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443000000055

第55章 见清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独处坐禅。作是思惟。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作是念已。诣诸比丘。语诸比丘言。诸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见。令见清净

比丘答言。尊者。于六触入处集集.灭.患.离如实正知。比丘。作如是知.如是见者。得见清净

是比丘闻彼比丘记说。心不欢喜。复诣余比丘所。问彼比丘言。诸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

彼比丘答言。于六界集.灭.味.患.离如实正知。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见。得见清净

时。比丘闻其记说。心亦不喜。复诣余比丘。作是问言。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

彼比丘答言。于五受阴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作如是知.如是见。得见清净

是比丘闻诸比丘记说。心亦不喜。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静思惟。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作是念已。诣诸比丘。三处所说。具白世尊。我闻彼说。心不欢喜。来诣世尊。故以此义请问世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

佛告比丘。过去世时。有一士夫。未曾见紧兽。往诣曾见紧兽者。问曾见紧兽。士夫言。汝知紧兽不。答言。知。复问。其状云何。答言。其色黑如火烧柱。当彼见时。紧兽黑色。如火烧柱

时。彼士夫闻紧兽黑色如火烧柱。不大欢喜。复更诣一曾见紧兽士夫。复问彼言。汝知紧兽不。彼答言。知。复问。其状云何。彼曾见紧兽士夫答言。其色赤而开敷。状似肉段。彼人见时。紧兽开敷。实似肉段

是士夫闻彼所说。犹复不喜。复更诣余曾见紧兽士夫。问。汝知紧兽不。答言。知。复问。其状云何。答言。毵毵下垂。如尸利沙果

是人闻已。心复不喜。复行问余知紧兽者。问。汝知紧兽不。彼答言。知。又问。其状云何。彼复答言。其叶青.其叶滑.其叶长广。如尼拘娄陀树。如彼士夫问其紧兽。闻则不喜。处处更求。而彼诸人见紧兽者。随时所见。而为记说。是故不同

如是。诸比丘。若于独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所因思惟法不起诸漏。心得解脱。随彼所见。而为记说。汝今复听我说譬。其智者以譬喻得解

譬如有边国王。善治城壁。门下坚固。交道平正。于四城门置四守护。悉皆聪慧。知其来去。当其城中。有四交道。安置床榻。城主坐上。若东方使来。问守门者。城主何在。彼即答言。主在城中四交道头。床上而坐。彼使闻已。往诣城主。受其教令。复道而还。南.西.北方远使来人。问守门者。城主何在。彼亦答言。在其城中四交道头。彼使闻已。悉诣城主。受其教令。各还本处

佛告比丘。我说斯譬。今当说义。所谓城者。以譬人身粗色。如箧毒蛇譬经说。善治城壁者。谓之正见。交道平正者。谓内六入处。四门者。谓四识住。四守门者。谓四念处。城主者。谓识受阴。使者。谓正观。如实言者。谓四真谛。复道还者。以八圣道

佛告比丘。若大师为弟子所作。我今已作。以哀愍故。如箧毒蛇譬经说

尔时。比丘闻佛说已。专精思惟。不放逸住。增修梵行。乃至不受后有。成阿罗汉

注解:

直接选用林崇安教授的文章:

一、前言

由于根性的不同,佛陀对不同的弟子教导出不同的修行法门。但是修行的目的地都是相同的,例如,到台北101大楼参观的人,来的方式有不同:有的开车、有的坐捷运、有的搭公车、有的走路;来的方向也有不同:有的从信义路来、有的从松智路来、有的从市府路来。佛陀的修行教导,详略也有所不同,但是都是「文有差别,义无差别」。详细的修行法门是先建立闻所成和思所成的「正见」,而后以「六触入处」、「六界」或「五取蕴」作为观察的对象。六触入处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又称「内六入处」;六界是指地、水、火、风、空、识;五取蕴是指色、受、想、行、识。此中的色、受、想、行称作「四识住」。为了使「识取蕴」清净,禅修者经由勤修「四念住」,获得「止观双运」,接着现观「四圣谛」,而后继续修习,生起「八圣道」,灭除所有的烦恼。有的禅修者就喜欢这种细腻的禅修过程。以下就以释尊时期的一个实际的个案作说明。

二、如何才能得到见清净?

有一个时期,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这时有某一位比丘独自静坐禅修,内心这样想着:「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这样想了以后,他就去看其他的比丘,告诉比丘们说:「各位尊者!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比丘答说:「尊者!对六触入处的集起、息灭、爱味、过患、出离,要如实正知。比丘能这样知、这样见,就能得到见清净。」这位比丘听闻那比丘的回答后,内心不喜,又去看其他的比丘,问那些比丘们说:「各位尊者!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那些比丘答说:「对六界的集起、息灭、爱味、过患、出离,要如实正知。比丘能这样知、这样见,就能得到见清净。」这位比丘听了他们的回答后,内心也不喜,又去看其他的比丘,问他们说:「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那些比丘答说:「对五取蕴,要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是无常、苦、空、非我;能这样知、这样见,就能得到见清净。」

这位比丘听了比丘们的回答后,内心仍然不喜,便去佛陀的地方,顶礼佛陀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我独自静坐禅修,内心这样想着: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这样想了以后,就去看其他的比丘们,三处比丘所回答的是观察六触入处、六界或五取蕴。我听了他们的回答,内心不欢喜,所以才来看世尊,同样以这个问题来问世尊:比丘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得到见清净呢?」

三、佛陀的会通

佛陀知道这位比丘对不同的答案有所疑惑,所以先说譬喻使他容易理解,佛陀告诉比丘说:

在过去世的时候,有一人未曾看见过紧兽树,于是去找曾经看见过紧兽树的人,就问曾见过紧兽树的人说:『您知道紧兽树吗?』那人答说:『知道。』又问:『它的样子怎样呢?』答说:『它的颜色黑得像火烧过的柱子。』因为那人当初看见的时候,紧兽树的颜色黑得像火烧过的柱子。当时,那人听说紧兽树的颜色黑得像火烧过的柱子,内心不喜,再去找一位曾经见过紧兽树的人,又问他说:『您知道紧兽树吗?』那人答说:『知道。』又问:『它的样子怎样呢?』那位曾经见过紧兽树的人答说:『它的颜色是红色而开敷,形状像肉段。』因为那人当初看见的时候,紧兽树的颜色是红色而开敷,形状像肉段。这人听完那人所说,还是内心不喜,又再去找其他曾经见过紧兽树的人,问说:『您知道紧兽树吗?』答说:『知道。』又问:『它的样子怎样呢?』答说:『毛茸茸地下垂,像尸利沙树的果实。』这人听了,内心还是不喜,又去问其他知道紧兽树的人,问说:『您知道紧兽树吗?』那人答说:『知道。』又问:『它的样子怎样呢?』那人答说:『它的叶是青色、叶面光滑、叶形长广,就像尼拘娄陀树。』这位问紧兽树的样子的人,对所听到的都不喜欢,再去各处找答案;而那些见过紧兽树的人,都是顺着当时各人所见到的样子,对这人回答,所以所说的有所不同。同样的道理,如果比丘们独自专心思惟,安住于不放逸,各经由不同方向去思惟佛法,最后不再生起烦恼,内心得到解脱。他们会随他们所体见的法义对别人回答。

四、得到见清净的详细过程

佛陀知道这位比丘喜欢详细的修法,而不喜欢其他扼要的法门,所以佛陀对他教导详细的获得见清净的过程。佛陀说:

现在你先听懂我下面所说的譬喻,聪明的人听了譬喻就可以了解法义。譬如,边地有位国王,善于修治城墙,四个城门坚固无缝,道路很平正。他在四个城门设置四位守门人,他们都很聪明,对进出的人看得很清楚。在城市中央的十字路口,安置床榻,城主就坐在上面。如果由东方远来的使者问守门人说:『城主在何处?』守门人就答说:『城主坐在城市中央十字路口的床榻上。』那使者听了,前往拜见城主,接受指示,然后顺着原路回去。

如果南方、西方、北方远来的使者问守门人说:『城主在何处?』守门人一样答说:『城主就坐在城市中央十字路口处。』那些使者听了,都去拜见城主,接受指示,然后顺着原路回去。

佛陀接着告诉比丘说:

我刚刚说的是譬喻,我现在要解说法义:

所说的『城堡』,是用来譬喻人的粗重色身,就如《箧毒蛇譬经》所说的:箧是譬喻人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风的四大所造成,是无常变坏的东西。四条毒蛇是譬喻人的四大,如果四大不调就会临近死亡。

『善于修治城墙』,是指正见。

『道路平正』,是指内六入处。

『四个城门』,是指四识住。

『四个守门人』,是指四念处。

『城主』,是指识取蕴。

『使者』,是指止观。

『使者的如实传言』,是指四圣谛。

『顺着原路回去』,是指八圣道。

佛陀最后告诉这位比丘说:

一位大师应为弟子所做的事,我现在都已经做了,这是因为哀悯你们的缘故,就像在《箧毒蛇譬经》中所说的一样。

那时,这位比丘听了佛陀所说的法后,专精思惟,安住于不放逸,增进修持梵行,……一直到能不再轮回后世,成为阿罗汉。

四、一些省思

(1)禅修者可以从简单的角度观察「六触入处」、「六界」或「五取蕴」之一门,最后所体证的都是一样的,因为这些对象不外是每人的身和心。

(2)整个禅修过程的详细讲解是从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到无学道。内含:闻、思所成的「正见」,而后以「六触入处」、「六界」或「五取蕴」作为观察的对象。为了使「识取蕴」清净,禅修者勤修「四念住」,获得「止观」双运,接着现观「四圣谛」,而后继续修习,生起「八圣道」,灭除所有的烦恼。

五、结语

佛法的方便虽有多门,但是目标是确定不移的,这目标就是获得「见清净」并超越生死轮回;所走的道路虽有不同,但都离不开止观。在这譬喻中,我们可以从远方而来的使者的眼光,来看整个使命的传达过程:他要先抵达正确的城(指正见),经过道路(内六入处),观察城门(四识住),接受守门人的检验和指引方向(四念处),而后面见城主(识取蕴),亲自听到指示(四圣谛),最后顺着原路回去(八圣道)。由此可以看出,使者所代表的「止观」,是整个修行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

(内观杂志62期2008)

同类推荐
  • 校内青葱轶事

    校内青葱轶事

    本书是本人第一本作品,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会一直更新,谢谢。
  • 绿艺亦安

    绿艺亦安

    我一直都决定不了写什么类型的书,最近一段时间我想写童话了,但我确定了的时候,我的心为此产生了共鸣,我想:我会把这本书写好!
  • 适志先生传

    适志先生传

    人生路漫漫,切勿弄机巧,上下而求索,勤苦以修证,将凡心归圣,身自然化归,去回复往来,岂有不顺焉?
  • 君若有情

    君若有情

    囚牢里走出来的一瞬间,温情脉脉的阳光似夹着锋利的刀割着她的每一寸肌肤。她、杜纤云,是被尘世遗弃的孤女,用最冷漠的心去面对人世间的爱恨嗔痴。无处可去的她被迫入了宫,宫中,杜纤云先后遇到冷酷的帝王白楚和温柔王爷白澈,漆黑的夜里救下了满腹心机的民间皇子卓溪,一场爱情故事拉开帷幕。她和他们本是两个世界的人,命运的红绳却将他们紧紧系在了一起,男人间的争权夺利中,她又办演着什么样的角色?酣畅淋漓的爱情长歌中,她最终的选择又将如何?心痛如厮的悲泣中,她又将何去何从?
  • 养只小狐,夺了心之眷尘

    养只小狐,夺了心之眷尘

    此小说为耽美,是个短文地!主要讲述了小玉与眷尘相识的过程,希望米娜桑们喜欢
热门推荐
  • 爆笑仙魔学院

    爆笑仙魔学院

    盘古二百六十亿年,人类、妖精、仙灵、魔族已经厌倦了互相掠夺地盘的争斗。于是各界都打开了次元壁,仙人魔将居住在一个世界。人类作为这个世界最特殊的存在,为仙魔提供了智慧和生活方式,而他们也获得批准可以以仙或魔作为第二身份生活在地球。···九椿是一个单亲半狐妖,准入学学生,呆萌不傻β,爱美爱时尚。她在仙魔学校又会发生怎样的爆笑故事能?
  • 无聊志

    无聊志

    随性者,无聊,被逼重生,新的生命,他依旧厌倦规矩,厌倦文过饰非新的生活,仍然存在着,推诿,无能,假学究。但是,同样不会少的,是那种男儿情,男儿誓,男儿魂!
  • TFBOYS之殇仇

    TFBOYS之殇仇

    他们是仇家,更是敌人,却因一次次的战斗,一次次的谋杀,一次次的接触,爱上了对方,产生了爱情的火花。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王俊凯。没有你的日子,我感觉好害怕。-----王源。我只是在寻找有你的世界。-----易烊千玺。少年笑,倾国倾城,只为谁笑颜,只为谁泣泪。-----紫嫣。是初次相遇时的怦然心动。-----王俊凯。是断续接触时的二见钟情。-----王源。是长伤离别时的优柔寡断。-----易烊千玺。让我爱上了你。-----紫嫣。王俊凯,王源,易烊千玺,今生今世,你们伤我太多,愿有来生来世,我不会再遇见你。-----紫嫣。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干细胞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干细胞

    本书从干细胞的基本概念入手,重点阐述了干细胞的基本性能、基础应用、种类化分、研究情况及历程。
  • 狼在异途

    狼在异途

    一匹来自西伯利亚孤独的狼,因一次奇遇,练就一身人类功夫,因为长得太像狗,往往被人误认为仅仅是一只狗。可它却有着浪迹天涯的志向,海到尽头天是岸山至高处人为峰!
  • 狂妄之巅

    狂妄之巅

    李枫,他是一个22岁的学生。因成绩优秀和哥们韩易一起考上同所大学,一次决斗中意外的得到奇异异能,原本以为是一个异能没啥大不了的,但是慢慢熟悉觉得这个一个异能慢慢变特殊分为几个不一样异能,从而和兄弟走向辉煌道路。青葱岁月里,苦辣酸甜。奋斗不息,精彩不断。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易经奇缘

    易经奇缘

    一个女风水师的感情与对生活的理解,各种经历与人,写的是人见百态。
  • 诛魔:荼蘼

    诛魔:荼蘼

    中秋节,她们相遇。一个神,一个妖。她说:“以后我娶你吧。”他还是淡淡得说:“嗯。”他们谁都不知道娶是什么意思。他是无根莲,她是彼岸花。他为了保护她,杀了她的孟婆娘亲,把她打入十八层地狱。等她出来,看见的却是他娶了别人,她好恨,好恨。最后变成了魔,血染红了她,一步一步,被他逼进了诛仙台,永生永世灰飞烟灭,他后悔了吗?应该吧…………
  •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礼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礼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