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1300000017

第17章 王充:“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一、王充简介

王充(公元27-约97年):中国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迁徙到此。

王充生于东汉建武三年,出身于“细族孤门”,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自幼好学,青年时在太学读书,受业于著名儒学大师班彪(即班固、班超的父亲),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他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边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后来回到乡里,住在自家教书。

王充先后曾任会郡功曹、治中等官,由于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多次和上级争论,不久弃官回乡,居家教授,致力著述,擅长辩论。他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做学问,大都失去儒家了本质,于是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庆贺、吊丧等礼节,窗户、墙壁都放着刀和笔。晚年生活十分困苦,据《后汉书》载,永元中病死,终年70岁左右。

王充目击当时在方士仙术、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灾异迷信思想的影响下,书传记载夸张失实,经典注疏杂入谶纬;伪书充斥,学术驳杂,使儒学神化,以致是非不清,黑白颠倒,他奋起冲破旧藩篱,对世人所共同奉守不渝的五经进行一番虚实是非之辨。于是作《论衡》,对虚妄不实之言加以评论,对社会的颓风陋俗进行针砭,解释万物的异同。

整个东汉二百年间,称得上思想家的,仅有三位:王充、王符、仲长统,后世学者更誉之为汉世三杰,而王充为最。王充以博通古今、广采众家的治学精神,撰写了很多著作,但保留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现存30卷84篇(原85篇,缺《招致》篇),20多万字。《论衡》继承了前代思想家的唯物主义传统,吸收了儒家、法家、墨家、道家思想和自然科学成果,是一部涉及范围非常广泛、论述新颖的哲学政论名著,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一部“百科全书”。

在王充的教育思想中,他从人性可以改变的观点出发,认为一般人“在化不在性”,“在于教,不独在性”。他以染丝为例,说明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下可以改变人的善恶品质。他说,婴儿“本无争夺之心”,但长大以后,接受“利色”思想的影响,逐渐产生了“争夺之心”;同样,婴儿也“无推让之心”,长大以后,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也可以养成“推让之心”。

他在《率性》篇中,提出“教训之功”,“渐渍之力”。他认为,人的知识、才干、道德品质,都是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改变的。王充否认“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观点,强调学以求知。他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他认为,学习过程,首先是通过感官接触外界事物,“不目见口问,不能尽知也”。但仅凭耳目等感官的感知,还会产生真伪、虚实不分的假象,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还必须“铨订于内”,“以心意议”,即经过思维功夫,才能做到“订其真伪,辨其实虚”,达到理性认识。为证明知识是否正确,还要以“效验”与“有证”去检验知识的可靠性。这样就形成了“目见口问”──“以心意议”──“效验有证”的认识公式,构成了他的唯物主义教学论基础。

王充针对当时颂古非今的思潮,明确提出,古今无异,今优于古。他直斥“好褒古而毁今”的世俗之见,认为知古不知今就如同瞎子一样。他重视现实,主张在学习上不必拘泥于师法和古义。他鄙视那些“尊古卑今”的儒生,认为这种人“少所见而多所闻”,只相信过去,而忽略当今,只知道死守经书,而不知道分析、辨难,因此常常以讹传讹,贻误后人。

汉代自武帝以后,儒者讲经注经,五经各有其传,师法所承,分经分家,各习专门之法,树立门槛,并以此猎取功名利禄,严重地阻碍了学术的发展,窒息了人们的思想。王充冲破流俗,提倡求真求实,打破师法家法门户之见,探索经书的本义。他指出,当时儒者讲说五经错误很多,前代儒生不了解事情的本末,“空生虚说”,后代儒生又盲目迷信师教,所以就“随旧述故,滑习词语”,只知遵守师法家法,“不暇留精用心,考实根核”。虽然注经千篇,也不会有创见卓识。王充不盲目相信一家之言,“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提倡独立研究,独立思考,破除偶像。他说:“苟有不晓解之问,迢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在儒术独尊、儒学神化的情况下,他敢于冲破传统思想的羁绊,坚持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启发独立思考、发扬人的创造精神是有重要意义的。

二、王充的教育思想

1人性与教育的作用

王充认为,人性具有差异性和可变性。他说:“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人性的差异并非天意,而是自然因素影响而成的。他认为生来就善或恶的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中人,中人之性则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他说:“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又说:“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也就是说,性可教而为善,只要有适当的教育,天下无不可教育的人。

王充认为,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时具有隐效性,礼义教化似乎不能为国家增添财富和实力,教育的社会效益是间接的,往往被一些缺乏远见的人所忽视。王充指出,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说,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于维持纲纪伦常,激民向善,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效益。教育对社会作用在于经过“圣教”渐化熏陶而使受教育者“文才雕琢,知能十倍”,可以为国家“任卿相之用”,也可以借“仁义之力”来改造社会。

2教育培养的目标

王充把当时的人才归纳为儒生与文吏两大类,儒生是指有一定经学造诣的学者,文吏则是指虽无经学造诣、但有丰富官场经验的官吏。他认为文吏与儒生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但从总体而言,儒生优于文吏。因为儒生自幼“被服圣教”,受纲常伦理的熏陶,并有治国之道的研究,而文吏“无篇章之诵,不闻仁义之语。长大成吏,舞文巧法,徇私为已,勉赴权利。”他批评当时重吏轻儒的社会风气,认为这是社会政治腐败的一个根源。

对于儒生,王充也把他们分为四个层次。他说:“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联结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他的培养目标,第一是“鸿儒”,因为鸿儒能精思著文,具有独创精神;第二是“文人”,既掌握古今知识,又能从事政治工作,敢于向皇帝上书言事;第三是“通人”,能博通古今,虽缺乏实际从政的经验与能力,“而以教授为人师者”;第四是“儒生”,只能说一经,犹如鹦鹉学舌背诵经书的章句之生,这种人只比俗人强一点,对社会没有多大的用处。

3论教学

(1)关于教学过程

王充以为教学过程包括“见闻为”的感性认识和“开心意”的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首先,他强调人的感官认识的重要性。他指出,“闻见”是圣人积累知识经验的基本手段。闻见有两层含义:一是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生活经验;二是广闻博览,通过书本或其他间接途径吸收他人的经验和思想,接受间接知识。王充认为,教学中首先要依靠耳闻、目见、口问、手为,直接接触客观事物,这是认识的最根本的条件。

其次,王充指出,教学不能停留在“见闻为”的感性认识的阶段,这必须把感性认识加以深化提高,上升到理性阶段。他说:“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所谓“开心意”,就是要求开动脑筋,进行理性思考。这样才能“知一通二,达左见右”,也才能分清是非,判定真假,“订其真伪,辩真虚实”。

(2)关于教学内容

王充作为古文经学的思想代表,仍把儒家经典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他强调“文人宜遵五经六艺为文”。但他反对墨守儒经章句,主张遍览群书,涉猎百家之言。因为百家中有“圣人之言,贤者之语,上自黄帝,下至秦汉,治国肥家之术,刺世讥俗之言备矣”。它不仅能“使人通明博见”,而且可以改良当时的政治。

(3)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

①“诠订于内”

王充指出:“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所以他强调对事物的认识既要“信闻见于外”,又要“诠订于内”。诠订有各种途径,而最重要的是实践。他说:“事有证验,以效实然”,这就是说,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这是王充的基本的教学方法论。

②学用一致

王充主张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他说:“凡遗通者,贵其能用也。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他强调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用于现实,解决问题。

③“距师”与“问难”

汉代儒生治学,好“褒古毁今”、“信师是古”,造成教育空气沉寂,学术枯萎。尤其是在教育管理上,恪守师传家法,造成学者知识面狭窄,思想僵化,“前儒不见本末,空生虚说;后儒信前师之言,随旧述故”,结果是以讹传讹,谬种遗传。因此王充有针对性地提出“距师”。他说:“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他主张破除对老师、对古人的迷信,敢于问难求解。即使对孔子、孟子之言也不可盲从。王充指出:“苟有不晓解之问,迢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划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这种提倡独立思考,反对盲从和迷信的教育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思想解放的作用。这是王充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同类推荐
  • 优秀教师课堂掌控的艺术

    优秀教师课堂掌控的艺术

    本书围绕教师如何掌控课堂这一技能核心,着重介绍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堂掌控的策略和方法。例如,打造高效课堂,如何营造妙趣课堂,如何创新新型的课堂,如何塑造有序的课堂,如何锻造和谐课堂以及如何缔造成功课堂等掌控课堂的有效方法。
  • 中华句典1

    中华句典1

    本书共收录名言警句、歇后语、谜语、对联、俗语、谚语等上万条。这些鲜活的语言文字语简意赅,大多经过千锤百炼,代代相传,才流传至今。这些语句,或寓意深长,或幽默风趣,有着过目难忘的艺术效果。本书以句句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所选的句句时间跨度相当大,从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到当代名人的智慧言语均有涉及;所选的名句范围非常广,从诗词曲赋、小说杂记等文学体裁,到俗谚、歇后语、谜语等民间文学都有涉猎。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趣味故事。通过这些或引人发笑、或让人心酸的故事,可以使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名句。
  • 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

    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

    给知识分子、人民大众以道德信仰和人生价值指引是徐贲的一贯特色,不论是价值观念,还是个人政治参与,徐贲所提出的问题以及给出的解决办法,都是发人深思的,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在本书中,徐贲从人的良心的角度阐述公民知识和道理的启蒙,倡导私德和开启公德,从人性和人心开始的心智启蒙,到宪政引导民德,逐步达到个人良知和社会共善。
  • 思考世界的100部学术名著(下)

    思考世界的100部学术名著(下)

    人类的历史,犹如一串华美的项链,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事件连接而成的。那一个个辉煌的瞬间,便是历史链条中璀灿的宝石与珍珠,它熠熠生辉,警示着后人。
  • 马上开讲:亲历中国体育电视30年

    马上开讲:亲历中国体育电视30年

    这是一本没有多少故事的回忆录,其中大多是历史记载,我将它看作电视系的教学辅导读物。当然,如果读者对于中国的体育电视以及与其有关的历史有兴趣,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些阅读的乐趣。
热门推荐
  • 乱世桃花传

    乱世桃花传

    讲述春秋史上第一女政治家桃花夫人之跌宕人生,颇澜壮阔之传奇人生。桃花夫人,春秋四大美女之魁首。陈庄公之女,面带桃花而生,被视为不祥,幼时被弃于野,后辗转归陈。少时嫁与息侯,省亲途中遭蔡侯调戏。息侯闻听而震怒,引狼入室,引楚伐蔡,遂导致蔡、息二国覆灭。故而曾有言,桃花夫人亡两国而兴一邦,其一生跌宕起伏,不可不谓波澜壮阔矣……
  • 网游之自由玩家

    网游之自由玩家

    一个改变人的游戏,也是一个充满阴谋的世界,欢迎来到这个世界,不要被黑暗蒙蔽了双眼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北之仙侠

    北之仙侠

    仙侠者,直面对抗魂兽者,其名意为仙中之侠。魂兽,天道本源被神舞月打散部分,混乱的天道规则受到虚空的恶意侵袭,化身魂兽,以魂魄为食
  • 管理伦理学

    管理伦理学

    本书从管理伦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理论、营销伦理、财务与会计伦理、生产伦理、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环境伦理、国际商务伦理、电子商务伦理、管理伦理建设方面论述,并辅以案例、思考题,介绍了管理伦理方面的问题。
  • 大明海寇

    大明海寇

    大明末年,身临乱世之间,时势造英雄,好男儿自当拔刀奋起,啸聚大海之上,纵横天地之间!
  • 异世大闲人

    异世大闲人

    南乔木一直觉得身为富家子,混吃等死是一种高大上的生活......可没办法,人太出色了也是麻烦!欲做大闲人的南乔木无奈的发现,自己被现实给绑架了........闲人还是贤人?!
  • 千金房东

    千金房东

    一段寻梦之旅,一段心酸历程,租房引发的种种情愿,一个千金房东,一个落魄房客,究竟何去何从!
  • 极道至仙

    极道至仙

    一块祖上留下来的破布,一篇神奇的经文,铸造了一个普通凡人传奇的一生修仙,不为长生,只为护你左右成仙,不为超脱,只为佑你平安仙道:出窍、御物、识藏、分神、化神、长生、金丹、散仙、逍遥天仙武道:蜕凡、先天、宗师、至人、武圣、不老、阳丹、人仙、陆地飞仙法宝:灵器、宝器、道器和仙器。灵器:上、中、下品三级宝器、道器和仙器分:下、中、上、史诗和传说五级小风新作,喜欢混沌至尊的朋友们!请支持!
  • 无情剑之炼天

    无情剑之炼天

    黑暗文,喜欢的可以看看不喜欢的不强求,只是业务兴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