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刚刚坐好,小二上了一壶酒“客官,这是状元红,这可是状元楼的好酒呀,请慢慢用。”说完就下去了。
“两位,来,我们先干一杯怎么样,祝我们在这次相见。相见即中有缘。”等都坐好了之后,田丰说道。
“这,……好吧。干了。”说完,就喝了下去,田丰是第一次喝大明的酒,酸酸的甜甜的,感觉还是不错的。不过这度数就是太低了,也就是十来度的样子。
“怎么样,田大国师,我大明的酒还能入你的法眼吧。没有你田大国师府的酒好吧!”周小姐说道。
“还行吧,各有所长吧!怎么过年都没有这么热闹,现在过年的气氛反而显得更浓了。”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再过几天就是正月十五了吧。这个可是约会去看花灯的的好时节呀!田公子可想好怎么过了吗?”周小姐说道。
……………………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谈田丰终于知道了,原来现代和古代过年是不同的。和现代人相比古人更在意的是十五,也就是中国的情人节。
尧舜时,将“年“叫“载“,夏时叫“岁“,周时才开始叫“年“。但当时甚至是后来的春秋战国之时,战乱不断,各国的年节不可能得到统一。秦统一中国,进行了文化上的大一统,但时间太短,也无法做到各国年节的统一。汉代之后,国家得到了初步的统一,再加之社会安定,于是,年节习俗在汉代得到定型。
传统的年的最初概念,是与作物生长的周期性和人类生产劳动的周期性相关联的,庄稼获得了好收成,人们不免要庆祝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个节日。据文献记载,早在尧舜时代,就有庆贺丰收、喜迎岁首的习俗。
过年的时间确定在正月伊始也是在汉代以后。以前过年的时间是不断变化的,往往是一朝一代就有一个庆丰收的时间。对不同民族而言,庆祝的时间也就不同,这跟各民族的传统习惯密切相关。
春节的习俗在汉代基本定型,现在我们过年的许多习俗,大都可追溯到汉代。如贴门神的习俗,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当然当时的门神不是现在的印刷品,而是用桃木刻成的,没钱的人家就用两块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两位门神的名字,挂在门上,鬼就不敢来了。古人认为桃木是有神性的,能避邪。除了放门神,还有挂苇索,也就是草绳子。绳子能捆人,自然在人们的理解中也能捆鬼,所以鬼怕绳子。另外就是放爆竹。爆竹是鞭炮的前身,最早是往火堆里扔竹子,竹子遇热爆炸,认为这样可以驱鬼。在宫廷中还要跳傩舞来驱鬼。这些风俗在很长时间内--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都有保留。除夕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在《晋书》中,甚至记载有放犯人回家过年的故事。亲人团聚的目的之一就是守岁。实际追其原始目的,也是怕鬼神来骚扰。人们为求平安,不但一夜不睡,还有满院子点上篝火,避免鬼怪的袭扰。在晋代,随着医药学的发达,引人瞩目,世面上还出现过一种躲避鬼怪的丸药“却鬼丸“,元旦那天,男左女右,系在胳臂上。总之,历史上的春节或者说早期的春节主要是驱鬼、祭祖、庆丰收,而现在的春节它的主要功能是娱乐、联络人际关系,这是春节演变的一般规律。
………………………………
“田上仙,田公子,你十五打算怎么过呀,有没有相约好的朋友呀,难道你们田府就没有什么节目吗?”周小姐说道。
“也没有什么,就是大家怎么样,我田府就怎么样吧。”田丰说道。
“我还在告诉你哦,过了十五,在远处的秀才们就要开始动身来京城赶考了呀,到京城就会热闹起来。到时可有很多的人的哦。来咱们再来一杯怎么样。”就这样他们一杯,接一杯的也喝了不少。他们是越说越投入,反而喝了不少,也许是喝多了,还是怎么的,女扮男装的周小姐脸是通红一片。
“周兄,小环,怎么样?要不我们就到这里了怎么样,我们也喝了不少了。”田丰说道。
“不,不,我还要喝,我……”周小姐说道。一看就知道喝多了。田丰一看也没办法。只好自己扶他俩回去了。
“小二结帐。”田丰喊道。
“你好,客官,一共,五两银子。”小二说道。
“给。”田丰说道。
田丰从谈话中知道了周小姐的家,就去扶他们二人,谁知被打段了,听到周小姐说:“你是谁呀,不知道男女授手不亲吗?你不要碰我。”田丰也没有在意,什么男女授手不亲的。看来是真的喝多了。
田丰只好扶着他们二人问好路向着顺天府方向走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