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他又把这句话送给了罗伯特·布坎南,并且告诉他说:“如果你想成为伟大的作家,当坐下来写作之前,先放一点鞋匠的胶粘在椅子上,只有具备这样的精神才行。”
所以,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可以决定一个人在工作中的成绩:一是,他是否在用心工作:二是,他是否能够执着。具备了这两个条件的人,即使资历低下,也是潜在的天才。
苏格兰的一个农庄,儿子对父亲说:“爸爸,我去做一番事业。”
“是吗?”父亲说,“你现在还没有长大,一年后你再出去吧!但这一年中你要做一件事,可以吗?”
“可以!”儿子回答说。
父亲拿来两根一样的树苗,对他说:“你挑一根去栽,另一根我去栽,一年之内你不可以看我的树苗的长势,一年后,看谁的树苗长得高,长得好。”
儿子每天盼着树苗长高,栽下树苗一个月后,看到树苗依然没有变化,便把树苗挪了一个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儿子觉得树苗还是没有变化,于是又将它换了一个地方,就这样一年下来,树苗挪来挪去,眼看就要枯死了,更不用说长高了。而父亲的树苗长得枝繁叶茂。
后来,父亲告诉儿子:“由于经常变换地点,你的树苗当然会枯死;相反,我的树苗一栽下就没有动过,因此它非常茁壮,你出去干一番事业,也应如此:选定自己的目标与理想,就一定不能三心二意。”
儿子听了父亲的话,从此专心从事自己的事业,他就是苏格兰财阀汉姆金。现实中,许多年轻人都有美好的人生梦想与事业目标,但是,工作中的不如意却让他们甘于平庸。问题在于,这些人缺少一种对工作的忠诚与信仰,总是认为每天的工作就是到公司上班,他们缺少一种职业精神,更不知道如何去展示自己的职业精神。
每个人在工作的同时,也在捕捉自己心中的“猎物”,即他的个人追求,或者实现价值个人,满足成就感等。但就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说,用心做与走过程,走形式,最终实现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受一种精神支配,而后者却受环境支配。
以下是一则源自生活中的有趣实例,相信许多人一定能够从中感悟到生活与工作的一些道理。
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座的车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却总能找到座位。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挨一节车厢地找过去。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有效。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一节车厢就会找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我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大多数乘客轻易就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了,不去认真地想,在数十次停靠之中,在火车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遇。即使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一份寻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满足,为了一两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
这个找座位的实例,也是大多数人在生活与工作中的真实写照。这些人永远都想着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或者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长的实效。说到底,是因为他们心浮气躁,没有耐心与兴趣做好一件事。不管在什么领域,你都会发现,卓有成效的人不但会表现出某种天赋,而且也善于总结做事的方法与道理,在与其他人一样付出,一样努力时,他们往往取得的成绩更好,原因在哪里?只有4个字——执着精神。
勤奋做事,可以把事情完成;用心做事,则可以把事情做到位。所以,执着是一种心灵的执着,是一种精神力量,而不是手脚忙碌。
执着是一种成长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古以来,成就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首先经历各种精神,或者肉体上的考验,这似乎合乎常理。但是细细斟酌,我们就很容易发现,现实中更多的人之所以不会成长,不能成功,不是因为他们缺少在困境中的磨炼,恰恰相反,而是他们接受了太多的磨难教育,以至于他们惧怕成功,总是认为只有超人的意志力与过人的胆识才可以涉足成功。无可厚非,成功需要对人生、对事业的不断打磨。但事实是,一个人光会“硬”,只能是一个莽汉。
在今天的职场中,连找到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其中的问题不在于工作本身难做,也不在于你是否懂得付出,而在于你是否学会了成长——尤其是与工作、事业一道成长。
聪明的人做一份工作时,会看到自己10年、20年后将成为什么;愚蠢的人做一份工作时,会想到自己今天将会获得什么;平庸的人做一份工作时,最关心的是自己将来会失去什么。
也许这3种人都很执着于自己的工作,但是,也只有第一种人才会真正获得成长。顺境也好,逆境也罢,执着的真正要义不在于你是否会坚持原则,是否懂得义无反顾,而在于你将要创造,或者正在创造什么。咬定一个目标不放,需要一份热情,但这不是执着,执着需要一个人在心理与事业上同步获得成长。
王江民40多岁才到中关村开创自己的事业,仅靠卖杀毒软件,一夜间就变成了百万富翁,他曾被称为中关村百万富翁第一人。在别人的眼中,王江民的成功看起来很容易。其实不然,王江民在最困难的时候,曾被人骗走一笔巨款,但是这并没有阻止他渴望成功的热情。正是这份执着,让他快速地成长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3岁时,王江民患过小儿麻痹症,落下终身残疾,以至于他根本没有机会进入正规大学学习。20多岁时,他在一家小厂找到了一份技术员工作,甚至在他38岁的时候,还不很清楚电脑是怎么一回事。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十足的外行,却用几年的时间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最成功的内行。
对于自己的这种变化,王江民更相信它源自于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执着。的确,从一些生活中的细节也能让人感觉到他的执着与成长。
他喜欢爬山、游泳,面对500多米高的山,他能够很快地爬上去。即使游泳,他也从来不甘人后,从不会游泳到喝海水,最后到会游泳。他一直到很冷的天也要下水游泳,以锻炼自己在冰冷的海水里提高忍耐力。比如,别人要游到一两千米,那么他一定也要游到一两千米,有时,因为游的时间太长,以至于上岸后都不会走路,累得站不起来。
在事业上,他也是一个近乎疯狂的人,他的眼中只有目标。他投资,赔钱,再投资……直到盈利,他从来没有喊过累。即使他已经很成功了,但是面对新的目标与未来,他依然会选择一如继往。
的确,每个人的长处都只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层面。有人天资聪明、有人处于顺风顺水的环境、有人勤奋努力、有人善于社会交往……但是综观各种因素,归根结底一个人对目标、对事业执着的态度将决定他成长的速度,甚至成与败。
韩国某汽车公司的总裁年轻时曾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夸大自己的能力,普遍用曲折的成功经历来自许。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认为这是个新的发现。甚至韩国的一位政坛要人在评价这种发现时说:“我不敢说它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这不是鼓吹谁都可以成功,只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只要你对某项事业感兴趣,并且能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工作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都能克服;只要态度端正,执着不需要什么超人的意志,甚至权术或谋略。现实中无数成功者的故事告诉人们,成功=平常人+执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