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这一讲,我们不讲皇帝,因为晋朝后期的这些皇帝都属于一种不参政的状态,比方说晋朝的第三位皇帝司马衍,四五岁登基,在位十七年,活了二十二岁。请问这个二十二岁的年轻人能够亲政的年数也不过两年,更不用说他这位皇帝一直是由庾太后垂帘听政了。
这位皇帝确实当的比较短,而且相当憋屈。虽然最后名以上亲政了,但是大权还是有两个舅舅把持着。不过这也不错了,在当时晋朝皇帝能欧冠得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已经阿弥陀佛了。
随着司马家族第四代领导人庾亮在王导病逝的次年(公元340年)病逝之后,庾家的势力就大受打击。庾冰看清了形势的险恶,不愿意多管政治上面的事情。这样庾家势力就开始走了下坡路。
就在庾家的势力走下坡路的时候,桓家的势力却在慢慢的上升。桓家在苏峻之乱之前还不属于一个很出名的家族,而且它的排位的确是排在王庾两家之后,所以说破了天,它也不过就是三品官。但是即使官小,力量也是无穷大的,这就要看一看桓家的第一人桓彝是如何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
桓彝在晋朝的前半时代,做的都是些小官吏,官职不过副市长。等到了后面的晋朝政府建立的时候,司马睿征召他为中书郎官,借此获得了进入丞相阶层的权利;明帝在位的时候,封为男爵,领宣城国内史。
但是这样的升迁之路却被苏峻和祖约两个人破坏了。咸和三年(328年),桓彝在苏峻之乱中被叛军将领韩晃杀害,泾县县令江播也曾参与谋划。当时桓温年仅十五岁,枕戈泣血,誓报父仇。咸和六年(331年),江播去世。其子江彪等兄弟三人为父守丧,因怕桓温前来寻仇,预先在丧庐内备好兵器,以防不测。桓温诡称吊唁而入,手刃江彪于丧庐之中,并追杀其二弟,终报父仇,得到时人的称许。
桓温为人豪爽,姿貌伟岸,风度不凡,后娶南康长公主为妻,加拜驸马都尉,并袭父爵为万宁县男。咸康元年(335年),桓温出任琅琊内史(相当于太守)。后加辅国将军。
建元元年(343年)七月,朝廷以桓温为前锋小督、假节,让他率部据守临淮(今江苏盱眙),协助荆州刺史庾翼北伐。同年十月,桓温升任徐州刺史,并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他与庾翼交好,曾相约一同匡济天下。
永和元年(345年),庾翼病逝,临终前请求让儿子庾爰之接掌荆州,但辅政的侍中何充却推荐桓温。丹杨尹刘惔认为桓温确有奇才,但亦有野心,不能让其掌握荆州形胜之地。他建议会稽王司马昱自领荆州,但司马昱却不肯采纳。同年八月,桓温升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并领护南蛮校尉,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
桓温出镇荆州后,打算西伐占踞巴蜀的成汉政权,以建立功勋。而当时的成汉正日渐衰微,皇帝李势更是荒淫无道。江夏相袁乔对此极力赞同,建议桓温率领一万精兵轻军速进,并认为北方的后赵政权必不敢趁机进犯。桓温遂决定伐蜀。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桓温与征虏将军周抚、辅国将军司马无忌溯江而上,西进伐蜀,并命袁乔率二千人为前锋。他临行前曾上疏朝廷,但不等回音便已率军出发。
晋廷闻听桓温西征,都忧虑不已,认为他兵力过少,又深入险要偏远的蜀地,担心他最终会兵败而回。而刘惔却认为桓温必能克蜀。永和三年(347年)三月,桓温兵至彭模(今四川彭山东南),留下参军周楚、孙盛看守辎重,自己亲率步兵直趋CD。成汉将领李福袭击彭模,结果被孙盛等人击退。而桓温则击败李权所部汉军,三战三胜,进逼至CD城下。
李势只得集结所有兵力,在CD城外的笮桥与晋军决战。当时战况惨烈,晋军前锋失利,参军龚护战死,汉军的箭矢甚至射到了桓温的马前。诸将惊惧,皆欲退兵,而鼓吏却在这时误击前进鼓。袁乔乘势督促军士奋战,终于反败为胜,大败汉军。桓温趁胜攻入CD,并焚毁小城。李势乘夜逃走,远遁九十里,最终在邓嵩等人的劝说下决定投降。桓温接受投降,将李势送往建康。成汉政权至此灭亡。
桓温平蜀后,在当地举任贤能,援引贤才为己用,将成汉旧臣王誓、王瑜、邓定、常璩等人辟为参军,成功安抚蜀地。但王誓、邓定不久便举兵叛乱,最终都被晋军讨平。桓温在蜀地留驻一个月,便班师返回江陵(今湖北江陵)。永和四年(348年),桓温因平蜀之功升任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贺郡公。
桓温平蜀后,声名大振。朝廷忌惮不已,担心他日后难以控制。会稽王司马昱只得让扬州刺史殷浩参与朝政,以期能对桓温有所抑制。桓温虽有不满,但因熟知殷浩为人,知其难有作为,对此并不担心。当时,桓温治下有八州之地,自行招募军卒、调配资源,逐渐形成半独立状态,渐露不臣之心。朝廷对他已不能征调如意,但求羁縻而已。因国中无事,君臣尚能相安。
永和五年(349),后赵皇帝石虎病死,北方形势大乱。桓温立刻上疏朝廷,请求北伐,但却始终未得回复。永和七年(351年)十二月,桓温再次“拜表辄行“,率大军五万顺流而下,至武昌(今湖北鄂城)而止。朝廷为此惊恐不安,殷浩也打算辞官避让。司马昱亲自写信给桓温,极力劝阻,终使桓温返回荆州。后来,桓温又拒受太尉之职。
此后两年间,殷浩数次北伐,欲进据洛阳,修复园陵,但却屡次战败,以致军需物资被掠夺殆尽,朝野怨恨不已。永和十年(354年)正月,桓温上奏朝廷,列举殷浩罪状,迫使朝廷将殷浩废为庶人。从此,朝廷内外大权尽归桓温。
那么掌握朝政之后的桓温又会犯什么样的错误呢?接下来的皇帝又是否能克服这样的压力呢?
请看下讲:北伐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