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7000000028

第28章 悠游一百年(6)

对于我的事情,张衡无不努力去办,何况这一次水泡事件可以说是一件大事,他哪能袖手旁观?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得知了这个消息。7 月27 日晚上,我已经睡下,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张衡风风火火地跑了进来,手里拿着白矾和中草药。他立即把中药熬好,倒在脸盆里,让我先把双手泡进去,泡一会儿,把手上的血淋淋的水泡都用白矾末埋起来。双脚也照此处理,然后把手脚用布缠起来,我不太安然地进入睡乡。半夜里,双手双脚实在缠得难受,我起来全部抖搂掉了,然后又睡。第二天早晨一看,白矾末确实起了作用,它把水泡粘住或糊住了一部分,似乎是凝结了。然而,且慢高兴,从白矾块的下面或旁边又突出了一个更大的水泡,生意盎然,笑傲东风。我看了真是啼笑皆非。

张衡决不是鲁莽的人,他这一套做法是有根据的。他在大学里学的是文学,不知什么时候又学了中医,好像还给人看过病。

他这一套似乎是民间验方和中医相结合的产物。根据我的观察,一开始他信心十足,认为这不过是小事一端,用不着担心。但是,试了几次之后,他的锐气也动摇了。有一天晚上,他也提出了进医院观察的建议,他同邹铭西大夫成了“同志”了。可惜我没有立即成为他们的“同志”,我不想进医院。

艰苦挣扎在从那时以后的十几二十天里是我一生思想感情最复杂最矛盾最困惑的时期之一。总的心情,可以归纳成两句话:侥幸心理,掉以轻心、蒙混过关的想法与担心恐惧、害怕病情发展到不知伊于胡底的心理相纠缠;无病的幻象与有病的实际相磨合。

中国人常使用一个词儿“癣疥之疾”,认为是无足轻重的。

我觉得自己患的正是“癣疥之疾”,不必大惊小怪。在身边的朋友和大夫口中也常听到类似的意见。张衡就曾说过,只要撒上白矾末,第二天就能一切复原。北大校医院的张大夫也说,过去某校长也患过这样的病,住在校医院里输液,一个礼拜后就出院走人。同时,大概是由于张大夫给了点激素吃,胃口忽然大开,看到食品,就想狼吞虎咽,自己认为是个吉兆。又听我的学生上海复旦的钱文忠说,毒水流得越多,毒气出得越多,这是好事,不是坏事。所有这一切都是我爱听的话,很符合我当时苟且偷安的心情。

但这仅仅是事情的一面,事情还有另外一面。水泡的声威与日俱增,两手两脚上布满了泡泡和黑痂。然而客人依然不断,采访的、录音的、录像的,络绎不绝。虽经玉洁奋力阻挡,然而,撼山易,撼这种局面难。客人一到,我不敢伸手同人家握手,怕传染了人家,而且手也太不雅观。道歉的话一天不知说多少遍,简直可以录音播放。我最怕的还不是说话,而是照相,然而照相又偏偏成了应有之仪,有不少人就是为了照一张相,不远千里跋涉而来。从前照相,我可以大大方方,端坐在那里,装模作样,电光一闪,大功告成。现在我却嫌我多长了两只手。手上那些东西能够原封不动地让人照出来吗?这些东西,一旦上了报,上了电视,岂不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了吗?因此,我一听照相就觳觫不安,赶快把双手藏在背后,还得勉强“笑一笑”哩。

这样的日子好过吗?

静夜醒来,看到自己手上和脚上这一群丑类,心里要怎么恶心就怎么恶心;要怎样头痛就怎样头痛。然而却是束手无策。水泡长到别的地方,我已经习惯了。但是,我偶尔摸一下指甲盖,发现里面也充满了水,我真有点毛了。这种地方一般是不长什么东西的。今天忽然发现有了水,即使想用针去扎,也无从下手。

我泄了气。

我蓦地联想到一件与此有点类似的事情。上个世纪50 年代后期全国人民头脑发热的时候,在北京号召全城人民打麻雀的那一天,我到京西斋堂去看望下放劳动的干部,适逢大雨。下放干部告诉我,此时山上树下出现了无数的蛇洞,每一个洞口都露出一个蛇头,漫山遍野,蔚为宇宙奇观。我大吃一惊,哪敢去看!

我一想到那些洞口的蛇头,身上就起鸡皮疙瘩。我眼前手脚上的丑类确不是蛇头,然而令我厌恶的程度决不会小于那些蛇头。可是,蛇头我可以不想不看,而这些丑类却就长在我身上,如影随形,时时跟着你。我心里烦到了要发疯的程度。我真想拿一把板斧,把双手砍掉,宁愿不要双手,也不要这些丑类!

我又陷入了病与不病的怪圈。手脚上长了这么多丑恶的东西,时常去找医生,还要不厌其烦地同白矾和中草药打交道,能说不是病吗?即使退上几步,说它不过是癣疥之疾,也没能脱离了病的范畴。可是,在另一方面,能吃能睡,能接待客人,能畅读,能照相,还能看书写字,读傅彬然的日记,张学良的口述历史,怎么能说是病呢?

左右考虑,思绪不断,最后还是理智占了上风,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在病中了。

2002 年10 月3 日

写毕死的浮想

(我虽已痴长九十二岁,对人生的参透还有极长的距离。)

我心中并没有真正达到我自己认为的那样的平静,对生死还没有能真正置之度外。

就在住进病房的第四天夜里,我已经上了床躺下,在尚未入睡之前我偶尔用舌尖舔了舔上颚,蓦地舔到了两个小水泡。这本来是可能已经存在的东西,只是没有舔到过而已。今天一旦舔到,忽然联想起邹铭西大夫的话和李恒进大夫对我的要求,舌头仿佛被火球烫了一下,立即紧张起来。难道水泡已经长到咽喉里面来了吗?

我此时此刻迷迷糊糊,思维中理智的成分已经所余无几,剩下的是一些接近病态的本能的东西。一个很大的“死”字突然出现在眼前,在我头顶上飞舞盘旋。在燕园里,最近十几年来我常常看到某一个老教授的门口开来救护车,老教授登车的时候心中作何感想,我不知道,但是,在我心中,我想到的却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事实上,复还的人确实少到几乎没有。我今天难道也将变成了荆轲吗?我还能不能再见到我离家时正在十里飘香绿盖擎天的季荷呢!我还能不能再看到那一个对我依依不舍的白色的波斯猫呢?

其实,我并不是怕死。我一向认为,我是一个几乎死过一次的人。“十年浩劫”中,我曾下定决心“自绝于人民”。我在上衣口袋里,在裤子口袋里装满了安眠药片和安眠药水,想采用先进的资本主义自杀方式,以表示自己的进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押解我去接受批斗的牢头禁子猛烈地踢开了我的房门,从而阻止了我到阎王爷那里去报到的可能。批斗回来以后,虽然被打得鼻青脸肿,帽子丢掉了,鞋丢掉了一只,身上全是革命小将,也或许有中将和老将吐的痰。游街仪式完成后,被一脚从汽车上踹下来的时候,躺在11 月底的寒风中,半天爬不起来。然而,我“顿悟”了。批斗原来是这样子呀!是完全可以忍受的。我又下定决心,不再自寻短见,想活着看一看,“看你横行到几时”。

一个人临死前的心情,我完全有感性认识。我当时心情异常平静,平静到一直到今天我都难以理解的程度。老祖和德华谁也没有发现,我的神情有什么变化。我对自己这种表现感到十分满意,我自认已经参透了生死奥秘,渡过了生死大关,而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已经修养得差不多了,已经大大地有异于常人了。

然而黄铜当不了真金,假的就是假的,到了今天,三十多年已经过去了,自己竟然被上颚上的两个微不足道的小水泡吓破了胆,使自己的真相完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自己辩解说,那天晚上的行动只不过是一阵不正常的歇斯底里爆发。

但是正常的东西往往富于不正常之中。我虽已经痴长九十二岁,对人生的参透还有极长的距离。今后仍须加紧努力。

本文节选自《在病中》,2002 年10 月3 日写

毕笑着走

(别人都是哭着走,独独季羡林是笑着走。)

走者,离开这个世界之谓也。赵朴初老先生,在他生前曾对我说过一些预言式的话。比如,1986 年,朴老和我奉命陪班禅大师乘空军专机赴尼泊尔公干。专机机场在大机场的后面。当我同李玉洁女士走进专机候机大厅时,朴老对他的夫人说:“这两个人是一股气。”后来又听说,朴老说:别人都是哭着走,独独季羡林是笑着走。这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认为,他是十分了解我的。

现在就来分析一下我对这一句话的看法。应该分两个层次来分析:逻辑分析和思想感情分析。

先谈逻辑分析。

江淹的《恨赋》最后两句是:“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第一句话是说,死是不可避免的。对待不可避免的事情,最聪明的办法是,以不可避视之,然后随遇而安,甚至逆来顺受,使不可避免的危害性降至最低点。如果对生死之类的不可避免性进行挑战,则必然遇大灾难。“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秦皇、汉武、唐宗等等是典型的例子。既然非走不行,哭又有什么意义呢?反不如笑着走更使自己洒脱满意愉快。这个道理并不深奥,一说就明白的。我想把江淹的文章改一下:既然自古皆有死,何必饮恨而吞声呢?

总之,从逻辑上来分析,达到了上面的认识,我能笑着走,是不成问题的。

但是,人不仅有逻辑,他还有思想感情。逻辑上能想得通的,思想感情未必能接受。而且思想感情的特点是变动不居。一时冲动,往往是靠不住的。因此,想在思想感情上承认自己能笑着走,必须有长期的磨练。

在这里,我想,我必须讲几句关于赵朴老的话。不是介绍朴老这个人。“天下谁人不识君”。朴老是用不着介绍的。我想讲的是朴老的“特异功能”。很多人都知道,朴老一生吃素,不近女色,他有特异功能,是理所当然的。他是虔诚的佛教徒,一生不妄言。他说我会笑着走,我是深信不疑的。

我虽然已经九十五岁,但自觉现在讨论走的问题,为时尚早。

再过十年,庶几近之。

2006 年3 月19 日

后记:我的心是一面镜子a我生也晚,没有能看到20 世纪的开始。但是,时至今日,再有七年,21 世纪就来临了。从我目前的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看,我能看到两个世纪的交接,是丝毫也没有问题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也可以说是与20 世纪共始终了,因此我有资格写“我与中国20 世纪”。

对时势的推移来说,每一个人的心都是一面镜子。我的心当然也不会例外。我自认为是一个颇为敏感的人,我这一面心镜,虽不敢说是纤毫必显,然确实并不迟钝。我相信,我的镜子照出了20 世纪长达九十年的真实情况,是完全可以依赖的。

我生在1911 年辛亥革命那一年。我生下两个月零四天以后,那一位“末代皇帝”,就从宝座上被请了下来。因此,我常常戏称自己是“满清遗少”。到了我能记事儿的时候,还有时候听乡民肃然起敬地谈到北京的“朝廷”(农民口中的皇帝),仿佛他们仍然高踞宝座之上。我不理解什么是“朝廷”,他似乎是人,本文节选自《季羡林全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年版)第五卷“回忆录”,原载《东方》1994 年第4、5 期。

又似乎是神,反正是极有权威、极有力量的一种动物。

这就是我的心镜中照出的清代残影。

我的家乡山东清平县(现归临清市)是山东有名的贫困地区。

我们家是一个破落的农户。祖父母早亡,我从来没见过他们。祖父之爱我是一点也没有尝到过的。他们留下了三个儿子,我父亲行大(在大排行中行七)。两个叔父,最小的一个无父无母,送了人,改姓刁,剩下的两个,上无怙恃,孤苦伶仃,寄人篱下,其困难情景是难以言说的。恐怕哪一天也没有吃过饱饭。饿得没有办法的时候,兄弟俩就到村南枣树林子里去,捡掉在地上的烂枣,聊以果腹。这一段历史我并不清楚,因为兄弟俩谁也没有对我讲过。大概是因为太可怕,太悲惨,他们不愿意再揭过去的伤疤,也不愿意让后一代留下让人惊心动魄的回忆。

但是,乡下无论如何是呆不下去了,呆下去只能成为饿殍。

不知道怎么一来,兄弟俩商量好,到外面大城市里去闯荡一下,找一条活路。最近的大城市只有山东首府济南。兄弟俩到了那里,两个毛头小伙子,两个乡巴佬,到了人烟稠密的大城市里,举目无亲。他们碰到多少困难,遇到多少波折。这一段历史我也并不清楚,大概是出于同一个原因,他们谁也没有对我讲过。

后来,叔父在济南立定了脚跟,至多也只能像是石头缝里的一棵小草,艰难困苦地挣扎着。于是兄弟俩商量,弟弟留在济南挣钱,哥哥回家务农,希望有朝一日,混出点名堂来,即使不能衣锦还乡,也得让人另眼相看,为父母和自己争一口气。

但是,务农要有田地,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常识。可我们家所缺的正是田地这玩意儿。大概我祖父留下了几亩地,父亲就靠这个来维持生活。至于他怎样侍弄这点儿地,又怎样成的家,这一段历史对我来说又是一个谜。

我就是在这时候来到人间的。

天无绝人之路。正在此时或稍微前一点,叔父在济南失了业,流落在关东。用身上仅存的一元钱买了湖北水灾奖券,结果中了头奖,据说得到了几千两银子。我们家一夜之间成了暴发户。父亲买了六十亩带水井的地。为了耀武扬威起见,要盖大房子。一时没有砖,他便昭告全村:谁愿意拆掉自己的房子,把砖卖给他,他肯出几十倍高的价钱。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别人的房子拆掉,我们的房子盖成,东、西、北房各五大间。大门朝南,极有气派。兄弟俩这一口气总算争到了。

然而好景不长,我父亲是乡村中朱家郭解一流的人物,仗“义”施财,忘乎所以。有时候到外村去赶集,他一时兴起,全席棚里喝酒吃饭的人,他都请了客。据说,没过多久,六十亩上好的良田被卖掉,新盖的房子也把东房和北房拆掉,卖了砖瓦。这些砖瓦买进时似黄金,卖出时似粪土。

一场春梦终成空。我们家又成了破落户。

在我能记事儿的时候,我们家已经穷到了相当可观的程度。

一年大概只能吃一两次“白的”(指白面),吃得最多的是红高粱饼子,棒子面饼子也成为珍品。我在春天和夏天,割了青草,或劈了高粱叶,背到二大爷家里,喂他的老黄牛,赖在那里不走,293等着吃上一顿棒子面饼子,打一打牙祭。夏天和秋天,对门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总带我到外村的田地里去拾麦子和豆子,把拾到的可怜兮兮的一把麦子或豆子交给母亲。不知道积攒多少次,才能勉强打出点麦粒,磨成面,吃上一顿“白的”。我当然觉得如吃龙肝凤髓。但是,我从来不记得母亲吃过一口。她只是坐在那里,瞅着我吃,眼里好像有点潮湿。我当时哪里能理解母亲的心情呀!

但是,我也隐隐约约地立下一个决心:有朝一日,将来长大了,也让母亲吃点“白的”。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还没有等到我有能力让母亲吃“白的”,母亲竟舍我而去,留下了我一个终生难补的心灵伤痕,抱恨终天!

同类推荐
  • 猫大事 冇大事

    猫大事 冇大事

    书中有猫事、厨事、家事、糗事四个部分,作者将养猫、下厨、文身、居家办公、与家人朋友相伴相处等趣事,以行云流水的不羁风格信手拈来,在千字小文中,以小见大,诙谐机智,总有一种适合你!遍地小确幸字字是真心,正是你目前最需要的温情与快乐。配上近百幅原创手绘喵插图,兼具美貌与智慧,把你的喵捧在手心里!
  • 五洲见闻

    五洲见闻

    本书作者是一位资深外交官,在外事和外交战线工作多年,足迹遍及五大洲,退休以后,根据自己在世界各地的见闻,用散文的形式写了不少回忆文章。作品平实严谨,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对于多国的风土人情、风光物产、地理地貌、历史沿革,乃至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等等,均有所介绍,其中尤其对他曾经常驻过的荷兰、英国,以及任过大使的葡萄牙的记述较为详细,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新中国的一些外交史实,也可以了解许多国家和城市的概况概貌,可称为一本有关世界知识的普及性读物。
  • 紫葡萄绿葡萄

    紫葡萄绿葡萄

    李凌,男,汉族,陕西临潼人,1936年生,笔名野木、荒沙,号风竹斋主。1959年毕业于西安美专中国画系,后在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任教。作品曾多次展出,发表在省、国家级的展览会和报刊杂志上。曾随作品赴新加坡、香港展出,被国、内外许多朋友收藏。出版有连环画《黎园红哨》、《杨贵妃》书画册。
  • 秦岭论语

    秦岭论语

    本书为“紫香槐散文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分为四辑,收录了作者原创散文三十余篇,值得广大读者收藏。
  • 张岱集

    张岱集

    《张岱集(修订版)》为绝世散文家张岱的佳作选集,其内容包括《西湖十景》《蝶恋花(山水精神莺燕喜)》《葑门荷宕》《小青佛舍》《伍公祠》等。张岱散文广汲市民文化和通俗文艺的丰富养料,既雅且俗,亦庄亦谐,洋溢着十七世纪的时代气息,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热门推荐
  • 青梅竹马:离开是爱的借口

    青梅竹马:离开是爱的借口

    “叶星辰!你怎么可以随便收下别人给你的情书?”蓝雅晴气鼓鼓的说到。“晴天,你这么生气……不会是吃醋了吧?”叶星辰痞痞的笑着。那年,她9岁,他11岁。“叶星辰,真的回不去了吗?我们之间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蓝雅晴淋着大雨,却一点也感觉不到冷,她只觉得,心更冷。“晴天,我们……不合适!”叶星辰不敢看她,绝决的转身,离去。那年,她15岁,他17岁。蓝雅晴,“叶子,我们真的回不去了吗……”
  • 爱在高中之粉红星

    爱在高中之粉红星

    粉红星公主任性来到地球,遇见自己家乡女妙人的儿子吴尘弦,要16岁的她必须吃下家乡的灵果,不然会慢慢死去,又与宇之星有婚约的她,爱吴尘弦爱到无可救药的她,又要怎么办呢???这可是2016年,你是公主谁会信啊!那你老爸是皇帝咯”……
  • 逼婚36计:冷爷的心尖爱妻

    逼婚36计:冷爷的心尖爱妻

    直到新闻被爆开——辛安,那个嫁给江城商界权贵,女人心目中完美男神冷弈溟的女人,竟然是趁着闺蜜出国,爬上了闺蜜未婚夫的床!人人都说她未婚先孕、私生活狼藉,不择手段设计圈套,这才成了冷太太。辛安:“我厨艺绝佳,会撒娇能暖床,肤白貌美大长腿,还能生猴子,他们凭什么说我徒有虚名?”冷爷将她逼在车内狭小的空间里,嗓音沙哑性感:“酒店,还是这里?”辛安恼怒:“我跟你说正事呢!”冷爷凤眸微眯,一把将人压住吻过来:“夫人就多生几个猴子,证明给那些人,你是不是有名无实的冷太太……”他初次见她,就要定了她,迫不及待的想要霸占她。
  • 杀生丸,再见

    杀生丸,再见

    谁来告诉我,为什么睡了一场觉而已,竟然就穿越了!好吧,我知道日本是个神奇而且鬼怪居多的国家;我知道自己是个宅女却还修炼过剑道与弓箭;可我只是个学医狗而已,为什么会变成巫女啊!还有这是御神木吗?你××竟然让我从树里出来,有没有搞错?!好吧,看到树上那个穿着火鼠毛红衫的狗耳少年,我淡定了!就算不是桔梗,不是戈薇,姐也是个血统不输于她们的纯正巫女好吧!
  • 风向风行

    风向风行

    “记住了,以后叫小风的,肯定是叫你,我是台风。”突然,男主凑近女主,用只有二人能听清的音量,对女主说。......甜蜜在发酵,溶入了两人渐入佳境的浪漫爱情。
  • 傲娇公主的爱情恶作剧

    傲娇公主的爱情恶作剧

    当怀着仇恨来到“帝都”学院的美少女,重新遇到抛弃自己的渣男,她会怎么复仇?在复仇的过程中,居然被一只无赖给赖上,她会怎样做呢?(少女看起来单纯无害,其实则手辣心狠。她谨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 灌篮同人之充满言语的背影

    灌篮同人之充满言语的背影

    想让樱木吃软饭。PS:写着玩,属于无聊时的随笔。
  • 落魄千金:沐沐春风(完结)

    落魄千金:沐沐春风(完结)

    她本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富家小姐,因为父亲曾经的过错,她不得不当作赎罪品嫁入豪门,一入豪门深似海,她无情的老公把她当做玩具随意蹂躏,身伤心伤,最终她要何去何从……
  • 绝色冷妻,逆天九小姐

    绝色冷妻,逆天九小姐

    她是华夏国专业高冷宅,每天坚持锻炼,练就一身本领,神偷,开锁,跆拳道,武术样样精通,但却在骑自行车时遇上了地震.....一朝穿越,成了京城第一大家族的废材宝贝九小姐,人人对她鄙夷,嫌弃,唯独那个对她“一见钟情”的腹黑男人经常来挑逗她。打神兽,找神器,学医,炼丹样样精通,但却在爱情这方面却是个白痴,某男伸出左手,环腰抱着某女,望着她两眼泛光,“你干嘛?”某女面无表情道,“我只是想你了,想要抱抱你”某男妖凉地坏笑。再次相见,某男把一群混蛋给解决掉后,冷冰冰地道“我的人,你碰不得,也休想碰碰!!!”绝对宠文+男强+女强+爽文真心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古代高富帅爱上傻白甜穿越妞儿

    古代高富帅爱上傻白甜穿越妞儿

    女主穿越古代,遭遇冷家兄妹,从开始的男猪脚对女主极力的防备与排斥,到后来接纳女主入怀,到最后深深爱恋上女主的温馨小文。男主是古代冷峻的高富帅,女主是现代热情的傻甜白。冷修远:其实我一早就有个问题想问你。冷小尾:放。冷修远:……冷小尾:怎么?你与我就这么没有默契?冷修远深吸一口气,道:你为什么姓冷?冷小尾:我俩应该是上天注定的姻缘。冷修远:哦?怎么说?冷小尾: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啊,我自然是姓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