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晋王朝的都城洛阳被攻陷之时,标志着晋朝的大厦轰然倒塌,虽然在长安有一些人组成了一个******,但是只支持了四年就宣告垮台。司马炽和司马邺叔侄二人先后被刘聪杀死,晋朝已经不可避免的要成为第二个汉朝。
就在晋王朝面临着完全灭亡的时候,琅琊王司马睿横空出世。为了不突兀的解释一个人物,我们将他祖上的一些名人讲述给大家。首先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这样子就说明他是根正苗红的顺位继承人,只是第几就不知道了。其次,司马睿是琅琊武王司马伷的孙子,也就是说他的祖父和司马师以及司马昭是兄弟。再次司马睿的父亲司马觐是司马伷的长子,所以承袭了琅琊王的位置,虽然地位显赫,但是碌碌无为。
太熙元年(290年),司马睿承袭琅琊王的位置,当时他才只有十五岁。同年四月,晋朝皇帝司马炎因为见不得人的原因驾崩,终年五十八岁。即位的是有名的“白痴”皇帝司马衷。而这位司马衷没法驾驭群臣,一生**控在杨氏外戚、贾南风以及诸侯王的手中(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司马衷的处境和高宗大王李熙一个样子)。
由于自己的从兄是一个好好先生(其实司马衷并不傻,只是懂得明哲保身),所以处在与皇室关系较远的司马睿为了避免被杀的局面,采取了退让的方式,这种方式正好是“竹林七贤”的后代所赞同的方式。司马睿的做法得到了嵇康之子嵇绍的高度评价,但是在都城之中,司马睿只有一个朋友,王导。
王导这个人是北方头等士族琅琊王氏的成员,背后有着很强的支持力,我们上一讲讲到的太尉王衍便是他的族兄。王氏家园所在的地方就在琅琊国,而国王正好是司马睿。而且司马睿和我们上面几讲所提到的东海王司马越治所很近,或者说是相邻的两个封国,都在今天的徐州。
当东海王司马越起兵于下邳,准备西迎司马衷的时候,起用了琅琊王司马睿,并授予他平东将军(后又改为安东将军)兼任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掌管后方的物资供应。司马睿受命之后,请王衍从弟、参东海王越军事的王导为司马,委以重任。
304年七月,八王之乱进入了高潮部分,东海王司马越挟持着司马衷进攻邺城,当时坐镇邺城的是皇太弟司马颖(前不久,司马颖击杀了司马乂,强迫皇帝封他为皇太弟)。在取得了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权力之后,司马颖将皇帝的车盖全部都劫到了自己的老巢,引起了一些实力派人物的强烈不满。
作为尚书令的司马越趁机以司马衷的名义发布檄书,征召四方军队讨伐司马颖。当时被任命为左将军的司马睿奉命参加了讨邺战争,二十九岁的他第一次参加规模如此宏大的战争。
司马越和司马颖是在汤阴展开激战,结果司马越兵败,逃回了自己的封国东海国。司马衷和随军的大臣也被劫持到了邺城,司马睿也在当中。不多久,司马睿的叔父东安王司马繇因为得罪司马颖而惨遭杀害。司马睿害怕祸及自身,潜逃出了邺城。
司马睿逃出邺城之后,总算看清楚了晋王朝中央政权的本来面目,他知道和这一群你争我抢的王族贵胄在一块迟早会被吃掉,而且这个时候中央政权已经危如累卵,所以如果想要挽救简直是痴人说梦。
而且在司马睿逃到黄河岸边的时候曾被渡口上的管理抓捕,差一点连小命都不保了。司马睿到达洛阳,马上将家眷接出前往自己的封地琅琊。
永嘉元年(307年)九月,司马睿和王导渡江到达建邺(当时司马邺还没登基,所以不用避讳),从这个时候开始,晋朝的权力中心虽然还在洛阳,但是实际的主心骨在这里。所以说永嘉之乱带来的唯一好处就是在晋王朝原来大本营之南建立了一种“君主立宪制”的中央。
当然,在这里的“君主立宪制”实际上是我给他起的名字。因为那个时候司马睿虽然到达了建邺,但是他是诸侯王一个,反正也分身乏力。所以军政大权都交给了王导和王敦两个人,只不过政治权力大都有王导执掌,而军事权力则由王敦掌握。当时王氏家族的气焰很大,官吏大多出自于王氏家族的门下。
这就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虽然司马睿是一方的国王,但是他也实在没有什么权利,权力都交给了王氏兄弟。而司马睿也乐得做一位甩手掌柜,并且当时国家还没有真正的抓在手中,司马睿断然不可能做出自相残杀的样子。
所以尽管司马睿已经将南方构造出了一个小王国,但是他并没有称帝的野心。而且最后的一条消息还没有传过来,司马睿开始默默的扎小人,诅咒司马邺快快的死亡,然后又自己这个堂叔继承皇位。
316年12月11日(农历十一月),刘聪终于帮着司马睿把称帝的障碍除掉了,前晋最终灭亡在了匈奴人的手中。支持五十二年的国祚最终还是没能战胜过野蛮人的铁骑。不过也给司马睿一个机会,因为王导和王敦此刻还没有逼宫的举动,还是可以团结的对象。
不过,当司马睿披上了皇袍坐在了龙椅上面,形势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作为皇帝的司马睿最后下场又是如何?
请看下一讲:幼子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