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是中共执政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它必将指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向前发展。
中国政党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的逻辑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是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就是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是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新型社会,它的和谐是动态的和谐,变革的和谐,发展的和谐。现代社会是一个权力、利益逐渐分化的多中心社会,如果只有合理的社会资源体系和社会规范,没有高明的政治运筹,社会仍然难以和谐,甚至于会浪费资源。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形成发展起来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这一政党制度适应和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保证了国家政治生活的顺利进行;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政权层面上合作共事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完善发展。但是,应该看到,由于运作时间和经验都比较有限,这一政党制度应有功能的发挥还不是十分充分。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由于我国已从计划经济过渡到了市场经济,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和而不同”。社会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上层建筑如何适应经济基础,在现有的政党制度下适当引入中国特色的竞争机制,以使我国社会长期可持续性和谐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不容回避的课题。政党制度的发展首先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西方政治制度中也包含有很多科学合理的成分。西方政治文明成果,如程度完备的选举制度、制约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司法独立的法治原则等,既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经验的总结,也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财富,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坚定不移地朝着民主政治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走出一条能够给最大多数中国人民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发展之路。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表明中共清醒地把握住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党的历史方位。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
纵览政党政治的特点和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政党的性质各不相同,作为执政党,都要遵循某些共同的规律。政党的执政规律所揭示的政党活动中的共性的东西,可以从四对关系的角度来观察:一是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执政党以获得社会多数的支持和拥护作为基本目标,为此,必须极力宣传自己的纲领和主张,以取得民众的认同;同时,必须千方百计地协调社会各部分、各阶层、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支持和引导民众的民主要求,维护社会稳定。二是政党和国家的关系。执政党利用各种合法的途径,对政权的组成和运作施加影响;同时,遵守国家权力运作的基本规则,依法执政,防止权力的腐蚀,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加强对掌权者的制约和监督。三是政党内部的关系。执政党不断适应执政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注重提高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内部统一。通过调整组织结构,改善组织状况,建立制度机制,发展党内民主,保证党的政治主张得到及时有效的贯彻。四是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关系。执政党推行自己的纲领和主张,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保证多数公民的认可和支持;同时,也会与其他政党进行建设性合作,吸收其他政党反映民意的主张,并在权力使用过程中接受其他政党的监督。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党的执政活动也与其他政党有着显著的不同。但是,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也必须遵循。同时共产党执政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律。这是因为,共产党能自觉地认识、把握和遵循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没有任何私利。可以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最重要最根本的执政规律。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新主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人类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思想文化资源并进行创新的战略成果,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大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为了实现经济协调、政治和谐,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共产党就将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改称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执政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来。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理念,明确社会主义社会是民主、富裕的社会,还应该是和谐的社会。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清醒地把握住了时代特点和人民需求,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关注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表明执政党治国理念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