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我国已基本走出了以往的“短缺经济”,市场尤其是消费品市场已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消费者的需要也由单一走向多元,其自由选择的范围不断扩大。消费者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已形成,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法律也日臻完善,这种外部的环境氛围有利于加强和改进职业团体的职业道德建设。
3.发扬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的职业道德建设表率作用
各级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观念、水平和整体风貌,对整个社会的职业道德风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目前我国职业道德领域出现的诸多问题,和一些党员干部不讲职业道德,带头搞腐败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领导干部的权力道德建设,就成了职业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领导干部要不断强化服务社会的公仆意识,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用履行职业道德的模范行动,弘扬正气,倡导新风,发挥领导干部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中的表率作用。
4.加强对执法监督部门、服务性行业和国家垄断部门的职业道德建设,防止和遏制职业特权化
要针对各行各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建章立制,规范行业行为,抓好服务规范的落实。要在这些部门和行业中加强规范化服务,实行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的制度。这种公开、透明的服务承诺不仅可以为广大群众发挥监督作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提供制度保证,也是对从业者的职业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社会约束,这对端正行业风气,纠正不正之风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公德建设与私德建设并举
公德与私德的划分,是由社会道德所调节的不同对象和关系决定的。前者是人类在社会公共生活和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遵守的行业准则和道德规范;后者是协调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私人关系的行为规范。二者成统一关系,共同构成社会道德的两大基本领域。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公德和私德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它既是对社会主义阶段新型的道德关系的概括,又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社会公德和私德都必须体现“为人民服务”和核心价值观,体现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内容上,社会公德和私德既要适应共产主义道德的发展要求,又要体现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的个性特色。
公德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公德。这是维护社会秩序所必需的基本公德规范,因而必须通过国家法制力来保障其为社会成员所严格遵守。二是社会公共管理部门所发布的行政规章。如市民行为准则、学生行为准则、公共场所管理规定等。这些均对公共行为产生规范作用,如果违背也会受到舆论谴责乃至经济处罚。三是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流传于人际交往和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公德规定。如礼貌谦逊、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这种公德因历史的延续和积累往往形成一种风俗习惯,从而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我国传统社会公共生活发育的迟滞,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普遍薄弱,严重影响了现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因而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和非常的迫切。
社会主义家庭道德,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制度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的社会道德相适应,因而它与以往剥削制度下的家庭道德相比较,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社会主义家庭道德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正确处理好“小家”与“大家”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就家庭道德建设而言,家庭道德的发展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才能体现其意义和价值。社会必须运用教育、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对家庭关系和家庭道德发展变化及时进行控制和引导。在道德教育上要在家庭成员中培养关怀意识和爱心意识,使人们懂的如何爱自己和如何爱别人,让每个家庭成员在认识自己权利的同时,时刻记在家庭中所担当角色的责任,消除自私自利的不良倾向。在道德约束上,要把法律约束和良心、舆论约束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发挥家庭所特有的情感纽带作用,启发每一个家庭成员的道德自觉性,通过道德良心的自律机制,收到“修身”与“齐家”的双重功效。
(六)突出德育教育的功能,强化德育教育的手段
长期以来,人们对道德教育的作用存的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有人认为,强调道德建设并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以牺牲伦理道德为代价,因而道德教育也就可有可无了。还有人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强调要加强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因此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可以用法律建设所替代。另外,在目前学校教育中也存在严重的重智轻德现象。可以说,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道德失范、腐败以及青少年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失落等现象,都与抹杀和淡化道德教育作用的错误观点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在现阶段坚守道德教育的阵地,继续深入开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道德教育活动刻不容缓。
道德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格的道德实践和教育活动。道德教育的目标的确立对道德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是十分重要的。根据以德治国的要求,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教育公民做文明人、做现代人,做爱国者和“四有”新人,教育公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受教育者必须接受,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教育;基本道德品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理想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家庭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主要有五个途径:学校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工作单位的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以及个体自我道德修养。这些道德教育途径有机地结合起来,构筑了道德教育的网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校、家庭、工作单位和社会进行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外部的教育力量。如在学校中,有思想品德课、各种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学,有班主任、辅导员、团委、学生会、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班团活动等。在家庭中,有家庭的氛围、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以及关系和谐等。在社会上,有书籍、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广播以及社区环境等。在工作单位,有思想政治工作、业余学习、外出参观考察等。除了这些外部教育力量外,道德教育更应讲究个人的修养。从本质意义上讲,人们道德素质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自我修养的过程。人们进行自我道德修养,一是要有自觉意识,二是要树立终身修养的观念,三是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要坚持方向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原则。即一方面人们道德修养目标确立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按照社会进步的标准和要求来规范自己和完善自己;另一方面要求每个人在修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气质、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充分发挥个体优势,在某几个方面修养的体现自身鲜明的个性。第二,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人们在修养过程中必须重视理论修养,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勤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人们道德素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正式公布,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公德纲要,这在中国德育发展的历史上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社会实际出发,较好地解决了道德教育的层次性问题,《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公共伦理道德教育作为当代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是对传统的理想化道德教育思路的重大突破,必然推进中国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发育和发展。
(七)加强伦理制度建设
道德准则和规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起作用的,这种特性决定它的调节功能必然是有限的,因此需要一种与道德有关的制度来进行伦理性的督促和监督,这就是伦理制度。从这一点看,伦理制度既是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补充,也是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保证。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我们必须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强化以德治国,并把二者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法律规则的硬性功能,又要注重发挥道德规则的软性功能。而在当前加强伦理制度建设,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努力将道德与法制相结合的理论尝试和实践探索。当前我国伦理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在政治层面上,伦理制度建设要以官德制度建设为先,真正实现道德平等。官德建设不仅显示了社会道德建设的主题,而且成为影响社会道德建设成效的关键因素。官德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对道德建设才有信心,为此,必须加强官德制度建设,这无疑是******的一条重要途径。在经济层面上,当前加强伦理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关于市场经济的伦理制度建设。在这方面,我们有必要向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学习,他们不仅重视企业的伦理精神,而且将企业伦理精神纳入了制度化轨道,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在社会层面上,当前伦理制度建设的重点应当是加强职业道德领域内伦理制度建设。主要是要加强道德立法的力度和加强行政性伦理制度建设。
(八)重视道德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对于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总的说来,社会生活环境能够同化人的思想,人们对道德的觉悟,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对人们社会生活环境的建设。
1.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伦理生活方式
一般来说,社会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伦理生活方式的目标是建立一种科学的、健康的、文明的伦理生活方式,也就是与生产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有利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生活方式。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伦理生活方式,其途径主要包括: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使社会主义伦理生活方式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二要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创造条件。三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包括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努力提高人的精神需要的层次和水平。四要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与我国的具体国情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的同时,逐步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又要使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进程不脱离我国的具体国情,从而建设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生活方式。五要加快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六要倡导和树立与社会主义伦理生活方式的本质特征相适应的新观念,包括消费观念、公平竞争观念、时间与效率观念,以及开拓进取、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2.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新闻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法制社会的基础。道德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介的主要功能之一。作为一种软监督,舆论监督形成的压力是外在的、说服性的、非强制性的。它既可以形成一种左右道德视线的焦点,还可以造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这种社会力量能够培养公众的道德热情和道德是非感,也能够对当事人提供一定的道德支持或道德压力,甚至能够影响到社会司法机关的决定。新闻舆论代表公众意志,传达的是法律所定义的所有公民的声音。因此,我国的新闻媒体应认清自己身负的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运用和发挥新闻武器的威力,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尽责尽心。而社会要用一种法治的、理性的态度去看待舆论监督,意识到舆论监督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保证社会公正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这样我们的舆论监督才会步入正轨。
3.强化网络道德建设
近年来,网络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一些伦理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网络技术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对伦理道德建设也产生了积极的效应。然而,目前由于我国网络发展和运用上的不健全和不完善,网络自身安全性差,网络立法滞后,相对于这些积极效应,现阶段我国网络的一些负面伦理问题更突出。对于网络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负面伦理现象,我们既不可掉以轻心,任其滋生蔓延,也不能因噎废食,因此拒斥网络文明,而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技术发展中负面效应,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培育网络文明,不断充实和完善网络道德理论,为人们的网络交往提供正确的理论导向。一要强化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络道德主体素质。首先要加强对网络主体的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各种网络道德规范,尤其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网德”意识,提高他们对不良文化和信息的识别、抵制能力。其次要引导网络主体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其自我塑造、自我约束的能力。二要组建网络道德的法律监管和安全防范机制,保证网络道德建设的落实。网络道德建设是一系统工程,网络运行中,能否保持健康、有序、安全,直接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文明建设。从内部看,网络道德建设又需要与伦理教育、法律监管和安全防范相结合。伦理教育,目的在于增强网民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法律监管,目的在于限制和约束一些网民的不道德行为;安全防范,目的在于通过大力发展相关技术和增强公民(网民)的安全防范意识,抵御黑客及不良信息等的侵袭,构筑一道信息防线。通过伦理教育、法律监管和安全防范,为网络道德建设提供坚强的保障。只有网络上各行为主体提高网络道德意识,增强道德责任,遵守网络行为准则,齐抓共管,才能建设一个科学、健康、有序的网络道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