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知识训练的最佳时间在大学。
因为这个阶段的年轻人既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又有大量时间用于深入学习。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大学生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到社团活动(软知识)、背单词过四六级(硬知识),四年热热闹闹忙活下来,结果连自己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都讲不清楚,更谈不上进入社会后活学活用。
元知识最常见的训练方法就是写论文。
写论文应该是大学生大一就主动去尝试的行为,而不是等到大四才忙着复制粘贴。大四的毕业论文,导师大都会提供一个范本,你会发现论文大致是如下的结构:综述问题的背景→提出解决问题的限制因素→讨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对比后决定你的技术路线→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技术路线→依据实验结果做分析。
仔细看看,和我前面说的“分析背景→找准问题→提出对策→落实行动→评估效果”是不是有点类似?我的主要工作方法就是在写研究生论文阶段学会的。
知道这个结构并不能帮助你写出好论文,它没有任何关于细节的思考,还得掌握一些具体的思考框架。
写论文常见的思考框架有七种:
1.从局部到整体
发掘局部材料→进行合理归类→总结宏观趋势→再寻求其他局部事实验证。社会学科里的田野调查就是一个典型,生物学的物种进化研究也是如此,这也是所谓数学的归纳法。
2.从整体到局部
提出初始假设→解释真实现象→发现例外事实→修正或推翻初始假设。物理学很多研究都是如此,这也是所谓的数学演绎法。
3.迁移法
把A领域研究方法移植到B研究领域。比如把统计学引入社会学研究,把心理学分析引入社会学演讲,把进化论引入心理学研究,等等。
4.对比法
选择一个或多个观察维度→设置一系列对比指标→寻找指标数据差异点→解释造成差异的原因→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管理案例分析中经常用类似的结构。
5.经验法
选择一个经验框架→把采集的事实或数据依据经验框架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在管理学科、工科设计行业中,很多论文研究都是依据可靠的经验框架做出某个具体问题的分析。
6.极限法
设置一个极限环境→推导可能出现的结果→证明假设的合理性或者荒谬性。在逻辑学、经济学、工程学中,这种方法的运用很常见。比如把手机放在怎样的极端环境中设计才是安全可靠的。
7.剥笋法
剥笋法是连续深入思考问题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举个剥笋法的例子,假设要学习一门项目管理的课程,我们来问问看:
(1)什么是项目?
(2)为什么项目需要管理?
(3)过去没有这个项目吗?
(4)过去的项目管理没有方法吗?
(5)现代工业为什么要发展一个项目管理体系?
(6)这个体系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7)它有了哪些管理方法?
(8)这些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
(9)有了这些方法,问题就彻底解决了吗?
(10)现在这个领域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
剥笋法很直观地表明学习一门知识应该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带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去学习是很难学到知识的。
比方说,我在本书中提到元知识,但我并没有严格定义什么是元知识。假如你看到一个新概念,第一反应是作者对这个概念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行文过程有没有偷换概念?如果你是这样读书,那么恭喜,说明你养成了质疑问题学习的习惯。
如果你只满足于获得标准答案,就是在培养惰性、依赖性。请务必养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求学习惯。
有了这些思考问题的框架,我们就能就某个话题进行连续性深入思考。只要我们认真写论文,就可以慢慢培养连续思考的能力。
等你到了职场,会发现这种连续思考的能力能让你在复杂局面中脱颖而出。
实操训练
用剥笋法学会质疑
关于批判性思维学习,我推荐一本不错的入门书《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第十版)》。下面分享我从这本书里学到的五个质疑的问题:
1.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他观点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含义?(他有解释吗?是否在行文中偷换概念?)
3.他对观点提出了论据吗?
4.他的论据是可信来源吗?
5.他从论据到论点的论证符合逻辑吗?
请你在网络上找一段最近名人的热门言论或微博,思考他的话是否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