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把书稿最终改定,儿子灵灵出生了。产房里面传来了啼哭声,让码头上风起云涌的斗争和波澜诡谲的搏杀突然烟消云散。人的感觉就是这么奇怪,现在距离我创作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却仿佛隔了许多年,每天看见儿子胖乎乎的笑脸,头脑中只剩下一片空灵和温馨。
从构思小说的框架到书稿完成,前后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直到去年4月才正式着手写作。我住在一个名叫“山水半岛”的小区,离大河很近。
铺开创作的那几个月,老婆挺着大肚子,每天晚饭后和我一同到河边散步。
远处水天相接,我们看着天边的夕阳一点一点沉到水里去,一百年前舟楫林立、水运码头吞吐大荒的场景很自然浮现在眼前。然后我泡上浓茶,开始了每个晚上定时定量的耕作。常常写着写着,就在书房里面睡着了。
小说的人物和情节有真实的,有虚构的,我按照自己的想象建造了一个清末民初的水城新津,这座小城市里有山有水、有茶坊酒肆和赌场烟馆,我让码头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这里闹腾,演绎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爱恨情仇。书稿完成之后,侯宝斋、杨虎臣、黄老五等真真假假的人物,好像都成为了我的朋友。写作的大半年时间内,我在自己营造的虚拟世界里面游弋,那种感觉非常美妙,也许,这就是写作的魅力和乐趣吧。
我第一次写这么厚重的题材,最初也是抱着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但真正进入到写作状态之后,感觉就越来越有乐趣了。要让读者把虚构的东西感到真实,这是历史题材小说的一个大难题。我在写作中,竭尽全力重现清末的社会场景和生活细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怎样好勇斗狠、怎样寻欢作乐,我力求最大限度与那个时代贴近。在细节的把握上,得益于前几年编撰《成都民俗志·新津卷》,我与社科联的老师们一同进行了民俗调查研究,除了阅读大量书籍之外,还走村串户深入采访,得到了大批宝贵的资料。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阳光出版社的戎爱军老师,新津县委宣传部、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领导们,以及前辈作家邱易东、周明生,老朋友朱鸿伟、唐建飞、杨云等人的关心与支持。此外,着名画家柳竞在百忙之中为本书配图,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