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作为一种新的著述体裁形成于19世纪下半期的欧洲。19世纪西方文学史主流采用的是把文学创作活动及作品的资料与其他历史因素相联系的历史主义的文学史观。中国于20世纪初随着大学设置文学史课程开始编写文学史教材。而外国文学史(西洋文学史)教材的编写从一开始就与西方思想、文学观念的传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体现了中国人在新旧知识的冲突中对西方文化思想、教育体制和研究范式的接纳。20世纪中国的外国文学史的研究对象与知识体系的变化,与西方教育制度的引进、文学革命的提倡、国家权力对学术研究的制约与利用都有无法分割的关系,反映了中国学术传统与西方文学理论的互动。本论文考察了中国(暂限大陆)的外国文学史教材的编写史,追溯其编写体制及指导思想的形成及演变,把外国文学史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特殊著述形式,探究其中折射的我国文学界思想界对外国文学的接受;并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外国文学史教材中具体作家、思潮、流派的评介的研究,探究其中反映的我国对外国文学思想的接受。
大体说来,我国的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是1917年—1949年,我国第一本西方文学史是周作人的《欧洲文学史》,原为周作人在北京大学讲授西方文学史课程时的讲义。此阶段的外国文学史教材为数不多,普及性的外国文学史倒不少,主要的编写者有沈雁冰和郑振铎。这一时期的外国文学史编写,还不具备学术意义上的探究的努力,而是被当时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视为进行思想启蒙的工具。第二阶段是1949年—1976年。这一阶段的代表性成果是杨周翰等主编的《欧洲文学史》。由于国家的政治手段干涉太强,这一时期的文学史编写不可避免地带上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但从客观上说,作为我国建国后的第一部外国文学史,它的起点较高,代表了当时外国文学研究的最高水平。第三阶段是1977年—2000年。这一阶段以1985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文学史编写还不能摆脱建国以后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第二个阶段开始,我国的外国文学史编写呈现多元化趋势。
“九五”期间,外国文学史继续成为中国学者的研究重点,除了适应教学的需要外,留学回国的教师逐渐增多,并带回了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是造成文学史继续成为研究热点的主要原因。除了一批比较传统的文学史如李赋宁主编的《欧洲文学史新编》和刘海平、王守仁主编的《新编美国文学史》之外,“九五”期间还出版了一大批外国文学断代史、国别断代史、国别史和针对主要文学形式的发展的研究成果。如杨仁敬主编的《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王佐良和何其莘撰写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李明滨主编的《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史》、黄源深撰写的《澳大利亚文学史》、沈萼梅主编的《意大利当代文学史》、何其莘撰写的《英国戏剧史》、瞿世镜主编的《当代英国小说》、郭继德撰写的《加拿大英语戏剧史》、郑克鲁撰写的《现代法国小说史》、陈世雄主编的《欧美戏剧史》等。
本书是作者根据教育部2005年教学大纲,针对高校外国文学辅导材料出版现状,结合自己的认识、经验而撰写的一部简明外国文学简史教材,基本分为欧美文学与亚非文学两大部分。在编辑体例上较有特色,文学史的论述以整理线索为目的,简明扼要,而设专节讲述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重视欧美现代派文学的介绍。是一部较实用的外国文学史教材,重点突出,线索清晰,易于学生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