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任家有女初长成,肤胜新雪,貌盖群芳。怡步闲庭赏养菊,坐阁闺中绣嫁衣。
任家小姐,姓任,名禾,字珺珊。平日里研习茶艺,连院子里种的都是茶菊。
按街邻的口述,任珺珊肤白胜雪,国色天香,是一位大美人。但却对择偶要求过高,使这已经是今年的第三场招亲会。
时辰未到,任府大门提前打开。宁回过去,许多等在门外的男子已经排成了一条长长的队伍。
进府的门口摆了一张桌子,一个门房模样的人坐在椅子上,记录一个一个名字。
“姓名?”
“纪封。”
“年龄?”
“22。”
“进。下一个...姓名?”
“严咏田。26。”
门房抬起头,道:“你可以走了,下一个!”
“等一下,学生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还请先生明示。”
“我家小姐今次择偶,年龄超出二十五的,一律不让进门。你明白了就赶快让开!下一个!”
......
过了门廊,宁回一路被引至大厅,先前进来的人都聚在这,已经有人讨论开了,猜测今天的招亲不会是抛绣球...
午时过后,门外进来最后一个人,却是一位老者,有些发福的身材,衣冠齐整,身后跟着一名随从,看来应该是府里的管家。
“咳、咳,想必各位已经猜到了,今次的招亲不是抛绣球。因为前两次的失望,今次小姐将亲自出三道考题,只有三关全部通过的人,才有资格成为小姐的夫婿。那么,现在考第一关!”
管家身旁侍从拿出一个圆筒,桶里放满了竹签,像是庙里求神时摇的签筒。
“这第一关考的是缘,有缘人才能相见有缘人。在这签筒里一共有二十根有缘签,其余的都是无缘签。抽到有缘的便可以留下来,算过了第一关。抽到无缘的,便请自行离开。”
“这位任姐姐当真有想法,听说过考学识的、考武艺的、考巧智的、考心意的,却是第一次听到有这种方法考缘份的。”
宁回转头,是一个看起来比自己虚大几岁的青年。
青年转过来,也看到了宁回,嘻嘻一笑道:“你好,我叫阮石,今年十八岁,爱好画山水。”
竟是个还像小孩一样的少年,宁回回以微笑道:“宁远回风,十六岁。”
过了第一关。第二关,依然在这个前厅,大厅里已经空了很多,果然如管家所说,只剩下二十人。
“第二关考的是学问,我家小姐准备了三道题目,答对了的,便可以到后院见我家小姐,同时也就是说只有三个人,三个名额能通过。”
门外进来四名侍从,每人手里端一个盘,一个盘上放五杯茶。管家开始解释讲道:“这里有二十杯茶,二十个人。第一题,便是品茶,只需饮过后,讲出茶的名字,便算过关。”
侍从将茶一一分发下去,宁回小饮一口,果然,这是一杯混茶。
“我知道了,是乌龙!只有乌龙茶的茶色才会呈现这种茶色。”
“很可惜,答错了。”管家遗憾的摇摇头。
“哼、乌龙茶叶分类繁多,竟说个乌龙茶便想蒙混过关。”一男子不屑的冷讽,将茶杯凑到唇边饮入,闭目细品,讲道,“一杯茶中,竟混了多种茶叶,却互不相冲。茶香浓厚,茶味甘醇,茶色浓绿中又藏了一抹浅红,嗯.....来自庐山的云雾,江东的龙井,还有最后一味...呵、居然是山楂!”
男子睁开眼,连说了三个“妙”字。
管家满意的点头,鼓掌三声,道:“应少爷,请到里院歇息。”
应勋昭微笑步入后堂,心里不免得意。应勋昭迷恋任家小姐之事,巷尾皆知。早在半个月前,应勋昭已花重金买到此次任小姐会改题,且题目之中有一道考品茶的题。为此,应勋昭苦练半月的茶舌,甚至改素食,只为记住这些茶味区别。
第一人过关后,管家提嗓,讲道:“茶,源出草木,生于地。水,取自山泉,来于天。人居中,造出器具。茶具有十六之数,茶相有千万般,采茶适在二、三、四月季,采于晴,制法采、蒸、捣、焙、穿、封,茶干。用时煮茶,以碳木佳、以山泉佳、以晴午佳,水不过三沸、茶不过五碗,趁热时连饮,此为茶道。那么,上面茶道里我漏讲了一处,可有人知道我漏讲了什么?”
茶道讲茶、水、器、火...未有遗漏,是缺了什么?
宁回脑中一闪,突然喊道:“是茶礼!”
“可是茶礼?”
宁回看过去,和宁回同一时间答出的青年,看来比宁回大不出几岁,一双明目仿佛要看穿一切。
青年与宁回走出人群,青年做请先答之势。宁回摇摇头作礼回绝。
青年也不再做谦,走到管家面前,等待管家问。
“公子刚刚的回答,请再回答一遍。”管家道。
“管家先生问上诉的茶道中漏讲了什么?实在茶经内,管家先生说的已经非常完整,并无漏讲。但在茶经外,饮茶人个人有个人的讲究,恰如番邦来使,我南朝也有国茶相待,此中茶数,既是茶礼。”
“好、好,好!”管家连说了三声好,每说一声,便鼓一次掌,“庄公子,请进里院歇息。”
青年走后,管家回过头,向宁回道:“公子刚刚做让答,那下一题,公子可有优先的答题权。”
“小姐前不久出门烧香时,路经一片山林,遇见一山人,那山人伴深湖而居,以山瀑打水,借溪中卵石煮水,且只饮一种茶。小姐见之上前言;山瀑之水不宜煮茶,加之以石煮水,日饮茶如日饮毒。那山人却答曰;茶生于草木,似毒似药,如何说全看饮茶人,此茶虽用山瀑、卵石煮水,但山瀑可有毒?河石可有毒?小姐闻言逐坐下问茶,山人在茶里煮入了姜与一些老树皮,煮出的茶茶味浓郁甘厚带一丝辛烈,饮茶时仿如入一座老山。那茶,山人取名坐石茶。第三题问的便是,讲出这坐石一名,典出何故?”管家向宁回问道,“这题,公子有先答权,是否现在做答?”
宁回闭目回忆;太公坐石问鱼,六天七夜方知鱼之冷暖;公子苏于绝峰险石之上,坐三年窥见仙道;禹班甘棠树下坐石讲课,广播德政...
“历史上,人坐石问道、悟道、授道的故事不再少数,但石上品茶的却没有。这一题问的,应该不是典故吧?”宁回反问。
“哈哈哈哈,问的好!公子放弃了上一题的机会,这一题我再给公子一次机会,公子可再答一次。”管家道。
答错了!宁回闭目深思,关于坐石与品茶共有的典故却是没有,难道是自己未曾读到的?
石与茶...石道与茶道!宁回睁开眼,一下悟通:“先前的回答,宁回不做更改,关于石上讲茶的典故,却是未读到过。但坐石这一名字,却确实是出自典故。人于石上悟道、谈道、授道,也于茶上悟经、讲经、写经。石道与茶道殊途却同归,名曰坐石,本就是取自石上问道的典故,而非茶之典故。”
“答的好!答的好!”管家先生脸上已是布满了喜色,亲自退到一旁,躬身做出请的手势。
宁回往后院走出,仔细回忆,这茶之三问,细细品来竟都有深意,第一道题,考的是品茶、辨茶。第二道题考的是知茶、懂茶。第三道题考的是礼茶、问茶。
这位任家小姐,真是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