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内部已僻静的处所,一些老人已经被组织起来,专门挑选出颗粒大而色泽饱满的留着当种子,选种、育种可是农业种植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环。君不见,多少假种子,害的老百姓耽误了一年的收成,颗粒无收、负债度日啊;君能见,多少被媒体爆光的假种子案件,那些黑心的种子贩子被处以极刑而大块人心的?
《假种灭国》的故事,在王立前世小的时候,经常听过一些老人述说。相传,当时有两个大国相邻而处,一个叫吴国,另外一个叫越国。吴国用强大的军事力量打败了越国,越国依靠送上美女、金银财宝和粮食物资才换来苟延残喘。越王卧薪尝胆,闻鸡起舞,励精图治。花费十年光阴才重整起足够一拼的国力。但要打败或者消灭敌国却还力有不逮。
此时,越王手下一位聪明的大臣给越王献上一条计策,那就是把每年必须上供的粮食种子,全部蒸过一遍。第二年,吴国如期出现了粮荒。老百姓颗粒无收,到处出现暴乱,吴国军队只好到处镇压。国力由此一落千丈。乘此良机,越国举全国之兵,一举消灭了吴国。所以种子在整个农业生产当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扯远了,回到山谷这边,那些老人除了选种子之外,顺带还要照看着一些还不会走路的小小孩子们。肴部落依然实行着集中看管小孩子的制度。这也是生产力低下被迫做出的一种妥协。为了能尽量多的弄到粮食,就必须多派出去人手才行。
‘医生’易老头则鼓捣了一些草药,熬制了许多药茶给大家解渴降暑(老王借鉴了前世的凉茶方子)。‘芸’带着一帮小小子和小姑娘沿途布置了很多饮水点,隔一段时间还安排人,把水壶直接送到田里给收割队解渴。
陶瓷作坊和烧窑那边都暂时停了工。抽调出所有的人手来,下到田里面去参加收割水稻。
以前专门养蛙取毒的‘宣’则带着几个人用石锤和石锥,一点一点的打制着几个圆柱形的大石磙子,如果是前世的人一看就明白的---石碾子。
看到大家用石杵在粗糙的石臼里舂米,王立于是想到了这个东西。用粘泥给‘宣’做了个小碾子模型,大体解说了一下,其他就交给‘宣’自己处理了,到今天为止基本定型的就有六个了,这是根据需要增加的数目。打制石器对原始人并不陌生,不过大型的石器打制很少。如果不是王立的要求,根本不可能会这么干。
‘宣’自己都不知道碾子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是跨越千年的智慧结晶。随着畜力和水力的运用,解放了更多劳动力,使劳动力成本得到进一步的下降。
从使用情况来看,用两个人工碾米起码可以超过六七个人舂米。米粒的完整性更好了,碎米的量也要少得多。王立也想到过石磨,不过想先看看‘宣’能做到什么程度,再考虑是否让他打制。要是看到现在的石碾子,王立应该是满意的。
按说,专业级别的石臼,应该首先出现在历史当中,过个几千年,才发展到石碾子这个阶段。王立出于人工成本这个角度上考虑,才来了个跨越式进步的,有许多方面还需要人手,毕竟现在还处于‘吃大锅饭’的状态。
石臼的物件个体成本少,以后私有制发展了也许会得到推广运用吧。在王立前世,那怕解放后许多人家,都还在用石臼给自家舂米吃呢。
在王立看来没有最好一说,只有最适合一说。只是王立不知道,石碾子也被大家用到了后来的修路,修广场当中,当压路机用了。
此时的王立却是汗流浃背的割着稻杆,因为他又被别人给甩后面去了,人小个子矮力气不大没有办法,好在还落后的不远。
谦回头看到王立的情况,赶紧过来帮忙。王立笑了笑也没有拒绝,埋头继续收割着稻草,结果几下就收割完了一片。抬头一看,原来是纪从另外一头也在帮着收割,冲着纪笑了笑道了声“辛苦了”,赶紧赶上去挤在人群中间割了起来。
很快就到了中午时分,送饭的人来到了地头,大声招呼着人们过去领取米饭团。王立直起腰拽了把草,小心的擦拭了一下刀,收进兽皮包裹背在背上,招呼谦和纪一起走向领中午饭的地方。
原本大家一天吃两顿,王立考虑到收割是个重体力活,就改吃早中晚三餐。到了地头王立在灌溉用的小渠里和大家一起洗了一把脸和手,甩干手上的水珠,领着三个米饭团,找了个背阴点的地方坐了下来,纪抱着六个米饭团跟了过来,谦则拎着三个水壶挨着王立坐了下来。
咬着手上的米饭团,王立心里想着要是来点水萝卜、腌菜就好了,心里不觉笑了笑,摇了摇头,看到边上两人高兴的吃着饭,王立也没了其他心思了。
本来,王立不用亲自收割的,指挥就好了。但是这次增加了很多新族人,他必须过来当个榜样(来镇场子地吧),以身作则嘛!加上多年的习惯,使得王立没有把自己当小孩看。吃完米饭团,王立顺手拧开水壶塞子,喝了点水,抬头看了看前方的田地。
经过几千个人的收割,稻田中景象,看上去象个没有了部分头发的癞痢头,没有一点美感了。不过看到人们吃饭时的笑脸,王立又觉得这样挺好的。
‘叶’现在最忙碌,不断的跑来跑去,就怕还有人没有领到食物。好在有喝水点的小朋友,帮忙分发着食物,分担了许多任务。等看到大家都吃上了饭,叶才放下心来。
自己拿了个已经碎了的米饭团,找了个阴凉的位置坐下,捏了捏饭团吃了起来。一旁的‘芸’递给她一个水壶,移到她的身边,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了起来。
‘芸’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集体收割活动,也是第一次体验到了这类收获的喜悦,原来的部落主要是采集和狩猎,来到这里发现肴部落已经不采集了,改为全面种植。既有粮食种植,又有蔬菜种植。品种非常丰富,数量多到恐怖(于每天的采集量相比),也算开了眼界,增加了见识。
她知道熊部落也在搞种植,但那是很小面积的。完全无法和眼前这种种植面积相比。收获囤积也不是以前所经历的那种规模。以前身为一个部落的上位者,她很明白粮食对一个部落的重要性。
聊天的过程中,让她了解到,这些都是‘肴王’的功劳。不经感慨起‘神族长’的神奇来。
王立捡起一颗稻谷仔细的端详着,上一次的种子,都是经过筛选过的,所以这次收获的颗粒比原先收获的颗粒要大了些,虽然没有过秤,但是王立还是觉得,这次应该可以多收个五六斗。
植物的选育,一般都是开始的时候效果非常明显,到了后面慢慢就稳定下来了。
再后面通过改进农业技术,例如轮耕,增加肥料,粮食又会有增加,如此类推。目前王立这里仅仅限于拔草和在周围狩猎,干扰小动物们和野草对水稻田的侵害罢了。
休息了一会儿,王立带头往田里面走去,许多参加过收割的老族人也都起身走向稻田,于是大家都跟着下了稻田,开始了下午的收割。
随着割倒的稻杆越来越多,运输的、脱粒的都紧张的忙碌起来。‘
叶’这会儿忙着指挥‘厨师们’出去收集柴火补充消耗,一部分人接着舂米、收拾蔬菜和肉类、鱼类等等。‘芸’接过灶火来,带着一些人开始烧起开水,水烧好倒进陶罐里放凉来备着。这个安排,是王立一再提出的。王立就怕天热大家口渴了喝冷水,吃坏了肚子引起疾病,如果患上痢疾,如果有传染性,那将成为灾难。
所以王立特别注意这些细节。随着石灰的出产,仓库储存也进行了改进,‘青’带着人给底坑盖上草席,再铺上一层生石灰,又盖上三层草席,周围也围上一圈草席,这样就可以倒上粮食了,倒满粮食后铺上草席还要盖上土,封起来才算完成整个过程。经过多次大规模增加储存坑,现在山谷里已经有几千个储存坑了。
随着不断的改进储存手段,粮食储存损耗也在持续的降低,完全避免那是不可能的。山谷内部是禁止使用明火,需要用明火必须得到王立和青两个人同时的同意,就现在他们吃的饭,也是从山谷外面送进来的。新修建的围墙大门边上,始终有人看守,没有得到命令,禁止随意出入,粮食安全是一个部落的根本。三国时期的曹孟德带兵打仗,就喜欢烧人家的粮草。王立把这里列为重点保护、保密单位,谢绝一切参观。
一旦发现有破坏分子,抓住就将消失,没有其他可能。这个地方不容有失,必须做到万一有失。主要负责的‘青’将很难交代的,所以‘青’就住在这里,而不是鹿城。
对着鹿城的围墙上还修建了个小‘烽火台’,一旦有险情可以通过烟火向鹿城紧急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