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
寓言
一只狼吃饱了,安逸地躺在草地上睡觉,另两只狼气喘吁吁地从它身边经过。这使它十分惊奇:“你们为什么没命地奔跑呢?”
一只狼说:“听说狮子来了。”
“狮子是我们的朋友,有什么可怕的呢?”躺着的狼说道。
“听说狮子跑得很快!”另一只狼回答道。
“跑得快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呢,追一只羚羊用不了多大力气!”那只狼还要说什么,它却不耐烦地摆了摆手说:“行了行了,你去跑你的,我要睡觉了。”
两只狼摇了摇头就走了,它却继续睡它的大觉。
后来,狮子真的来了,只来了一只,然而由于狮子的到来,整个草原上的羚羊奔跑速度变得极快。这只狼不再那么容易得到食物,不久便饿死了。死时它不住地抱怨,是狮子破坏了它宁静的生活。
静思语
竞争无处不在,谁都不能排除自己每天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威胁和挑战。惟有不断锐意进取,随时居安思危,才是真正生存之道。
事物的法则,永远是用进废退。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动物如此,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人要想在异常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被淘汰,便应该有生存的危机感,这样,就可以未雨绸缪,主动出击,多一点生存的技巧和本领,对未来就多几分机会和把握。何况竞争原本对自己就是一种激励,自己的优点可以通过与另一个物种的竞争和较量得到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自然也就相应地有所加强了。
应当讲求实质
寓言
有个人想去捕鱼,但他根本不懂捕鱼的诀窍。
他坐在海边的一块石头上,开始吹起喇叭来。他越吹越起劲,越吹声音越大。他以为鱼听到喇叭声会游过来,跑到他的鱼网里。
可是后来他发现,这一切全是白费劲。他气愤地扔掉了喇叭,把鱼网撒在海里也不管了。过了一会,他把网收起来准备回家了。但不料这时却发现网里带上来不少鱼,还欢蹦乱跳呢!
于是他对鱼儿们说:“刚才我为你们吹喇叭伴奏时,你们既不上网也不舞蹈;现在我不吹喇叭了,你们却全来了。”
静思语
故事中的人不懂捕鱼决窍,却在捕鱼的形式上大张旗鼓,白费那么多力气,能捕到鱼,实属偶然中的偶然。
任何一种行当都有它自身的规律,自身的特点,自身的知识。当人们要去从事某项事业时,就应当注重这项事业的实质,也就是说要精通该行业的知识,熟悉它的规律,掌握该行业的技能和方法,而不能求其皮弃其里,大张旗鼓,极尽浮华之能事,否则做起事来不仅于事无丝毫补益,而且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获。
不要高估自己
寓言
狮子闯进农夫家里,农夫想捉住它,就把院门关上了。
狮子出不去,先咬死一些羊,然后又冲着牛扑过去。农夫担心自身难保,才把院门打开。狮子走了,妻子见丈夫唉声叹气,就说:“你这才是活该!当初你见到它就该远离它,怎么还把它关起来?”
静思语
狮子闯进农夫家里,农夫的贪婪战胜了理智,把院门关上想捉住狮子,狮子出不去,先咬死了农夫院里的羊,又朝着牛扑过去。农夫眼见狮子凶猛残忍而束手无策,才发现自己高估了自己,于是打开院门,把狮子放了出去。结果不仅没有捉到狮子,还损失了自己的牛和羊,甚而给自己的生命也造成了危险。
古人讲,自知者明,知人者智。
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因为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为人处事自然一帆风顺。一个能正确估计对手实力的人,不贪功,不冒进,从容不迫与对手交锋,不仅会使自己所办之事事半而功倍,同时还能赢得对方的尊重。
而一个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则常会因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做出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甚至把自己逼入困境,就像故事中的农夫一样可笑和可怜。
因此,自知不仅是一个人可贵的品质更是其成事的法则。
要一心一意
寓言
从前有个棋坛高手叫奕秋。他教两个学生,一个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听奕秋的讲解;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那里听讲,但他思想老开小差,想天鹅就要飞来了,想怎么拿弓箭去射它。因此,他的学习成绩总不如人家。
是这个人的智力不如人家吗?不是,因为学习任何知识,都必须专心致志,刻苦用功。三心二意是任何知识也学不好的。
静思语
这里说的是学下棋。其实无论你学什么,或干什么,都必须一心一意,而不能三心二意。
俗话说,一心不能二用。人脑接受外界事物,只能有一个兴奋点,或一个主要兴奋点。你违反这个客观规律,硬要大脑在一个时间里,同时接受几个兴奋点,那么这些兴奋点哪一个也无法形成中心,学的东西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印象,更不用说记住它们,理解它们,学会它们。这也就是不能一脑二用的道理。
做事也一样。你正办理着这件事,突然又想起另外一件事,思想一拐弯,注意一分散,眼前这件事办砸了,另外那件事却还在半空悬着。
因此,我们为人处事,最基础的成功秘诀其实就是一心一意。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办法
寓言
战国时,有个叫自圭的人。一天,他得意洋洋地对孟子说:“我治理洪水的本领和成就,超过了古代的大禹。”
孟子说:“你完完全全的错了。当年大禹治水,是依照水流的规律,从高向低,采用疏通的办法,最终把洪水引导到大海里去,因而是以四海为存水的沟壑;如今你的做法恰恰相反,是把洪水导向邻国,把周围的邻国当作存水的沟壑。水一旦蓄满邻国,堵塞倒流,洪水就会四处泛滥成灾,殃及千百人生命。你这种方法,凡是有道德、有良心的人都会反对的。所以,你完完全全的错了。”
自圭听了,哑口无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静思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和办法。
故事里的自圭在治理洪水方面,采取的是以邻为壑,把洪水引向邻国邻地。这种办法显然是不合适的。
而大禹治水,采取的是疏通河道、按照水向低处流的规律,把洪水引向大海。这种办法既治理了当地面临的洪水,又不影响邻国邻地的人民。这是一种明智的办法。
那么为什么同一件事,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做法呢?我们知道,事是人做的。由于人的思想、经验、立场、观点等等因素不同,势必要影响到他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自圭采取的办法带有明显的自私性,只要自己当地问题解决了,就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因而是不可取的。
而大禹则从问题的根本上想办法,他的思想代表着仁义、科学等积极因素,符合自然发展的要求,是值得人们敬仰和学习的。
工作搭档很重要
寓言
从前有一个泥瓦匠,他在干活时,有一滴白灰浆飞到他的鼻子尖上。那滴白灰浆很小很薄,薄得像苍蝇的翅膀一样。他便叫来他的搭挡,一个名叫匠石的木匠,用斧头砍去他鼻尖上的白灰浆。
匠石挥起一柄锋利的大斧,大吼一声,对泥瓦匠的鼻子尖闪电般地劈了过去,寒光闪过,那很小很薄的白灰浆全被削尽,而鼻子尖却毫无损伤。泥瓦匠稳稳当当地站着,面不改色。周围的人无不感到惊讶!
宋元君听说天下竟有这般绝技,立即派人把匠石召去,要他现场表演一番。匠石说:“不错,我的确曾用斧头削去了泥匠鼻尖上的白灰,不过现在不行了。因为我那位鼻子尖上沾白灰的搭档已经去世了,我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样的搭档啦。所以我再也无法表演了。”
静思语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人在工作中有个好搭档很重要。
就像故事中的泥瓦浆和木匠那样,泥瓦匠敢于让木匠用斧头砍他的鼻子;而木匠也深知这位泥瓦匠的胆量,两个人一配合,就出现了故事中的奇迹。这样的搭档,不是谁都可以充当的,它必须是双方经过长期磨合,彼此高度默契才能做到。
因此,有人把好搭档比作另外一个自己。这个比喻很直观,意即除己之外最了解自己的人。生活中我们人人都想找一个自己满意的好搭档,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中又有谁想过主动去充当别人的好搭档呢?
技多不如技长
寓言
田野里有一种小动物,名叫田鼠,也称硕鼠。它具有五种本领:会飞、会走、会游泳、会爬树、会掘土挖洞,所以有人称它为“五技鼠”。
但是,它虽然具有这五种本领,却无一精通。会飞,飞得还不如屋顶高;会走,还不如人走得快;会游水,却连一条小溪也游不过去;会爬树,也爬不到树顶;会掘土挖洞,可又不能挖大挖深,把自己隐藏起来。
静思语
硕鼠名义上学会了五种本领,可哪一样也不中用,这有什么意义呢?
人也一样,你会得不少,可哪一样也不精通,有什么用呢?
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就得有一技之长,才能创造自己的价值。比如当今信息化社会,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果你不能熟练掌握并运用它,你就无法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同样,市场经济社会里,营销业务决定着各行各业的发展赢利,如果你能精通营销,帮助公司打开局面,那么你就一定会被老总提拔重用……
认识到一技之长的必要性,接下来就是如何才能具有一技之长。这首先要选好方向,不能贪多,你得选你感兴趣的,只有感兴趣,你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其次要根据社会需要,某种工作可能你感兴趣,但社会已经饱和,那你就得另选工种,否则你即使学得再好,没有地方用你,也无法施展才华。
第三,你要具有一技之长,还必须刻苦钻研。无论哪一种技能,只有在充分熟练的基础上,才能生巧。
最后,要知道一技之长不是一生之长,不断丰富自己的专长,做到专而多能,切勿“专”外无能。
一定要有明确的方向
寓言
有一个姓杨的邻居家丢了一只羊。这位邻居带了全家人去寻找,还让杨家的童仆也一起帮忙。
姓杨的听了,有些奇怪,就问:“就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找呢?”
邻居解释说:“因为岔路太多了,人多些可以分头去找。”
过了好大一阵,羊还是没有找到,姓杨的问:“这是怎么回事呢?”失主回答说:“因为岔路太多,我们也不知道羊往哪个方向跑了。所以没有找到。”
静思语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如果我们做事时的方向不明,也会像在岔路上找羊一样,得不到任何结果。
比如我们要和一个人结交,要达到什么目的?怎样进行结交?……这些问题都要首先明确。否则你可能找了这个人,却不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东一棒子西一榔头,最后很可能一无所获;又比如我们要学习某种技能,那么为什么要学习?如何学习?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问题如果不明确,你也提不起兴趣,一遇到困难,你很可能就放弃了,这样你能有什么收获呢?
明确方向,这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前提。只有方向明确了,你才能朝着那个方向努力;你才能有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你才会最后取得预想的结果。
光讲民主也不行
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