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时期新形势的新要求,面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我国高等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够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教育思想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不牢。在当前我们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往往管理多服务少,说教多引导少,重理论灌输轻实践锻炼,造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客体错位,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脱节,不能有效地保证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和激发学生内在深层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愿望。二是在教育内容上,不能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教育内容上看,存在着与学生成长实际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两个方面:其一是高校“两课”教学往往雷同于一般的课程教学,仅仅注重单纯的理论知识的传授,不能有效地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而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单一。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成才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有着自身的成长规律,特别是当前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亟须得到有效的指导、帮助、咨询和心理疏导,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茁壮成才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服务。由于教育内容与大学生成长实际脱节,不能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必然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乏力。三是在教育方法上,没有完全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其主要表现为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多而引导、互动、参与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不够。如大学生中普遍盛行上网络,而我们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四是在教育环境上,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脱离整个教育而独立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要以大学生专业教育为载体,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有自己的专门队伍,更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全员负责,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可以脱离其他教学环节而独立存在,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业务学习、科学研究、学术探讨、专业实践以及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割裂开来,造成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他们的教育和工作领域,他们没有责任,导致高等院校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作用的局限和萎缩。
三、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在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下培育共同的理想和信念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使得整个社会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就业形势出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使得社会生活面貌呈现出全新的姿态,反映到思想领域,使得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片面性、多元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成员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也必然呈现多样化、多变化。多样化、多变化对于社会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来讲,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既有向积极健康方向变化的可能,也有向消极颓废方向变化的可能,关键在于怎样引导,怎样教育。在这种多样化、多变性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培育社会成员特别是大学生的共同社会理想和信念,引导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防止良知的麻木和精神的失落,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挑战。
(二)在追求科技知识的浓烈氛围中加强思想道德意识和民族精神建设
知识经济的发展强化了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识,极大地激励了全社会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努力学习科技知识的积极性。但知识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现象、新问题。知识经济发展在强化科技意识的同时,弱化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知识经济的不懈追求,掩盖了对理想和道德建设的重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人们对科学的崇拜,淡漠了民族精神的培育。如何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浓烈氛围中推动人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自觉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培育人们的民族精神,成为新时期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第二个挑战。
(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时期坚定人们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当前,国际共产主义处于低潮,这给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如何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更多的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新时期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如何在与西方敌对势力思想文化渗透的激烈斗争中增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信心,就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第三个挑战。
(四)在社会转型期增强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产生的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由于一些地方和单位“一手硬一手软”,导致某些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在党内滋长,某些丑恶现象在社会上蔓延,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加上改革探索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误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中部分措施不配套、政策不落实,导致一些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下降。这种情绪蔓延到高校,冲击着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如何在社会转型期增加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第四个挑战。
(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发扬传统优势,又要顺应网络时代信息全球化的历史潮流
当今世界是一个数字化的网络时代,在互联网这个全球性信息交互的虚拟世界里,信息开放、丰富且容量大,这就使得网上各种信息滚滚而来,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较前卫的意识,无疑是受网络影响最深的一族。而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加强互联网这一新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由物理空间拓展到虚拟空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第五个挑战。
(六)大学生独生子女群的出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问题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至今,大部分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高校出现了独生子女群。他们从小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长大,一旦他们进入大学独立生活学习,就要实现由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变,即要使他们懂得如何掌握高校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如何培养自己独立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能力,如何适应学校乃至社会环境的变化,如何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如何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由依附型转向独立型等等。这就要求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捕捉他们的思想状况,对症下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第六个挑战。
四、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1.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决定于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根本任务。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的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奋发成才、贡献社会。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责任,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兴衰。高校领导应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视野出发,切实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落到实处。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要坚定不移地进行科学理论教育。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不会有政治上的坚定和理想信念的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有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只有在理性阶段,才会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真正的科学,从而把对他的信仰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这样的信仰才靠得住。进行科学理论教育,就要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加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的力度,引导大学生认清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勤奋学习。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要坚持不懈地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使大学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国家命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辩证分析的方法。这样,才能为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方法和认识逻辑,提高认识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把握事物本质,进而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政治视野。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持之以恒地贴近大学生思想、情感的实际,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健康等,全方位、全过程地开展。首先,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关心大学生的利益需求结合起来。大学生们最大利益需求就是成长成才。理想信念教育既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深化改革中利益关系的调整,自觉把个人理想,前途、利益融进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之中,坚决反对个人利益至上的错误思想,又要十分重视他们的正当利益需要,千方百计地解决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让他们在深切感受中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其次,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与澄清大学生的模糊认识结合起来。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会有不少困惑和疑虑,甚至会产生一些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对这些问题,要联系实际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分析,用反映社会前进和发展的价值取向的事实说话,解疑释惑,达到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目的。第三,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与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大学生只有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多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信念,才能逐步锻炼成为有用的人才。
2.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正如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不断丰富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等,都是我们前进的重要力量源泉。这些精神对引导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发展和构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不仅仅在于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而且还在于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推动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进而以更高的能力素质来报效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核心。要粉碎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必须把大学生培养成坚定的爱国者。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还要注意培养他们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和现代素质。能够使大学生在学习民族精神的同时认识到,我们的民族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与时俱进的。这就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当前,世界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要求我们不断丰富和拓展民族精神,如,开拓创新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竞争精神等等,而这些精神的培育必将有利于大学生现代素质的培养。
3.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新形势、新变化,对尚处在逐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程中的大学生们来说,受到的影响会很大。为激发广大青年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抵御社会丑恶现象在大学生中的滋生蔓延,要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积极吸收人类的文明成果,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生目的,是共产主义人生观的重要特点,也是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核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这是科学社会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根本要求。这些理论都是共产主义人生观的表现,都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依据。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把自己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
4.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