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对母亲串通弟弟阴谋反叛的行为非常痛恨,再加上此前母亲一直不喜欢他、甚至在郑武公面前怂恿废掉他而另立姬段,这些事情都让郑庄公感到难以容忍。于是把母亲武姜迁到了城颍(今河南许昌市襄城县东北)这个地方,并发誓说:“不到黄泉,无相见也。”中国的文字历来对病、老、死、灾等缺乏喜庆气氛的事件进行避讳,黄泉本来指地下的泉水,后来成为阴间的代称。郑庄公发誓的意思,也就是说,我和母亲您,除非死了之后才见面。郑庄公一下子把话说绝了,没有留下回旋的余地,因为过了一年多时间,郑庄公就后悔了,母亲毕竟是母亲,儿子毕竟是儿子,母亲的行为可以过分,儿子却不能不孝,在周礼还比较盛行的春秋时期,郑庄公放逐母亲,自然为许多人所不齿。但郑庄公也是是一国之君,话已出口,覆水难收,违背誓言又觉得难以下台。
颍谷(今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西)有一个名叫考叔的人前来给郑庄公进献礼物,郑庄公赐给他饮食。考叔说:“我家里还有老母亲,请求国君把您赐给我的饭赐给我母亲吧。”一句话触动了郑庄公,他向颍考叔讨教说:“我很思念母亲,但我又怕背上违背誓言的恶名,该怎么办呢?”颍考叔就给郑庄公出了个主意说:“既然您曾发誓说和您母亲不到黄泉不相见,那您挖个地道,一直挖到有泉水的地方,和老夫人在地道里见面,这不就使誓言应验了吗?”郑庄公听了非常高兴,于是通过颍考叔这个办法,把母亲迎了回来。(颍考叔后来在郑国进攻许国时奋勇作战,争先登城,结果却被嫉妒他战功的郑国大夫公孙子都背后放暗箭射死,成语“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即典出于此。)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连说绝的话都能找到补救的方法,真是令人叹为观止。郑庄公消灭弟弟姬段的这个谋略叫“欲擒故纵”,既是大名鼎鼎的三十六计之一,又是兵法的著名战术,为后世的许多军事家所不断沿用,可谓非常高明。而且有许多名言警句,如“多行不义必自毙”、“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等等,都是郑庄公的首创。不过郑庄公也因此而受到了后人的许多非议,说他明明知道弟弟的不法之举,不去阻止却故意纵容,等到罪行败露再一举消灭他,实在是有点狡诈狠毒。还有他碍于誓言与母亲在地道中相见,也显得非常虚伪。实际上,无情无义的并不是郑庄公,而是权力和政治这一只强大而无形的手。政治的可怕和凶险之处在于,不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只要跟政治沾上任何一点关系,就必须得服从于它的规律,谁要是违逆的它的规律,谁就会大祸临头。对权力的角逐从来就是不归路,郑庄公不消灭姬段,姬段就会杀死他,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杨广杀杨勇,李世民杀李建成等等,就是最好的注解,因此,说郑庄公狠毒不仁,未免有些很不公平。
在孔子所撰的《春秋》之中,将郑庄公击败共叔段叛乱这一事件称之为“郑伯克段于鄢”,认为共叔段的所作所为不像兄弟,所以不说他是弟弟;兄弟二人相争,就像两个国君打仗一样,所以用个“克”字;而把郑庄公称为“郑伯”,是讥刺他没有对弟弟尽到教诲之责;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出奔,是史官笔下有为难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