。”

车子在博州郊区的一个居民点停了下来。车一停,身穿民族服装的主人就来门口迎接——好哇,是安排我们到维吾尔族家作客,这主意绝。主人叫米吉尔·坎巴尔,是博州市文工团的创作员,州政协常委。看来主人早就作了准备。但见院子的葡萄架下,几张长桌一字儿排着,上铺桌布,己摆满了各种水果与食物。有葡萄、苹果、花生米,还有馕、馓子、萨其马、月饼、黑面包,以及各种叫不出名的小点心,五色杂陈,煞是好看。

热情的女主人萨米拉惟恐我们不吃少吃,一个劲劝我们吃这吃那、尽管她的汉语不是很标准,但那份真诚那份热情,真正使我们体会到维吾尔族同胞的好客。

不一会,一阵阵烤羊肉串的香味徐徐飘来,让人垂涎欲滴。原来米吉尔·坎巴尔的儿子已在为我们这些远方来客烤起了羊肉串。我想这可是正宗的新疆羊肉串,非尝不可的。我们每人都津津有味地吃了一串,那味道确实地道,用得一句广告语“味道好极了!”

在维吾尔歌曲那热情奔放的旋律下,米吉尔·坎巴尔一家轮番上场跳起了欢快的新疆舞,坎巴尔的舞姿粗犷而有力度,透着一种阳刚之气。女主人萨米拉的舞姿大方娴熟,依稀能见年轻时的影子。两千金一个叫麦热瓦依(意为珍珠),一个叫麦热甫,跳得轻轻盈盈,像春日晴空翩翩飞舞的小燕子。麦热甫只八岁,天真活泼,简直像个快乐的小精灵,极讨人喜欢,她身上的每一个细胞似乎都散溢出艺术韵味。特别是她那水汪汪的大眼睛,疑是会讲话似的,这是一种天赋,一种慧根。倘若有名师带教,有机会深造,其艺术前途无可限量。

穿着一身黑色紧身衣的木尼拉亭亭玉立,己有几分少女的羞涩。她的舞姿显得潇洒明快,完全是专业水准的。一问,原来木尼拉是米吉尔·坎巴尔的侄女,在新疆艺术学校学舞蹈。

在这样的氛围里.会跳舞的自然而然技痒,不会跳舞的也情不自禁跃跃欲试。我一向自称舞盲,但当博州歌舞团的阿塔莱提一邀请,我也破天荒上场了,虽然动作很笨拙,可那种欢快使我仿佛一下子年轻了许多。

跳舞刚告一段落,当地的一音乐女教师沙娜爱提弹起了都他尔,唱起了《吉祥之歌》《婚礼之歌》,表达了她祝福、喜庆、吉祥的良好心愿。歌词我们听不懂,但曲调极有韵味,置身在这样的气氛中,什么烦恼,什么忧愁,都会一扫而去。身临其境的我真正体会到维吾尔族的能歌善舞。

唱罢跳罢,开怀畅饮。作陪的博尔塔拉州宣传部长毛缠逊、州文联副主席陶德民等都是几十年的老新疆了,端起主人敬的那达木大曲能一饮而尽,一个个极富西部汉子的豪爽。苦了我,我平时是滴酒不沾的,但在这种场合,这种气氛下,怎好意思驳主人面子,却主人盛情呢,壮壮胆也得喝一口,其实沉浸在这种氛围里,不喝也早醉了。

最后一道是羊肉抓饭,当大盘大盘盛着的羊肉抓饭端上来时,已实在吃不下了。不过,那羊肉抓饭烧得分外诱人,那一粒粒米饭雪白雪白,油亮油亮,那切成丁的胡罗卜,那切成丝的皮芽子,那大块大块热热腾腾的羊肉,使手抓饭色、香、味俱全。不过,用手抓饭吃,我平生还是第一次,自然有些笨手笨脚,免不了吃得很狼狈,《战旗报》的王梅端起相机照了一张又一张,把我的那种馋嘴相,那种孩童般快乐,永远留在了照片上。

不知不觉,已近黄昏,我们恋恋不舍,依依惜别。主人一叠声欢迎我们有机会再去,那份真诚使我们永远难忘怀。

作客蒙古包

听说东道主要安排我们去蒙古包作客,我为之雀跃,一路上我兴奋不已,全然忘了山路的颠簸。

蒙古包在赛里木湖畔的一个山坡上,是一片天然的草原牧场。不远处,天山静静耸立,那一排排云杉装扮得天山伟岸中带有几分秀气。山脚下自由自在的羊群、牛群,勾勒出一幅天山牧场图。

据博尔塔拉州文联副主席陶德民介绍:蒙古包主人叫欧尔沙,女主人叫巴达。是州文联干事阿·乌云的亲戚,阿·乌云为了安排这次活动,半个月前就来打过招呼。

车子停在了蒙古包十多米远的地方,欧尔沙与巴达早已穿好了蒙古族服装候在了蒙古包门口,刚下车,欧尔沙就用一银碗递上了马奶子酒。我想起了邵华总编临行时介绍的,这大概算下马酒。我不会喝酒,这种场面最难应付,幸好邵总编已教了我一手:我双手恭恭敬敬地接过欧尔沙敬上的下马酒,放在嘴唇边,象征性地抿上一口,再敬于客人,如此反复三次,即表示客人真不会饮酒,但心意已领,礼节也算到了,主人就不再勉强客人,一般主人一饮而尽,以示敬重客人的美意。

一一喝过下马酒,欧尔沙把我们迎到了蒙古包里,这蒙古包估计有十多个平方米,其进门左手侧里边一圈都铺着厚厚的羊毛毡,羊毛毡上又铺了布,上面放满了馕,以及各种奶制品,可惜我叫不出名。

按规矩,进门后必须脱鞋,从左侧上去依次盘脚坐定,不能进门后径直踏上羊毛毡,而且女客要坐右边。

刚坐定,主人又来敬酒,不知算是进门酒还是入坐酒,反正劝酒的名堂很多,大有不醉不散之势。没有半斤打底,一斤不醉的好酒量,要闯过蒙古包的热情这一关,大难。

欧尔沙是个朴实憨厚、不善言辞的牧民,他只是一次次把酒敬到你面前,那份敬意使你不喝下,会觉得愧对了这份诚意。

马奶子酒上口虽说不很凶,但据说后劲十足,倘若喝醉了,一天一夜不醒算是小意思。这里风俗越是喝得酩酊大醉,主人越是高兴。在牧民看来,越是开怀痛饮,越是看得起主人。

欧尔沙一巡酒刚敬好,女主人巴达又来敬酒。巴达显然比他丈夫活跃得多,年轻时一定是个能歌善舞的姑娘。她敬酒方法与欧尔沙不同,她一端起酒碗,就先唱上一支歌,根据被敬酒者不同身份选唱不同的歌曲,我不知她是现编歌词还是现成歌曲,反正她敬了十来个客人,所唱歌曲无一相同。譬如她给我们上海客人唱得歌词大意是“不管春夏秋冬,都欢迎你带朋友一起来作客……”也许,那略带沙哑的嗓音不很圆润,但那种韵味,那种出自心底的真情,那些走穴的歌星是很难唱出来的。

蒙古包里洋溢着和睦欢乐的气氛,其乐融融。仿佛原本就是老朋友,好似久别重逢后一次亲亲蜜蜜,开开心心的相聚。不是一个民族,胜似一个民族,不是一家子,胜似一家子。

赛里木湖畔的这个达留草场,是个远离城市的草场,平时极少有客来访。他们把我们上海来的作家当作了最尊贵的客人。草场的支部书记麦得阿其也赶来了,邻近的牧民也不请自来,更增添了气氛。

麦得阿其是哈萨克族人,一看就知道是个精明能干的人,他的酒量必大得惊人,因为他一端起酒杯,就换了伊犁特大曲,伊犁特大曲被称为新疆茅台。麦得阿其的敬酒与我们南方人敬者干掉,被敬者随意完全不同,他的敬酒,自己滴酒不沾,非要被敬者一饮而尽。他认为让客人喝是对客人最大的尊敬。畏酒的我,只能故伎重演,想反复推三次,敬三次,以便让麦得阿其喝了这碗酒,反正他好酒量,不料麦得阿其说:“我是哈萨克族人,我们哈萨克族的规矩,这敬的酒不能不喝的。”

我知道我不会喝酒很扫主人兴,气氛也不上去,只好硬着头皮喝一口。乖乖,60度的白酒,呛人呐。还好,邵总编很是护着我,关键时刻,又一次伸出了援助之手,代我喝了。

草原牧民确实很朴实,他们不知怎样欢迎远方客人更好,只一个劲用敬酒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欢迎之意与敬意。除此之外,就是一个劲劝你吃。阿·乌云一样样介绍给我们,那是奶酪,那是酥油,那是奶疙瘩,那是奶豆腐,那是奶皮子……我每样都尝了尝,觉得奶皮子味道最好。他们说我嘴刁。原来奶皮子是牛奶中最精华的部分,相当于豆浆上面那一层东西。奶酪我也能吃得惯。奶疙瘩有些酸,但据说很开胃。

喝罢奶茶,我们出蒙古包看欧尔沙宰羊。

欧尔沙牵了一头毛色黑白相间的当年山羊来让我们看过,很有点验明正身的味道,大概是让客人放心,这是活蹦活跳的山羊。

整个宰杀过程干净利落,宰杀后的羊就放一口大铁锅里煮开了,大铁锅下是用石块垒成的灶,简单而实用。

趁煮羊间歇,我们换上了主人的蒙古族服装,骑上了马,拍照留念。

阿·乌云还在草场上即兴为我们跳起了热情奔放的蒙古舞蹈。

阳光、蓝天、雪山、青松,阿·乌云一袭红色蒙古服,翩翩起舞于绿色的草场上,仿佛万绿丛中一点红,构成了色彩和谐,韵律动人的画面,那一点一似定格在达留草场,定格在我们心扉。

当蒙古包前羊肉飘香的时候,我们的作客开始进入高潮。

阿·乌云唱起了由州文联副主席陶德民填词配歌的《祝酒歌》。喝罢,她向上海《萌芽》杂志主编曹阳老师献上了洁白的哈达,阿·乌云也是一人一歌,她给我献哈达时,唱的是《美丽富饶的博尔塔拉》。我知道献哈达是蒙古族人的最高礼节。以前虽从书上报刊上、电视电影里读到过见到过献哈达,多少有些激动。我想这洁白的哈达我将好好保存。留作永远的纪念,纪念这次博尔塔拉之行,纪念这次难忘的作客蒙古包,接受了哈达的我,用刚学来的蒙古语说:“阿西塔”!(谢谢)

阿·乌云一首接一首唱。《托布秀儿》为蒙古族民歌;《小鸟》为哈萨克族民歌;《年迈的父亲》一歌是唱给叔辈的歌,有位蒙古族老人感动得泪溢眼眶;《金扣》是献给主人欧尔沙的……

为了答谢主人的一片盛情,曹阳主编唱了一曲《格答曼林》,那圆润的嗓音像训练有素的专业歌手,赢得掌声阵阵。我也即兴唱了一首《草原,可爱的家乡》,一则表达我的心意,二则用这五音不全的嗓门换取了免喝一碗酒的权利。

等羊肉抓饭煮好,已是下午四五点钟了,但在新疆,因时差关系,只相当于上海二点多钟的时候。

羊肉抓饭我已在博州的维吾尔族家里吃过,自以为有经验了,谁知蒙古族还有蒙古族的规矩——欧尔沙把一大盘羊肉端了进来,随后他用蒙古刀在肥硕的羊尾巴上割下一条二指宽的肥羊肉,放在手心,敬到客人面前,客人须当众吃掉。这是尊敬的客人来到才有的礼节。曹主编是长者,自然先敬他。盛情难却,他闭闭眼吃了那肥肥的羊尾巴肉。轮到我时,羊尾巴上最肥的一段已先敬了曹主编,阿弥陀佛,我的那一条肉是肥瘦各半,幸好我还能吃点羊肉,不致当众出洋相,也不致驳了主人的面子。

吃罢羊肉抓饭,女主人巴达把蒙古包顶当中覆盖着的羊毛毡掀开了,一缕阳光直射进来,蒙古包里顿时灿烂起来。

当我们告别时,欧尔沙又执意来敬上马酒,一直目送我们车子远去。山远了,水远了,唯有欧尔沙一家挥手道别定格在蒙古包前,烙印在我们心坎上。

赛里木湖又称净海,而这一片达留草场可称是一片难得的净土。当然,更纯更净的应该是欧尔沙一家的心灵了。欧尔沙一家接待我们无任何功利目的,他甚至没问我们姓啥叫啥,只知道是上海、江苏来的作家。

也许,这辈子我们再也没有机会重逢,但他们一家却倾注上最大的热情,把我们当作最尊贵的远方客人。那种民族间的亲情像天山的雪水一样清一样纯,像马奶子酒一样醇一样香。“拜也恩塔!拜也恩塔!”(蒙语“再见”)我再一次挥手道别,依依不舍。

再识敖包

最近,我应邀去新疆博尔塔拉讲课,讲课之余,热情的东道主安排我们去塞里木湖畔的蒙古包作客。

一早,我们就驱车出发。小车在盘山公路颠簸了几小时后,半道上突然停了下来,州文联的陶德民副主席说要在这儿祭敖包。

我立即想起了人们常唱的那首歌:《敖包相会》“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你为什么还不到来……”或许是民歌的魅力吧,我急切想见识一下敖包在哪里呢?我抬眼四望,这是两山的一个峡谷,地势十分险要。如果打起仗来,两边制高点一占领,是易守难攻、打伏击的理想之地。可这儿除了嶙峋的怪石外,哪有什么可供谈情说爱的敖包呢。正当我东张西望,疑惑不解之时,州文联的蒙古姑娘阿·乌云指着山坡上一堆石块垒成的石包说:“那就是敖包!”

什么,敖包是石头垒的,不是搭帐篷之类?我吃惊不小。

老陶是老新疆了,他给我们介绍说:“敖包的历史相当久远。祭敖包是游牧民族的一种宗教信仰性质的活动:也有一说与宰杀牛羊有关……”

阿·乌云已用一只银碗倒了酒,要我们依次祭敖包,据她说:一般在路途最险要的地段设有敖包。路人在此祭敖包,以求保佑安全。她还特意关照我:若家里有几人,就拣几块石块放上去,这样能使一家老小平平安安。

只见老陶神情严肃地站在敖包前,面对群峰朗声说道:“感谢上苍给我们以恩惠,感谢大地给我们的财富,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然后,他把一碗艾比湖白酒一饮而尽。

我学着他样,把石块一一扔到敖包上,嘴里念念有词:“这是我老母亲的,这是我妻子的,这是我儿子的,这是我自己的。”刚说完,阿·乌云把一碗白酒递了过来。我不会喝酒,只能象征性地抿一口,然后把酒洒在了敖包上。

古人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诚哉斯言,假如我不到新疆,不到塞里木湖,何以知道敖包是怎么回事呢,真正是增知长识。

再看那些敖包,那些冷冰冰的石块似乎亲切了起来。两边山坡上各有几个敖包,有大有小。我猜那个近二米高的敖包有些年头了,来这里祭敖包的人一定是不少。但不知那些蒙古姑娘、小伙是否到这里来相会?如果中秋之夜来这儿相会,一定很浪漫,不过,假如没有点胆气是万万不敢来的。由此看来,敖包相会非得两情依依,无所畏惧才行。

啊,大名鼎鼎的敖包,我终于走近了你,认识了你,我摄下这名传遐迩的敖包,作了永远的留念。

站在阿拉玛力哨卡上

四十岁以上的人,对《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这支歌曲大多耳熟能详,甚至一听到那激越的旋律就能情不自禁地哼上几声,但这支歌出何时何地,为谁而作可能就鲜为人知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访问新疆霍尔果斯口岸附近的阿拉玛力边防站时,了解到这首传颂已久的男声小合唱,原先是阿拉玛力边防站的站歌,后来流传了开来。伫立在祖国边陲的阿拉玛力哨卡上,我的耳畔自然而然地响起了“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那里去,哪里艰苦那安家……”的歌声。眼前,年轻的战士正持枪在哨卡上用高倍望远镜观察前方。对此,我能不肃然起敬!

阿拉玛力,维语是“有苹果的地方“。但事实上,这里并不是浪漫之地。当我们沿着曲曲折折的盘山国境公路向海拔1500多米高的边防进发时,沿路几乎没有人烟,除了山峰,还是山峰,只有倔强的野榆,与果满枝头的沙棘点缀着沉默的大山。

同类推荐
  • 西夏陵

    西夏陵

    本书主要介绍了西夏陵的位置与地形,西夏陵建造的起讫时间,西夏陵被谁所毁,陵园陪葬墓,西夏陵的建筑技术,西夏陵出土文物等关于西夏陵的一些内容,
  • 一生要快读的中外地理

    一生要快读的中外地理

    本书对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重要名胜、主要城市、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 印度,去十次都不够

    印度,去十次都不够

    用眼睛看《印度,去十次都不够》的人,会看到印度各地的异域风情,待人接物的淳朴风气和细微之处的奇趣风物;用头脑看《印度,去十次都不够》的人,会看到各国的角色陆续登场,分享传奇经历,不吝给予我友情、亲情和爱,交织生命轨迹;用心看《印度,去十次都不够》的人,只有你们可以读懂书中的密语,发现自己内心里的那一点点蠢动的萌芽,它已经在生长,沉睡中的你睫毛颤动。时机到了,你会真正地醒过来……
  • 伦敦环城骑行记

    伦敦环城骑行记

    生于英国伦敦的查尔斯·乔治·哈珀(1863—1943)是著名作家及插画家。其足迹遍布英国公路和海岸线,留下多本自制行记。《伦敦环城骑行记》便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本。在当时的伦敦,每个周末会有数以千计的伦敦人骑行六十到七十公里,环绕伦敦寻访国道亦或者历史古迹,而作者也正是其中之一。与其他旅行者不同的是,作者在骑行过程中记录下了当时伦敦周边大大小小数十处经典自然和人文景观;自绘精美插图贯穿始终,不仅为本地人,也为外地甚至外国人提供了一本极为优秀的伦敦周边旅行指南。
  • 带我走,去远行

    带我走,去远行

    世界上有一些人走遍了万水千山,可是有些人,他们只留守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从出生到死亡,始终不曾离开过。有时候,我们对一个城市有所留恋,不仅仅是因为城市本身,还因为这里的人。
热门推荐
  • 地府APP

    地府APP

    自从装了地府APP,腰不酸了,腿不疼了,一天见鬼五次,每次都有新感觉,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如果上天给我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我一定会卸载他,如果要在这个承诺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马上
  • 冷酷校草,甜心丫头跟我走

    冷酷校草,甜心丫头跟我走

    【黑道+贵族+校园+虐渣】(原名《贵族少女的爱罗曼史》)爱情,一个那些人根本没有想过的名词,却无意中闯入了他们的生活。她,性格淡漠,悲惨的童年揭开时,她才得知原来自己有个美好的家;他,四大家族之子,对人冷酷,但却因为她,释放了自己另一面。她表面上大大咧咧没心没肺,但是却是在隐藏自己的心;他一次次的惹她生气,慢慢的才发觉,原来自己早已动情。【青春浪漫,贵族校园,冰晶绮舞。两男两女,1v1】
  • 逆反大秦

    逆反大秦

    一觉醒来,刘峰发现自己穿了,穿成了一等侯爵澹台家的三公子澹台寿,本以为是从屌丝一跃成为高富帅,可以享受斗鹰走狗的放荡生活,没想到接二连三的事情却接踵而至。家事、情事、政事,事事艰难。当他一退再退,却发现已经退无可退。大秦啊……嬴氏的大秦啊……你要灭我,我就逆反天下,灭你大秦!
  • 王俊凯记得我爱你

    王俊凯记得我爱你

    我爱你即使你离开去追寻更好的我也祝福你依然爱着你永远不会放弃你等你爱我的那一天
  • 一剑钟情

    一剑钟情

    慕轻寒由于操作过硬,在游戏中一直被当成男生,这天却被本服第一大神逼亲——大神没听过传闻吗?大神口味就这么重吗?!大神集美貌与智慧与一身,还是Y大传奇,在国外当交换生牛得飞起,这逼亲不给理由就算了,问一下还直接奔现处理,让她瞬间成了大众情敌首位!讲点道理好吗?虽然帅的人不用讲道理……紧跟着他就登门入室了,还顺手帮她灭光了追求者,以压倒性的姿态。“或许你不记得了,有一天我刚从副本里出来,而你……”而她……到底怎么样嘛,话说到一半吊人胃口什么的太讨厌啦!于是慕轻寒脸顶大写的纠结开始思索,似乎在某个副本门口,她真的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 末世重生之独宠

    末世重生之独宠

    当她再次睁开眼的时候,一切都变的不同了,哪怕身边美男如云,她,从来只要他一人而已,,,,,,,,本文有点暗黑,兄妹恋,有点变态,不喜请绕道!!!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太古始龙

    太古始龙

    青龙潜渊遨游搏击九天,麒麟出世纵横扶摇苍穹,凤凰腾空捭阖炎焚八荒,玄龟阖目贪睡大梦几世?饕餮龇牙狂傲横吞九州,邪龙展翼颠倒逆推六合。天下妖兽,无出其右,吾皇甫彧,终将称霸天下。
  • 清朝十讲

    清朝十讲

    说到清朝,人们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紫禁城(故宫)。紫禁城是分外廷和内宫的,但是,国事与家事在这座紫禁城中混合,掺杂不清,融为一体,这也是这座故宫里面独特的现象。
  • 西游浮世绘

    西游浮世绘

    作者用最生活化的笔触,再现了唐僧师徒驾驭官场游戏规则、运用丰富的管理经验、施展深邃的计谋智慧,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拼搏进取,最后功成名就的感人画面。漫画式的大写意,跳跃式的非线性思维,都适合我们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旨在茶余饭后,冀博读者诸君粲然一笑的同时,使之有所感悟和启迪,可资成功人生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