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穿洞,走了大约三十分钟,黄浩博跟着一行人来到一个山谷。这个山谷位于两座耸立的大山之间,一条溪流穿谷而过,溪流两侧密密麻麻的全是农作物,而在半山腰有依托天然洞穴并用石头搭建的数个石屋。
黄浩博料想这里多半就是黄村长口中所说的“圣泉村”。刚走入村口,又围上来好几十人,其中一些还是小孩儿,穿着和此前见到的二十来人都差不多。
不一会儿黄村长也走了过来双手抱拳,然后客气地说道:“请壮士莫怪。我等山野村人,百余年来没见过外人,所以大家都想见识一下壮士的风采。”
随后黄村长邀请黄浩博到他所住石屋中住下。不一会儿一位村民抱来一套衣裤让黄浩博换上,另一位村民拿来一个烤红薯给黄浩博充饥。黄浩博由此问道这个圣泉村的食物情况。
据黄村长说,根据村中前辈留下的记录,圣泉村刚建立的时候每过几年就会派遣一些壮丁出谷,寻找各种瓜果蔬菜、水稻红薯等庄稼的种子,以及各种生活必需品,并将它们带回谷中使用。
后来村中逐渐能够自给自足后,改为每20年派遣一批壮丁出谷,一是探听消息,二是用谷中特产的夜光石,卖出后再买一些谷中缺少而且不能自造之物回来,比如:铜铁、蜡烛、上等布料、精盐、药材、纸张书籍等等。
不过150年前发生天灾山体塌方,万斤巨石将出谷的山洞堵塞,没人能出山谷,也没人能进来,这导致谷中产生了严重的危机。
首先的问题是来自物质上,所缺物品得不到补充,只能寻找其他代替品。比如没有蜡烛就用夜光石代替,没有精盐就在山中寻找岩盐替代,药材不足就服用温泉水或者在山中寻找草药,没有上好的纸张就自己制作草纸。不过这并不是长久之计,一百多年过去了,山中资源也逐渐枯竭,到了强弩之末。
农作物得不到更好的品种,只能依靠眼前这些农作物一代又一代的播种,产量明显下降。
谷中原本饲养有鸡、鸭、牛、羊、猪,由于各种灾害瘟疫,导致大型牲口全部绝种,鸡、鸭也所剩不多,还不够人均一只。50年前,偶尔还能够捕捉到一些从谷外进入的飞禽走兽,如今只有一些鸟类会来,再没见过包括兔子在内的野生动物。
而今的食物来源除了靠种庄稼,以及饲养的少量鸡、鸭外,全靠在附近的一条大河中打鱼,此外门口这条从温泉流下的小溪中也有一些鱼虾可以食用。因此人口的数量从150年前就开始严格控制,成年人维持在180人,儿童不能超过40人,12岁就算是成年,否则大家都没得吃。
人口的控制也导致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近亲婚配。
谷中总共就这两百来号人,三百年来已经繁衍了十多二十代人,可以说谷中今日之人多多少少都有血缘关系,因此新生儿并不都健康,一些人在幼年就夭折了。再不开辟出山的道路,小村恐怕难以继续维持下去。
听了老者的介绍后黄浩博表示竭尽所能帮助圣泉村找到出山的路。
下午,黄村长叫来两名青年男子,这两人是兄弟叫做洪大和洪二。黄村长身份吩咐他们带领黄浩博去此前通向外部的洞穴查看情况。
两名男子商量了一下后回家拿上绳索,带上一些水和干粮以及几块夜光石就和黄浩博上了路。
三人往东北方向走,翻过一坐几乎没有树木的荒山野岭,来到一排大山前。其中一名叫做洪大的村民指着半山腰一个月牙形的洞口对黄浩博说说:“这就是以前的出口。”
黄浩博抬头一看这里不但山连山,而且峰奇险峻,犹如屏障拔地而起,窜入云霄。山顶云雾缭绕根本看不清到底有多高,想要凭借村民简易的工具或者赤手空拳要想翻过此山绝无可能。
山顶几乎是悬崖峭壁,半山腰以下略有一些树木。利用这些树木,洪大一口气爬到了半山腰的洞口,然后放下绳索让黄浩博上去。洪二则在黄浩博背后,以免黄浩博发生什么闪失。
山洞离地面也就二十米高,黄浩博爬上去以后已经是大汗淋漓,气喘不止,洪大和洪二只是略喘粗气。看来翻山越岭、登高爬树身材矮小并不是劣势。
进入山洞后,洪大、洪二拿出夜光石当蜡烛照明,每到一处岔路就将一颗夜光石放在地上,大约结果了三个岔路,来到一处死路洪大说:“听老人们说此处以前没有这块巨石,可通山外。现在巨石挡道,无法前进,一百多年来,我们世世代代都派人来此,用铁具敲打,但是用途不大,反到损失不少铁器。”
黄浩博拿着夜光石照亮眼前的巨石查看起来,这块石头上确实有很多被开凿过的痕迹。黄浩博拾起地上的一小块被敲打下来的岩石仔细看了看,发现这是一块花岗岩。凭借现代的工具开山凿洞并非难事,眼前这样的花岗石只需要一小时就能打碎运走,而凭借村民手中明清时期打造的铁具确实难以将其开凿。
物理学上用莫氏硬度来表示矿物的硬度,数字越大就越坚硬,比如眼前的花岗岩莫氏硬度为5左右,夜光石的莫氏硬度为4,明清时期打造的铁器莫氏硬度为在4到5之间。因此用铁器敲打花岗岩往往是两败俱伤,而村民们并没有如此多的铁具,开凿了大约二十厘米就无法承受所带来的消耗。
如何凭借落后的工具打穿眼前的巨石呢?黄浩博脑海中立刻闪现出一个办法,也是一个古老的办法——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将油料等易燃液体涂满石头,然后在石头下烧起大火,等石头发烫以后用冷水浇筑,石头受到一热一冷的刺激,立刻就会开裂,如此重复在借助一些铁器便能轻易将其破坏。
据称当年大禹治水时就用这种热胀冷缩的方法来开山挖石,最终开辟新河道,让咆哮的河水失去往日的凶恶,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也露出了峥嵘,平地变为农田,子民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不过在这密闭的洞穴中,运输困难,再加上空气不流通,如何才能频繁使用火攻水浇,黄浩博也没想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