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纳百川才能独步千古
海是宽广的,做人应该有海一样的胸怀,可以纳百川之水。这也是智者倡导的一种精神。古人曾说过,“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从古人的为人之道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心灵是无所不包的,它可以容纳宽广与辽阔,也可以容纳细腻与纤巧;可以容纳真诚与执迷,也可以容纳美丽与美好。
如果自己有一身毛病,就需先敷上点药,休养几天,人家才有可能与你接触和交往。但有的时候,人们往往能容纳大海,却容纳不了小溪。其原因就在于心胸不够真正开阔,小家子气,怎么也装不出大家风范。被别人容纳是一种幸福,能够容纳别人则是更大的幸福。容纳别人超过自己,不仅不会损害自己的声誉,反而使自己更名垂千古。著名科学家牛顿的导师就是这样一位深谙此理的心胸开阔之人,从而使自己成了后人渴慕和敬仰的对象。
牛顿1661年中学毕业后,考入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此时,他还是个年仅十八岁的清贫学生,有幸得到导师伊萨克·巴罗博士的悉心教导。巴罗当时是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以研究数学、天文学和希腊文闻名于世,还有诗人和旅行家的称誉,英王查理二世更称赞他是“欧洲最优秀的学者”,他把自己的专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牛顿。牛顿大学毕业后,继续留在该校当研究生,不久就获得了硕士学位。又过了一年,牛顿二十六岁,巴罗以年迈为由,辞去数学教授的职务,积极推荐牛顿接任他的职务。其实巴罗这时还不到花甲之年,谈不上“年迈”。他辞职,是为了让贤。从此,牛顿就成为剑桥大学公认的大数学家,还被选为三一学院管理委员会成员之一。在这座高等学府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长达三十年之久。他的渊博学识和辉煌的科学成就,都是在这里取得的。而牛顿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巴罗博士的教导、让贤密不可分。可以说,牛顿的奖章中,也有巴罗一半的功劳。
容纳须有豁达的胸襟和恢宏的气度,既能收容他人的兴奋,又能欣赏他人的成绩;既能接受优秀的、温馨的、赏心悦目的,又能兼收苦闷的、麻烦的、压抑的和丑陋的。
一个能够海纳百川的人,必定视野开阔,豁然大度,能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荣辱。正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有自己的信念的人,是不会被炫耀或虚荣击垮的。这个时代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现在你不如别人,也许以后就会超过别人。在这种信念支配之下,你会走自己的路,心情明朗地争取成功。当然,你的强与弱,是与别人无关的,但退一步想,这毕竟有利于你放弃狭隘,争取成功。
乔治·马歇尔是美国的一代名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作为美军陆军参谋长,对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作出重要贡献。鉴于其卓越贡献,1943年美国国会同意授予马歇尔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高军衔——陆军元帅。但马歇尔坚决反对,他的公开理由是如果称他马歇尔元帅,后两个字发音相同,听起来很别扭。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这将使他的军衔高于当时已病倒的潘兴陆军四星上将。马歇尔认为潘兴才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军人,自己又多受潘兴提拔和力荐之恩,马歇尔不愿使他崇敬的老将军的地位和感情受到伤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马歇尔随美军赴欧参战。当时的美国远征军司令潘兴非常欣赏马歇尔的才能,大战末期将他提拔为自己的副官,视为得意门生。后来潘兴虽然退役,仍然多次力荐马歇尔晋升。在潘兴的有力影响下,1939年马歇尔以临时四星上将衔出任美国陆军参谋长。1938年春,马歇尔前往病榻探望潘兴,潘兴若有所思地说:“马歇尔,总有一天你也会像我一样当上四星将军的。”马歇尔满怀感激之情地回答:“美国只有您有资格获四星上将衔,绝不可能再有另一个人!”听到马歇尔的肺腑之言,潘兴顿时热泪盈眶:“谢谢你,乔治。”马歇尔当陆军参谋长后,为了表示对他的敬意,美军从此不再设元帅军衔。1944年,马歇尔晋升五星上将——美军的最高军衔。
一个人应有宽大的气量,才能在社会、人际中树立崇高的威望,如果气量狭窄,计较这、计较那,势必在做人处事时遇到挫折,难以大展身手。所以凡事应以大局为重,修身养性,才是硬道理。
做人绝招:
一个能够海纳百川的人,必定视野开阔,豁然大度,能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荣辱。正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二、上贵肝胆,平等待人
古人遵从“上贵肝胆,平等待人”的原则,因为他们相信,同别人交往,诚是取信于人的基础,平等对人是与人相处的基础。
古代有个叫鲁宗道的人在朝为官,常常易服微行,饮于酒肆,一日,皇上急召进殿。使者好不容易在酒铺里找到他,很是关心地询问:“皇上怪罪下来,找什么借口呢?”鲁答道:“实情禀告。”使者又提醒说:“皇上,可不是好惹的。”得鲁老先生坦然一笑:“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之大罪。”使者叹服。
还有一个叫陆慧晓的,官至长史,每每官居下位的人造访,总是亲自送客。他的仆人很不理解,直接相问:“长史是贵重之人,不宜妄自谦虚,连我们都觉得没面子。”陆慧晓道:“我讨厌人无礼。不容不以礼处人啊。”这个故事倒令我想起一句话:待富人不难有礼而难有体,待贫人不难有恩而难有礼。此言道明生活的真谛,一个礼学,就是平等对待,彼此尊重,一个人能做到不卑不亢这种“体”,却是不容易的。
社会的门楣有高有低,只有以谦卑的姿态行走其间,才能顺利通过所有的门庭。不管你有多么优秀,都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别人。
羊祜出身于官宦世家,是东汉蔡邕的外孙,晋景帝司马师的献皇后的同母弟。但他为人清廉谦恭,毫无官宦人家奢侈骄横的恶习。
他年轻时曾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辟他为从事,五府也请他做官,他都谢绝。有人把他比做孔子最喜欢的学生——谦恭好学的颜回。曹爽专权时,曾任用他和王沈。王沈兴高采烈地劝他一起应命就职,羊祜却淡淡地回答:“委身侍奉别人,谈何容易!”后来曹爽被诛,王沈因为是他的属官而免职。王沈对羊祜说:“我应该常常记住你以前说的话。”羊祜听了,并不夸耀自己有先见之明,说:“这不是预先能想到的。”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因为羊祜有辅助之功,被任命为中军将军,加官散骑常侍,封为郡公,食邑三千户。但他坚持辞让,于是由原爵晋升为侯,其间设置郎中令,备设九官之职。他对于王佑、贾充、裴秀等前朝有名望的大臣,总是十分谦让,不敢属其上。后来因为他都督荆州诸军事等功劳,加官到车骑将军,地位与三公相同,但他上表坚决推辞,说:“我入仕才十几年,就占据显要的位置,因此日日夜夜为自己的高位战战兢兢,把荣华当作忧患。我身为外戚,事事都碰到好运,应该警诫受到过分的宠爱。但陛下屡屡降下诏书,给我太多的荣耀,使我怎么能承受?怎么能心安?现在有不少才德之士,如光禄大夫李熹高风亮节,鲁艺洁身寡欲,李胤清廉朴素,都没有获得高位,而我无能无德,地位却超过他们,这怎么能平息天下人的怨愤呢?因此乞望皇上收回成命!”但是皇帝没有同意。
晋武帝咸宁三年,皇帝又封羊祜为南城侯,羊祜坚辞不受。羊祜每次晋升,常常辞让,态度恳切,因此名声远播,朝野人士都对他推崇备至,以至认为应居宰相的高位。晋武帝当时正想兼并东吴,要倚仗羊祜承担平定江南的大任,所以此事被搁置下来。羊祜历职二朝,掌握机要大权,但他本人对于权势却从不钻营。他筹划的良计妙策和议论的稿子,过后都焚毁,所以世人不知道其中的内容。
凡是他所推荐而晋升的人,他从不张扬,被推荐者也不知道是羊祜荐举的。有人认为羊祜过于缜密了,他说:“这是什么话啊!古人的训诫:入朝与君王促膝谈心,出朝则佯称不知—这我还恐怕做不到呢!不能举贤任能,有愧于知人之难啊!况且在朝廷签署任命,官员到私门拜谢,这是我所不取的。”
羊祜平时清廉俭朴,衣被都用素布,得到的俸禄全拿来周济族人,或者赏赐给军士,家无余财。临终留下遗言,不让把南城侯印放进棺柩。他的外甥齐王司马攸上表陈述羊祜妻不愿按侯爵级别殓葬羊祜的想法时,晋武帝便下诏说:“羊祜一向谦让,志不可夺。身虽死,谦让的美德却仍然存在,品行更加感人。这就是古代的伯夷、叔齐之所以被称为贤人,季子之所以保全名节的原因啊!现在我允许恢复原来的封爵,用以表彰他的高尚美德。”
羊祜是成功的,上至一国之主,下至黎民百姓,都对他表示敬佩。羊祜的参佐们赞扬他德高而卑谦,位尊而谦恭。
一个人只要不是情操低下,行为卑劣兼酒囊饭袋,那就无论能力大小、地位高低、条件好坏,都应有充分的自信,而不应自感低人一等,这种平等观念是人际交往中所应具备的态度和风度。
世界名著《简·爱》中的男主人公罗彻斯特身为庄园主,财大气粗,对女主人公说过:“我有权蔑视你!”他自以为在既地位低下又其貌不扬的简·爱面前,有一种很“自然”的优越感。但有着坚强个性,又渴望平等的简·爱,坚决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她寸步不让反唇相讥:“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自尊吗?不!我们在精神上是平等的!正像你和我最终将通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这番话强烈地震撼了罗彻斯特,并使他对简·爱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因此,与人交往时,需要彼此尊重,在比自己强的人面前,不要畏缩;在比自己弱的人面前,不要骄纵。学问有深浅,地位有高低,但所有的人,人格都是平等的。
现实生活中,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互相对待是一种互相尊重的行为。人因为互相尊重而可贵,互相尊重既要尊重你的朋友,也要尊重你的敌人,这是做人的境界。所以生活当中,要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别人,不管这个人是你的朋友或者是你的敌人。当你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也会以平等的态度来回报你。
做人绝招:
与人交往时,需要彼此尊重,在比自己强的人面前,不要畏缩;在比自己弱的人面前,不要骄纵。学问有深浅,地位有高低,但所有的人,人格都是平等的。
三、忍耐贪婪享受的诱惑
自古以来“成由勤俭败由奢”。我们也许改变不了世界,但我们至少可以从自己身上解除贪婪这道枷锁。一个有正确价值观的人,必然是一个有着自我制约机能的人,同时他也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不需要的是什么。
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身为一国之丞相,却一直住在祖传的一处老宅之中。齐景公到他的家宅一看,发现晏婴的家宅破旧狭小不说,还十分的潮湿,周边的环境也极为嘈杂,于是就打算给他砌一座新居,但被晏婴婉言谢绝。齐景公一看,明白要想为晏婴造一处新居,不支走晏婴,就无法完成。于是,齐景公派晏婴到晋国去访问,利用这段时间,给晏婴砌成了新居。访问归来的晏婴一见新居,向齐景公谢恩之后,便把新居拆了,又按原来的模样重建,并让邻居们搬了回来。
晏婴身为齐国重丞,甘心贫苦,住与民同,融声形于民间,与民同甘苦,一方面是体现了一个智者高尚的为人之道,同时也是想让自己能够忍耐住贪婪和享受的诱惑,以便让自己做到不图名、不图利、不图享乐,在淡泊之中心怀远大的抱负、持之以恒的毅力、忠贞不渝的赤诚,以期达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境界。
虽然我们现在来看这种品德几乎是没有人能够达到了,但是作为一个平常人,能够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自己和他人,也算是一种成功。然而现实之中的人们大多不能够理解这个道理,总是想从他人那里多摄取一些东西,或是多贪一些名利。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曾在文章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自己一位朋友的亲戚的姑婆从来没穿过合脚的鞋子,她常穿着巨大的鞋子走来走去。晚辈如果问她,她就会说:“大小鞋都是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买大的呢?”许多人不断地追求巨大,其实只是被内在的贪欲推动着,就好像买了特大号的鞋子,忘了不合自己的脚一样。不管买什么鞋子,合脚最重要,不管追求什么,总要适可而止。现在许多人似乎觉得只有钱财才能带给自己安全感,所以疯狂地聚敛钱财,这种人把钱财看得比性命还宝贵,为了钱什么事情都敢干,投机行险,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玩忽职守,那么等待他的也将是法律的严惩。
人都有欲望,贫穷的人想变得富有,低贱的人想变得富贵,默默无闻的人想变得举世闻名,没有受过赞誉的人想得到荣誉,这是无可非议的,但问题在于欲望和能力之间是必须成正比的。
人生在世,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寻求欲望与能力之间的和谐。在欲望和能力之间发生严重不协调时,或者抑制欲望的膨胀,或者增加自己的能力。因为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实在数不过来,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东西。然而欲望太多,反而会成了累赘。有一个人,一天偶然在地上捡到一张千元大钞,他得到这笔意外之财以后,总是低着头走路,希望还能有这样的运气。久而久之,低头走路成了他的一种生活习惯。若干年后,据他自己统计,总共拾到纽扣近四万颗,针四万多根,钱则仅有几百块,可是他却成了一个严重驼背的人,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中,他没有好好地去欣赏落日的绮丽、幼童的欢颜、大地的鸟语花香。不知足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摧毁有形的东西,而且能搅乱你的内心世界。你的自尊,你的原则,都可能在贪心面前垮掉。
知足者常乐,这个生活原则会让你在欲望炽热的时候,找到心理平衡,克服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人的不知足,往往由比较而来。同样,人要知足,也可以由比较得到。人的欲望如同黑洞一样,没有填满的时候,任由其膨胀,则会由此生出许多烦恼。如果能多看一下不如自己的人,和他们比一下,而不是一味地和比自己强的人比较,那么一切不平之心也许就会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