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真正道尽了这个世间相爱容易相守难的无奈。太多的悲欢离合,始于相爱,却最终错过于相处的不适:无数佳偶终成怨偶,也不得不感慨,世间情爱,终逃不过生活的蹉跎。
在蒋介石一生中,有过四个女人,有的明媒正娶,有的终生无名无分,但都不影响她们与蒋介石之间的深情厚谊,和一生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比起原配夫人毛福梅的奉母之命的婚姻,蒋介石与侍妾姚冶诚的相聚算是情真意切的自由恋爱,尤其在开始的时候,还带有些许惊险浪漫的色彩。
初见的美好
1911年11月的一天,上海渐步入寒冬腊月的冰冷,社会动荡的阴霾一直笼罩在城市上空,让人喘不过气来。同盟会上海革命党人决定于3日晚进行起义。3日午后,闸北警官陈汉钦率众占领巡警总局,闸北首先光复。6日,沪军都督府成立。随后上海成立共和建设会,推姚子良为会长。
提出建立共和政体,进行社会改革等政纲。1911年11月9日杭州光复时,蒋介石任革命军敢死队总指挥。
年轻的细作姨娘姚冶诚像往常一样,来到“群玉芳”为自己的雇主梳头打扮,等候客人上门。所谓细作姨娘,是服侍堂子里的“先生”的,而这所谓“先生”,是高级妓女的尊称,这样的女子不但懂得琴棋书画,还能吟诗作对,甚至还能讲外语,是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因此价格昂贵,在堂子里地位很高,自然能够雇用人专门服侍她们。姚冶诚的这位雇主一共雇用了两个姨娘,姚冶诚是其中之一,主要负责帮“先生”梳妆打扮,管理她的衣服首饰,帮她招呼一下客人,算是比较轻松的活计。
正当姚冶诚独自一人在“先生”房中,整理着“先生”的头饰之时,突然有一位陌生男子气喘吁吁地推门进来,把姚冶诚吓得呆住了。对方压低了声音,着急地解释道,自己被后面的警察追捕,希望能够在这里躲一下。
受惊了的姚冶诚来不及细问,几乎没做什么考虑,就把这个男子带到里屋的大床后面躲了起来,然后装作什么也没发生似的,继续整理东西。
待到警察敲门进来,姚冶诚几句话便轻松地将来人打发走了,这也让躲在房内的男人刮目相看。想来他还担心着,这小女子会不会惊慌失措,说多错多,暴露了自己呢。
警察离去后,惊魂未定的男子连连向姚冶诚道谢,眼睛里流露出的除了感激,还多了一些别的东西。
这个被追捕的男子,就是蒋介石。此时的蒋介石,已有妻儿在家,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于这个临危之时救了自己,胆识过人且眉清目秀的女子产生好感。
关于这初次相遇,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彼时应召回沪的蒋介石经常和陈其美一起出入风月场合,在“群玉芳”中遇见了姚冶诚,一是妙龄女子,一是青年才俊,二人很快擦出了火花。另一种说法更模糊,只说蒋介石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姚冶诚,并最终互生情愫。
但不管说法如何,总之,这段门不当户不对,甚至不该发生的感情,就这样悄然而生了。
蒋介石离开后,姚冶诚的心中如小鹿乱撞,一阵激动,又伴随着一阵心酸。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来,姚冶诚此时的生活非常凄苦,虽然给“先生”当细作姨娘也能有一些微薄的收入,但她的家庭早已入不敷出。虽然有一个丈夫,但平时形同陌路,需要钱的时候,便对姚冶诚拳打脚踢,全然没有半点怜爱之情。可怜年仅二十三岁的姚冶诚,不但要扛起家庭的重担,还要忍受丈夫的虐待。在这样家不像家,感情毫无寄托,甚至时常活于惊恐之中的境遇下,一个男子投来的深情眼神,是很难抗拒的。
暂时平安,匆匆赶回住处的蒋介石也不得安宁,虽说他家中已有妻子,但那是母亲指配的婚姻,原本也没什么感情基础,何况那么长时间没有生活在一起,那些许的眷恋也早已消磨得一干二净了。现在他的心中,正是需要一个人来填补温情的空白。
没过几天,蒋介石再次来到“群玉芳”,虽然是与三五好友同来此聊天享乐,但他心中自有小算盘,就是希望见到姚冶诚,与之再续前缘。
姚冶诚自然也没有忘记蒋介石,看到对方再度来访,她决意抓住这个机会接近蒋介石。一来找寻心灵的慰藉,二来也期待着这位偶遇的贵人,能够帮助自己摆脱凄苦的命运。
也许,有人会觉得姚冶诚颇有心计,别有用心,这样的女子似乎让人心存忌惮。那么不妨先来看看这位有心机的细作姨娘究竟什么来头吧。
我愿不顾一切随你去有关姚冶诚的生平,坊间有着很多传闻,这大概和她与蒋介石的情缘脱不了关系。普遍认为,姚冶诚小名叫阿巧,出生在江苏吴县的一个小镇上,与蒋介石同年。她没有什么雄厚的家底,也没有显赫的背景,父亲姚阿宝系祖上逃难来到此地,与当地平凡女子结婚,独独只生下了姚阿巧这么一个女儿,因此夫妇二人将此女视作掌上明珠。这样看来,姚阿巧的童年虽然没有享受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心灵上应该是比较富足的,因为父母都很宠爱她。
无奈生活偏就喜欢大起大落,阿巧十几岁的时候,父母双亡,她一下子成了孤儿,无依无靠,简直不知道生活该怎么继续下去。幸而父亲还有一个胞弟姚小宝,见阿巧可怜,便收养了她,对她也很不错。
春来秋去,时光飞逝,阿巧出落成了大姑娘,纤腰圆臀,明眸皓齿,虽不是闭月羞花,但在方圆几里也是出了名的俏姑娘。而且阿巧性格谦逊随和,又聪明能干,做得一手好女红,自然引来无数小伙的青睐。
叔叔姚小宝几年来一直无所出,慢慢地也将阿巧当作了亲生女儿来看待,他唯恐将来老无所依,决意为阿巧招一个上门女婿,这样将来也有个照应。
经过打听,姚小宝得知,在漕湖畔上方港村有一沈姓人家,子嗣众多,世代务农,生活非常拮据,家中几个儿子都没钱娶媳妇,想来应该能接受入赘。于是姚小宝便请人去撮合此事。
一家之主沈天祥正因为无力给孩子们张罗婚事而苦恼呢,见有人愿意招婿,打听了一下对方家室,虽不富裕,但也是本分人家,便同意把自己的二儿子沈天生入赘姚家。
就这样,沈天生和姚阿巧便在姚家结为了夫妇,沈天生也随规矩改姓,更名为姚天生。
虽然是长辈之命促成的婚姻,但小两口新婚时候感情甚好,姚阿巧虽为“一家之主”,但生性随和的她从不会在姚天生面前颐指气使,日子也还算安宁。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夫妇俩相约着来到了大城市上海。
姚天生有两位叔父都在上海谋生,主要是在西藏路八仙桥一带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工作虽算不上体面,但收入还过得去。姚天生年轻力壮能吃苦,便跟随叔父们做起了脚力、殡葬等活计,姚阿巧也在叔父们的介绍下去做了姨娘,伺候大户人家的小姐太太们。
没过几年,姚天生就攒下了一些钱,可当初淳朴善良的小伙子却在上海这个花花世界里迅速迷了眼睛。闲来无事之时,他喜欢到茶楼去吃茶聊天,遂认识了一些空虚无度的人,一来二去,竟跟着人家抽起了大烟。
要知道,不管家底多厚的人,一旦沾上了大烟这个玩意儿,倾家荡产的不在少数,何况姚天生只是一个口袋里有几块钱的苦力小工,连“入门级”的大烟枪都算不上,没多久就耗尽了血汗钱。
人生不如意,往往容易借酒浇愁,姚天生也不例外。
酒喝多了,回到家就对妻子姚阿巧拳脚相向,全然没有了当初的恩爱之情。阿巧虽然伤心生气,但善良的她还是希望能够拯救丈夫的灵魂,而不是一封休书打发他走。
于是,阿巧换了工作,去堂子里当上了“先生”们的细作姨娘,收入也随之高了一些。但丈夫就像吸血鬼一样窥伺着她的工钱,一旦阿巧手上有几个钱,姚天生就软硬兼施,直到钱到手为止。有钱了就去吸大烟,钱不够了又打各种歪主意,家里穷困潦倒不说,也让妻子彻底寒了心。
就在这个时候,姚阿巧遇见了蒋介石,这也让她终于下定决心要离开不争气的丈夫,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双方都是有婚姻的人,自然不会再有少男少女的朦胧羞涩,既然已经动情,也无需用上三五年来铺垫了,没过多久,蒋介石就将姚阿巧接了出来,在上海法租界蒲石路新民居里13号租了一套房子,正式开始了同居生活。
姚阿巧没有读过书,也没什么文化,和蒋介石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本不会有多少共同话题,但她有着女人的制胜法宝-温柔。何况,她在上海一直做姨娘,对于照顾人这种事情可谓得心应手,体贴周到。蒋介石也很是享受和姚阿巧一起度过的日子。但他们的关系却显得有些不明不白,姚阿巧一直瞒着家里人,害怕受到责备,但终于还是被叔叔姚小宝知道了。
姚小宝很宠爱姚阿巧,坚决不同意阿巧与蒋介石不明不白地在一起,何况他还有着更深层的自私考虑:好不容易招个上门女婿回来,就是要为姚家延续香火的,阿巧到现在都没和姚天生生个孩子,怎好让自己的如意算盘落空呢?
姚阿巧也知道叔叔心思,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事端,她处处躲着叔叔,可事情也不能就这么拖着。幸好姚小宝的堂房哥哥也在上海做裁缝生意,得知了侄女这件事情,多次上门劝说姚小宝,终于获得了姚小宝的同意,但无论如何,也要蒋介石给阿巧一个名分。
姚阿巧大名本叫作姚怡琴,蒋介石觉得这个名字不太好,便给她改了一个名字,就是而今我们称呼的姚冶诚。
这其中有两个意思,“冶”取了姚阿巧出生地冶长泾这一闻名之地;“诚”则为诚恳真挚的意思,以诚代琴,显得更有深意。蒋介石改的这个名字,大概是希望这位来自冶长泾的爱妾能够对自己爱意长存,永远诚心相待吧。可惜,名虽改,情却未能长存,最终分道扬镳。虽不是陌路,但也成了怨偶,再无郎情妾意的恩爱,但这也是后话了。
1912年冬天,在他们同居的小屋中,蒋介石正式纳姚冶诚为侧室,由三五亲友作证,这样,也算对姚家有了个交代。
蒋介石和姚冶诚的结合到底有没有白纸黑字的契约,姚冶诚又是否与前夫姚天生断绝了夫妻关系?这两个问题一直为世人所质疑。不过在不久前发现的姚氏生前资料中找到了两份契约,彻底解开了这个谜团。
这两份契约分别为《姚天生退婚书约》和《冶诚手书婚约》。
《姚天生退婚书约》原文为:
自立退婚书姚天生,因为妻娇养懒惰,难以度日,故而将妾自退婚约。日后见面,与吾无涉。当时三面言明。
此系两愿非逼,恐后无凭,立此退婚书文契为照。
壬子岁季月二十日立自退婚书 姚天生
沈巧姐
中人
王海渭
代 笔 馀玉
《姚冶诚手书婚约》原文为:
约言:冶诚自愿终身许主君为侍者,此后水不变心。
倘背此约,任主君处罚。此证主君惠存。
姚冶诚自书明(民字之误)国元年十月廿二日
不管这两份契约的真假如何,蒋介石和姚冶诚最终是名正言顺地生活在一起了,对于姚冶诚来说,这位现任的丈夫和从前那位比起来,那简直是天上与地下。她虽然说不清楚蒋介石究竟在忙些什么事业,但她很清楚,绝不是吃喝嫖赌吸毒之类的坏事情,而且蒋介石也不会成天借着酒劲儿来骗自己的血汗钱外加暴力殴打。这位丈夫在家是温柔的,在外是有魄力的,可谓庸碌者所不能比。
复杂的家庭关系
也许,姚冶诚天生就只适合做小鸟依人的女子,在家照顾丈夫饮食起居,缝缝补补,而不是成天抛头露面到外头,受尽白眼委屈,还要努力张罗着一家事务。看来,转换了角色的她,即便只是个侍妾,也是过得很开心的。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全国上下一片混乱,胸怀大志的蒋介石回国加入革命斗争,忙着到处奔波张罗反袁事宜,时常行踪不定。他在上海的革命军服役,隶属其良师益友陈其美麾下。革命成功后蒋成为国民党创党党员之一。
姚冶诚一面担心蒋介石的安危,一面也不愿独自守在家中,于是全心跟随蒋介石东奔西跑,体贴照顾,还把自己小心存下来的私房钱全部拿出来,支持蒋介石的事业。这些举动深深地感动了蒋介石,即便到了后来恩爱不再,蒋介石也没有忘记姚冶诚曾经对自己的付出。
但做大事者,带着一个女人在身边,始终是不方便的,弄不好还会双双丢了性命。于是,蒋介石决定,先把姚冶诚送回奉化溪口老家安顿着,待到天下太平的时候,再做别的打算。
1913年,蒋介石带着姚冶诚回到了老家丰镐房。在此之前,姚冶诚心中也是很忐忑的。她早就知道蒋介石在老家上有寡居多年说一不二的老母亲,下有得之不易、嗷嗷待哺的独生儿子,中间坐镇着一位原配夫人打点着家里的一切。虽不是“铁桶江山”那么夸张,但要想融入这样一个家庭还是很困难的。何况自己分明是在对方毫不留神的情况下,抢了人家的丈夫,现在先斩后奏地回来了,光从面子上说,蒋家人怕是也过不去,受欺负是难免的了。但为了蒋介石,为了自己此后的幸福,姚冶诚一再告诫自己说,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忍耐。
待真的到了丰镐房,拜见了老太太王采玉和大夫人毛福梅后,姚冶诚发现,自己幻想了无数次的恐怖情景并没有出现,老太太虽然面无表情,但大夫人毛福梅却很和善,丝毫没有要刁难她的意思。
这是一个好的开头!姚冶诚这样告诉自己,无论自己的身份有多么尴尬和不讨喜,但只要她肯真诚地对待这个家,这个家也不可能一直不接纳她。何况,她本来就是一个乖巧的女子。
姚冶诚在丰镐房熟悉了没几天,就尽起了媳妇的本分,对婆婆王采玉很是孝顺,一点也不比毛福梅做得差。而对待毛福梅的态度呢,可谓勤谨恭敬谦卑,没有丝毫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