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出头的椽子先烂。”说的是为人不可太露的道理。《庄子》中的“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挺拔的树木容易被伐木者看中,甘甜的井水最容易被喝光。才华横溢、锋芒毕露的人也最容易受到伤害。聪明人在这种情况下要隐藏利器。
在《厚黑学》看来,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固然能从气势上压倒对方,但隐藏利器,以便扮猪吃虎,更容易取得胜利。隐藏利器的目的是暂时隐藏实力,削弱对方对自己的提防与控制,特别是在自己处于劣势时,借以隐蔽来保护自己,讨好蒙骗敌手,发展壮大力量,伺机待发,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例如,北齐的高洋,其未鸣时沉默寡言,显得愚钝憨厚,没有人把他放在眼里。连他的哥哥高澄有时都说:“我这个弟弟如得富贵,那么预言吉凶的相面书就无法解释了。”言外之意,高洋实在不具备当帝王的野心与实力。恰恰就是这个高洋,成了北齐的开国皇帝。这主要得益于高洋能够隐藏利器。高洋未登基前,少言少语。退朝回家常常是闭门静坐,对妻妾也说不上几句话,最激烈的举动也不过是有时脱了鞋,光着脊梁在院子里奔跳不停(其实也正借以掩盖心中的不平静),而这一切都与他的哥哥高澄形成了鲜明对比。高澄凶横暴烈,狂傲不羁,锋芒毕露,总揽朝纲。甚至还调戏高洋的美妾,总之,根本不把弟弟放在眼里。
殊不料事有突变。一次,高澄对皇帝元善不满,与几个心腹密谋废立之事,被家奴兰京聚众刺杀身亡。高洋得报后,神色不变,率兵赶至,将兰京等凶手一一捕杀。对外则宣布,大丞相只是在家奴造反时受了点伤。又向皇帝元善请求护送高澄回晋阳养伤。元善心中暗喜,立即准行,认为高澄既伤,而高洋难成大器,威权当复归帝室了。高洋回晋阳后,当即召集群臣布置政事,推行新法,革除弊政。不到一年,晋阳治理得井井有条,欣欣向荣,百官惊叹不已。高洋见内外安定,这才宣布高澄去世,为其兄发丧。元善认为他毫无野心,便晋封他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袭封齐王。
数月后,高洋率兵抵达国都,逼元善皇帝禅位。元善闻知后,惊得目瞪口呆,只好交出王位。高洋登台南面,改国号齐。
高澄曾经说:“我这个弟弟(指高洋)如得富贵,那么预言吉凶的相面书就无法解释了。”回头来看,高洋却比高澄高明得多。他隐藏利器,不仅瞒过了疑心满腹的元善皇帝,瞒过了文武百官,连亲哥哥也瞒了过去。如果高澄有幸当立,自然不屑加害于高洋。这只是最后的一步,而高洋最后竟成就了帝王的大业,虽然是缘于机遇,却也是“隐藏利器,扮猪吃虎”的成功。
“隐藏利器”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当时的环境有和谐的关系,并且把自己伪装起来,以便更好地保存自己的能量,走更长远的路。同时,隐藏利器,也是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你有利的力量,这是一种柔软,一种权变,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隐藏利器,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在等候时机,以便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机遇。
当然,真正聪明者,往往聪明得让人不以为其聪明。宋代宰相韩琦以品性端庄著称,遵循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生活准则,从来不曾因为有胆量而被人称许过,这才是“真人不露相”。对于这样的老好人谁会防范呢?他因此得以在无声无息中做成大事。
宋英宗刚死的时候,朝臣急忙召太子进宫,太子还没到,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急忙告诉韩琦,想停下来不再去召太子进宫,韩琦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韩琦越发催促人们召太子,从而避免了权力之争。担任内都职务的任守忠这个人很奸邪,反复无常,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离间。有一天韩琦出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欧阳修已经签了字,参政赵慨感到很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欧阳修说:“只要写出来,韩公一定有自己的说法。”韩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韩琦拿出了空头敕书填写上,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要是换上另外的爱耍弄权术的人,任守忠会轻易就范吗?显然不会。因为他也相信一贯诚实的韩琦的说法,不会怀疑其中有诈。这样,韩琦轻易除去了蠹虫,而仍然不失忠厚。所以隐藏利器实在是一种人生的最高修养,也是一种人生大谋略。隐藏利器的人总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做人绝招:
“隐藏利器”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当时的环境有和谐的关系,并且把自己伪装起来,以便更好地保存自己的能量,走更长远的路。
五、韬光养晦,以屈求神
韬光养晦是一种内在修为,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它和低调的意思基本相同,这是一种优秀的策略。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都处在一种竞争状态,为了维持生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本领。在自然界中,当相对弱小的种族在受到强大对手的攻击时,它往往会以假死来蒙骗敌人、保护自己。同样,韬光养晦实际上也是一种类似假死的行为,人类社会和动物界一样处在竞争的状态,由于人比动物更聪明,这种竞争也更加复杂和残酷!
在中国古代做人的艺术中,“韬光养晦,以屈求神”常被演变为一套内容极其丰富的为人处事之术。那些见过大风大雨的“过来人”,对老子的名言“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理解得格外深刻,因而每当身处一些“特殊关系”的微妙场合,或者在面临生命威胁的紧要关头,韬晦者无不恬然淡泊,大智若愚。
历史上最著名的韬光养晦的例子,恐怕要算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勾践起初兵败于吴,被俘后甘愿和他的大臣一起为奴伺候吴王,曲意奉承,无所不用其极,等回国后,一方面励精图治,一方面又对吴国低三下四,终于瞒天过海,在吴国眼皮底下发展壮大,最后报仇雪耻,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看看勾践是怎么韬光养晦的吧:他既不搞大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出风头,也不看中虚名,吹拉弹唱,卖弄才情。他做的是修明政,用贤臣,爱百姓,练精兵。当然,史书上没有记载他可曾吹嘘自己来鼓舞士气,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要自己的下属整天讲这讲那的来表忠心。不过,越国君臣上下一心,官民同欲,未必需要这些花招。和勾践形似而神不似的是南唐后主李煜。当时宋太祖黄袍加身,兵强马壮,一统天下的劲头比谁都足。李后主对新兴的宋朝小心翼翼,不敢得罪半分,这“不出头”的外交政策,做得算是到了家。可是李后主以为只要做缩头乌龟就可以自保,整日花天酒地,吟诗赋词,到头来国破家亡,仓皇辞庙。
在人类社会的生存竞争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往高处爬,这过程要牺牲许许多多弱小或者不幸的人!每当这种生存竞争经历过一次动荡之后,社会会走向有序化和规范化,社会或者国家的组织秩序、尊卑贵贱也都已经确立下来,按理说至此天下就该太平无事了。但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生存竞争的延续性和永恒性。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虽然大权在握,但是因为担心周围的人侵犯到自己、把自己拉下马,故时时充满恐惧、没有安全感!他们警惕四周的人,看哪些人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如果他们发现目标,就会展开清洗,这种流血事件在历史上举不胜举。比如说,曹操就是一个极其多疑而没有安全感的人,为了防止别人暗杀自己,他连给他盖被的侍卫也杀了,且说:“吾梦中好杀人!”可见在古代和帝王权贵相处的危险性,难怪有“伴君如伴虎”之说,真的一点都不为过。由于帝王权贵缺乏安全感,生性好疑,常好杀人!在其身边相对弱小的群体为了保护自己,韬光养晦这种生存艺术就诞生了。
实现韬光养晦的要旨在于:实施对象没有安全感、怕人谋害,就向他表示最大的忠诚和善意;实施对象怕有人威胁到他的位置,就向他表示自己淡泊名利的态度;实施对象害怕失去权威,就向他表达最大的敬畏与尊崇!当你成功地让实施对象相信你的这种意图,你就是一个成功地掌握韬光养晦这种艺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