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在公元1979年3月,由美国发射的“旅行者号”空间探测器在太空中观测到:太阳系中木星的二号卫星(简称木卫二)具有条纹状的奇特相貌。经过研究,人们发现木卫二的外壳是一个由厚厚的冰层组成的,在冰壳破裂的裂缝中,人们发现了有机物衍生的光谱,由此,人们推测,木卫二上可能存在原始生命。
50年后,也就是公元2029年7月,美国“拓展”号探测器到达木卫二,经过在冰层中探测发现,木卫二的冰层底部确实存活着大片的藻类植物。这一发现令地球人类为之欣喜不已,但木卫二的自然环境又给人们狂热的脑袋上浇了一盆凉水:木卫二距离太阳约7.8亿公里,十分遥远,能够接受到的阳光很微弱,星球上温度很低,约-140左右,根本不能适合高级生命的存活,怎么办?
中国物理学家牛义坚提出:是否可以根据已知的地球的演化过程,人为地改造木卫二?在木卫二上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形成“温室效应”,如此一来,就可以将接受到的阳光贮存起来,木卫二表层的气温渐渐升高,地表的冰层融化,在木卫二地表形成浅水海洋,一些原始生命就会在海洋中孕育、诞生……
这一伟大的构想被日后的人们证实了它的可行性。2157年8月,美国的8名宇航员、中国的6名宇航员、俄罗斯的5名宇航员同时到达木卫二,将二百台二氧化碳发生仪置放于木卫二表面,并且,依据金星地表的高温原因,在木卫二的上空布了一层薄薄的硫酸雾。此后,随着木卫二表面的气温渐渐升高,人们又陆续在其上增加了温室气体发生仪和硫酸雾,以助于温度的近一步提高。60年后,人们欣喜地发现,木卫二的冰层渐渐地开始融化了。木卫二变成了一颗名符其实的“水”星。
但是,要是等海洋生物自然诞生并进化成高等动植物,不定又要经过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而且,全是海洋,也不会有陆地智慧动物诞生并进化。这是性急的人类所不愿意等的。2212年,美国的航空航天飞机飞临木卫二上空,向木卫二的地表浅海发射了五枚携带各类菌种、海洋生物细胞的超能量火箭。人为引起木卫二地震6个多小时,终于在木卫二上形成了一块极小的陆地。这是截止目前人类对木卫二的改造迈出的最大的一步,完全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到了二十三世纪末,木卫二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类似地球一样蓝色的星球,并在那块陆地上长出了葱笼的高寒植物。
剩余的问题就是怎样让高级动物在木卫二的陆地上生存了。但随着木卫二高空中的硫酸雾的涤尽,木卫二再次遭受了高寒的侵袭。此时不可能再一次施放硫酸雾,因为不可能让许多的动植物在酸雨的常期“滋润”下茁壮成长,取消它是必不可少的举措。但木卫二上的气温依然很低,几乎不适合地球上所有陆地动物生存,而且上面氧气极少,根本无法供给动物呼吸。
而且这也是一个十分矛盾的逻辑:让氧气增加,二氧化碳减少,就会降低木卫二上的“温室效应”,使木卫二好不容易升高的气温又降下去,这等于是倒退;让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减少,又与人们发展动物的计划大相径庭,怎么办呢?
看来,只能再一次动用高科技了。科学家们在木卫二上建立了许多的生物圈,将木卫二上高寒植物的耐寒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嫁接到地球动物的基因链中,让它们因此而适应木卫二上的高寒气候。
试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经过转基因技术改造的动物真的在木卫二上渐渐生存并繁衍了下来。形势一片大好,赶快向木卫二移民!性急的人们呼喊起来。
但怎样克服那里的寒冷气候呢?就是地球上终年居住在北极圈附近的格陵兰人也无法适应那样的低温度。于是有人提出,将人类也进行转基因技术操作,像牛羊那样,植入木卫二上高寒植物的耐寒基因……但这一提议马上遭到了人们的强烈谴责。20世纪末发生的震惊全球的疯牛病,就是由于基因改良而导致牛群抵抗力下降甚而至于免疫力丧失而引起的,难道还想让人类也重蹈疯牛们的复辙、重温那个可怕的噩梦吗?
提出这一假说的科学家因此被人们视等同为那些企图克隆人类的疯狂学者,差点被愤怒人群以******罪告上法庭。
既然如此,狂热的人们只得暂时放弃了让人类定居木卫二的计划,先将这一设想束之高阁。
那么如此说来,木卫二只能算是一个生活着极少数低等动植物的星球,并不能算是人类在太空中的基地。
但人类在火星上,却取得了与木卫二截然不同的效果。
人类登上火星始于2046年,当时火星地表找不到任何水的痕迹,到处是荒漠沙砾。由于火星大气稀薄,只有地球的1%,大气含量中二氧化碳就占了95%,人类理所当然不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火星重力是地球的38%,普通人行动感觉很不方便。不过,经过长期超重及失重训练的宇航员倒是基本可以适应这个环境。宇航员们在火星上停留了大约一个星期之后,乘航空航天飞机顺利返回地球。人类登上火星的梦想已完全实现。
智慧的人们开始改造火星,他们用化学的氧化还原方法,从火星上存在的氧化物中还原出氧气来,又在距火星表面50多米的地层中并火星两极,找到了“冰”水。火星的两颗卫星上也有丰富的水,这些天然的资源完全可以动用。
改造的方式与此后改造木卫二的方式如出一辙,在火星表层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密布硫酸雾,形成强大的温室效应,使火星温度升高,地表深层的固态水融化,形成了一些湖泊状的浅海。这些已具备了生命的基本条件。
此后,经过地球人类数辈人的共同努力,终于在公元2261年,向火星送去了第一批定居的人。总共200人,他们是地球人挑选出的经过训练的100对优秀夫妻。由于微重力等不自然环境因素,人类在火星上的寿命大大缩短,这一批特定的人群在火星上的平均寿命只有按地球时间计算的38岁,如果按火星时间算,他们则只活了30年,其中最初的20年还是在地球上度过的。但十分可喜的是,这批人在火星上留下来的二百多名后代表现出了对火星超乎寻常的适应能力,他们平时只戴个氧气罩就可以在在火星上跑来跑去。这一发现大大地鼓舞了地球上的人们,于是他们又分别在2294年至2477年的这180多年里,先后向火星送去了32批约共1万多人。这些人大多是美国人,还有一部分俄罗斯人、中国人,极少数英国人和法国人、德国人。所以火星上的行政区(严格的说是社区)也大致分为三个:中国区、美国区、俄罗斯区。
火星上的环境与地球上千差万别,火星上的婴儿从母体中孕育到出生竟然需要十四个月。由于可以完全借鉴地球上的先进生产力及科学技术,所以火星在短短的二百多年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过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方面,火星人出行可以坐汽车,但另一方面是,火星上的大部分食物却只能靠化学方法合成。
火星上的自然条件还远处在地球上第四纪以前的时代。蔬菜只能种植在密封的生物圈中,人们居住的也是密闭的房子,通过隔离门进到房间里,就可以除去氧气罩,像地球人一样自由自在不受任何拘束地睡觉、学习。
张荧和张惑这两个年轻人就出生在火星上,他们和火星上许许多的同龄人一样,已成为地地道道的火星人。他们兄弟两个,一个12岁,一个10岁(分别相当于地球上的22岁,19岁),是中国人的后裔。由于中国古代把火星叫做荧惑,所以他们的父母亲给他们起了这样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名字。
早上八点。他们起床以后,准备去听美国区著名科学家凯瑟的演讲。他们戴上氧气罩,出了三层隔离门,跳上汽车,向科学大厦驶去。
科学大厦座落在美国行政区的中心市区,是一个半圆柱形的建筑。可奇怪的是:大厦后面那一堵似圆柱体竖截面的长方形墙却一直是密封着的,看不到一扇可以透光的窗户。负责修建这幢大厦的工程师当初在竣工时解释说:这样可以使大厦的密封性更好一些,空气更不容易逃逸……人们也就似相非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