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朝内部各大王爷争权夺利的时候,刘渊并没有急于称王,因为当时的局势尚不明朗,只要刘渊前脚称王,后脚那八九个王爷就会打过来,因为只有一个民族遭受外族侵略的时候才会显示出超强的凝聚力,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之不存,家将何在?
但是当时中原地区正进行着一场伟大的变乱,之所以说它伟大,因为它将司马王朝内部的所有的弊端暴露出来,而且也为我们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思想:司马家族虽然灭亡了曹氏家族,但是丝毫没有改变司马昭篡权的性质,所以晋王朝生于不义必然亡于不义。
当然这些皇族中间,数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和长沙王司马乂三个人闹得欢,我们在《司马王朝》那本书中曾经讲过,司马伦做了一件大的事情,就是真真实实的将自己的侄孙(因为人家是司马炎的叔叔)司马衷当做了太上皇,不管有没有实权,但是他还真的拉的下这张脸。司马伦做了皇帝之后,司马衷安安静静的在后宫待着,等待时机准备复辟。
司马冏就更了不得了,他立了司马炎的孙子、司马衷的侄子司马覃为太子,自封为太子太师,但是还没有坐热乎呢,司马乂举起了“义旗”。司马乂将司马冏斩首之后,暴尸三日,然后自己担任朝中的实际权力者。
司马乂最后是死在司马越的手里的,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有一个司马越这样的对手,最后自己被烧死在金墉城里面,死的时候只有二十八岁。虽然司马越是作为最后的胜利者挟持并最终杀死了皇帝,但是他并没有很大的闹腾,在306年,八王之乱结束。
当然我们不得不说,当司马伦篡位称帝之后,刘渊的叔祖父刘宣看到晋王朝已经堕落成这种模样,所以秘密推举刘渊为大单汉皇帝以振兴匈奴民族,又派遣呼延攸去邺城通知刘渊,刘渊向司马颖请归不果,于是指派呼延攸先回并州,命令刘宣召集五部匈奴以及在宣城周围的一众胡人,名为支持司马颖,实则图谋叛变。
永安元年(304年)司马颖击败司马乂,成为皇太弟,任命刘渊为屯骑校尉,不久东海王司马越和陈昣等与惠帝征讨司马颖,司马颖有任命刘渊为辅国将军、督北城守事。等到惠帝兵败荡阴被俘虏到邺城,司马颖任命刘渊为冠军将军,封卢奴伯。但是荡阴大战之后,东瀛公司马腾和安北将军王陵等人就起兵讨伐司马颖,刘渊趁机向司马颖建议让他回匈奴五部,率领着部众前来支援司马颖,共同抵抗司马腾和王凌的讨伐部队。司马颖同意了刘渊的建议,并且封刘渊为北单于,参丞相军事。
刘渊回左城国之后,刘宣便为刘渊上大单于尊号,二十年间就聚众五万,定都离石。之后刘渊被司马腾的盟友拓跋猗狏和拓跋猗卢击败,在刘渊吃败仗的同时,司马颖也守不住了,因为他要面对的对手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将军王凌,可见司马家已经酒囊饭袋成什么样子了。对于这样的战况,司马颖做出了一个十分惊人的举动——放弃守卫邺城的计划,带着皇帝逃回洛阳。
刘渊在刘宣的反对下最终决定不去救援司马颖,因为救了也没用,毕竟司马家族已经被削弱殆尽了,如果真的就远了一个司马,那么自己就可能成为其他司马的眼中钉。而且这个时候的刘渊已经接近成熟,所以他迁都到了左国城,又吸引万余人归附。
迁都到左国城之后,刘渊决定放弃“大单于”这种类型的野蛮民族的封号,改称汉王(其实就是一个国王,毕竟他占的地盘也就只是几个省,所以称为皇帝还不如直接说是一个诸侯国的国王好听)。
于是在晋永兴元年(304年)十一月(记住,成汉建立的时间是永兴元年的十月,这也就是我把成汉作为第一卷的原因了),自称大汉国王,改年号为元熙,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为神主以祭之,立妻魏延之女呼延氏为王后,署置百官,以从祖父刘宣为丞相,经师崔游为御史大夫,宗室刘宏为太尉,建立汉国。
但是在观看这种史料的时候,我们大可不必全信。“魏延之女呼延氏”和“刘理之子刘渊”一样,都是不可信的神话,魏延死的比刘理还早。
况且刘渊这种“男权气概”十足的思想下面,一定不会允许一个比自己大的人嫁给自己,他一定得找一个介乎妹妹和女儿之间的女子。就像他的父亲刘豹不会娶一个比自己年龄还要大的蔡琰一样,所以我们只能说刘豹是出生在176年的,也就是说刘豹是以一个外星人的寿命活在这个世界上的。
再回头看一下刘豹,说实话晋朝的户籍证明开的并不那么的完备,所以知道元末都有人假托先代皇帝的名义发动起义,这个我们会在后面的《明朝卷》里面为大家讲述,虽然我们只讲到共和国二年(1950年2月)。
此刻晋朝内部知道了在左国城那边有另一个伪政权,所以距离最近的并州刺史司马腾向刘渊发动了进攻,司马腾的部下聂玄和刘渊在大陵战斗,结果此一时彼一时,聂玄战败,司马腾一看这种情况,我的天,吓死宝宝了。
但是害怕不是办法,你必须得迁移阵地,所以司马腾又使了一个十分昏聩的招数,他自己率兵逃走不算完,还带领着三万余户居民逃亡山东。刘渊乘胜追击,接连攻下法氏、屯留、中都等地区。
晋朝永兴二年(305年),司马腾再次出兵讨伐刘渊,他的部将司马瑜、周良等驻军汾阳,刘渊派武牙将军刘钦等前往阻击,前后四战四捷,刘钦大胜而还。这一年离石发生******,刘渊派太尉刘宏、护军马景等驻守离石,自率大军开赴上党壶关。
光熙元年(306年),司马越担任太傅,进表并州刺史司马腾为东燕王,以刘琨为并州刺史。刘琨到了并州之后,由于饥荒与战争,此地百姓难以自存,吏民万余人由李恽等率领,随着司马腾流亡冀州,组成“乞活军”。留居并州的汉族居民不足两万。
见到这样的情况,刘琨只好到上党组织军队,得到三百余人,受到刘渊部将刘景的进攻,在上党无法立足,遂转战到达晋阳。当时侍中刘殷、王育向刘渊进言说:“殿下自起兵以来,已历数载,但仍偏守一方,王威未震。如能集四方兵力,并力一战,拿下河东,建立帝号,再挥师西南,攻克长安,然后以此为都城,征发关中之兵,取洛阳,灭晋则易如反掌。这也正是高祖皇帝创立基业的方略。”
刘渊听到这个建议的时候,很是欢喜,因为他要实现的就是一统天下,和大成国去争一争,所以他出兵攻下了蒲阪和平阳,也就是今天的永济县和临汾市,因为这里和并州已经挨得很近了,而且距离长安也不太远。
占据了河东全境之后,刘渊得到了各大游牧民族的领袖的支持和归附。在中原起义的领袖有汲桑、王弥、石勒和鲜卑族领袖陆逐延等,他们随后都归降了刘渊,这几个领袖最终在并州附近形成了浩大的反晋声势。
永嘉二年(308年),刘渊正式称帝,迁都平阳,建国号为大汉,宗室刘氏以亲疏远近划分等级,最高级为郡王,其次为县王(虽然刘渊登上了皇帝位置,但是刘渊建立的“王朝”仍然只有一个诸侯国那么大小)。当然对于异性的贵族,则多因为谋略和战功不等依次封为郡县公、侯。
对于中央的官职,仍然按照原来的“国王时代”(特指304-308年)的规格设立,当然除了以前的官员安排之外,还增加了刘和(刘渊的长子)作为大司马,刘欢乐为大司徒,呼延翼为大司空,呼延攸为宗正。
从上面的人事安排来看,刘渊在一定程度上面允许了外戚在朝堂上的出现,但是这又何尝不是游牧民族采取的政策呢?母系氏族社会的时候,皇后家族、皇太后家族(当然这两个家族有的时候是一个家族)的权力很大,当然刘渊这一代人的力量是无法将这种部落格局完全打破的。
同年的冬天,刘渊派刘聪(这个人是刘渊的四儿子,以后我们会着重讲到)、刘曜(这是前赵国的唯一一代国王,我们在最后会强调这个一世国王的搞笑生涯)、刘景(这个人记载不多,我也没有关于他的资料,所以就不再解说了)率五万大军进攻洛阳,晋朝的东海王司马越派遣参军孙询和将军丘光率兵拒阻,最终打败了前来袭扰的汉军。
通过此次战役,刘渊虽然吃了败仗,但是也探查到了晋朝的虚实,实际上如果没有司马越的军事指挥,这场战斗就算是再给晋朝五十万的军队也未必能打得赢。汉国这次虽然打败了,但是刘渊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永嘉四年(310年)七月,刘渊病重。临终,以陈王刘欢乐为太宰,长乐王刘详为太傅,楚王刘聪为大司马、大单于,长子刘和为太子。不久之后刘渊病死,享年六十岁,在位六年(304-310)。
接下来我们要看的是刘渊的临终安排,其实这个临终安排含有着比较大的缺憾,因为刘聪要比刘和有战功,而且刘和只是在朝廷之中处理一些文学方面的活儿,所以在武功方面,刘和确实是一个“下手”。
再加上这个临终安排既封刘和为太子,又封刘聪为大单于,这不就是树立了两个猛虎嘛。所以刘和的命运岌岌可危,那么接下来刘聪又会怎样对付刘和,从而执掌天下呢?
请看下集:最有建树的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