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焘是一个比较有肚量的人,他能够包容下级的一些初衷很好的过分行为,即使有些情况会让他感觉不舒服。他对待古弼的态度就还能说明问题,古弼打仗误过事,硬说凉州没有水草让人生气,偶尔还有过不廉洁现象,但是,他的忠诚和正直让拓跋焘很欣赏,拓跋焘就包容了他那些小小的缺点。
有老百姓提意见,说皇家园林圈占的面积太大啦,老百姓种庄稼土地都不够用了。古弼认为这个意见提得很对,就想向皇上提出建议,把大部分皇家园林还给农民。他去见皇帝,皇帝正在跟一个官员刘树下棋,下围棋,正在兴头上,没搭理他。古弼坐在一边等,等了好久,找不到说话的机会,他看看皇帝,看看棋盘,看看刘树,再看看皇帝,最后,他两只眼睛眼珠不错的盯着皇帝,可是皇帝不看他,皇帝的眼睛盯着棋盘。刘树的官职是给事中,是在皇宫中上班、辅助皇帝处理事务、跟在皇帝身边当个顾问的官职,每天有机会接近皇帝。古弼看皇帝看了好久,皇帝还是一眼也没有看他,他忽然站起来,双手揪住刘树,把他揪了起来,揪到一边,狂怒的动用了肢体语言,给了刘树一个耳光,又照着他的脊背擂了好几拳,还训斥说:朝廷没管理好,都是你的错!给事中刘树事出意外,反应不过来,拓跋焘因为从来没遇到过这种事,甚至从来没有想过会发生这种事,大惊失色,他放下了棋子儿,对古弼说,不听你谈工作,是我的错儿,刘树有什么错呢,放开他!于是古弼就放开了刘树,开始正常汇报工作,提出建议,拓跋焘听后全都答应了。工作的事情说完了,古弼就认错请罪,愿意受处分,拓跋焘却明确的表示了认可,确认他无罪。
八月份,拓跋焘到河西去打猎,让尚书令古弼在平城留守。拓跋焘派人回去传令,让古弼给打猎的骑兵们再送一批马来,要肥壮的,结果等到马送到了一看,全是瘦弱的,原来是古弼专门挑拣的,拓跋焘当然生气了,他发火说,这个笔头奴竟敢辖制我,等我回去,先斩了这个奴才!他说的“笔头奴”是给古弼起的外号,古弼脑袋特别尖,好像个毛笔的笔头。消息传到了平城,古弼的所有下属都害怕极了,他们怕被杀头,古弼就安慰他们说,我身为一名大臣,不让皇上过分迷恋打猎游玩,这个罪小;如果我对正经大事不做好准备,使得国家或者军队的物资供应出了漏子,那个罪大。如今我们国家北边有柔然,南边有宋国,都很强大,随时可能来侵略,我把肥马提供给军队,用差些的马供应打猎,这是为了国家长远着想,即使真的因为这个死了也值得!这件事彻头彻尾是我一个人的事,跟大家没有关系。官员们听了稍稍放了一点心,可是仍然无法完全放心,直到他们听到了新的消息传来,那是从打猎的地方又一次传来的,皇帝听说了古弼的说法之后,叹息说:有这样的大臣,是国家的宝哇!并且给了古弼赏赐,一身衣服,两匹马,十头打猎打到的新鲜野鹿。平城留守的官员们这才彻底放了心,古弼成了英雄。
秋天是打猎的好季节,打猎是鲜卑民族的老传统,拓跋焘不能因为古弼不支持打猎就惩罚他,也不能因为这个就不打猎。改天他就又一次兴致勃勃的打猎去了,战果辉煌,打到了几千头麋鹿,他给留守平城的尚书省下令,让他们赶紧派五百辆车,来把麋鹿运回去。使者带着诏书骑着快马走了,拓跋焘看看身边的人们,他说:笔公一定不会给我派,你们不如自己用马运回去吧。于是大家都不再傻等,立刻按照皇上的意思办了,打猎的队伍把麋鹿放在马背上,开始往回走,走了一百多里,碰到了那个被派回去要车的使者,他没有带一辆车,只带了一份奏章,是古弼写给皇上的,使者一脸的无可奈何,把这份奏章呈送给皇上。拓跋焘让人念来听,奏章里说,现在正是秋收时候,地里的各种庄稼都成熟了,得赶紧抢收,不然,野兽也来偷吃,禽鸟也来偷吃,再加上刮风下雨,从早到晚都在损耗,请皇上体谅一下,等秋收完了再征集车辆运麋鹿。拓跋焘听完就说,果然让我说中了,笔公可真是社稷之臣!“笔公”的称呼是一种尊重的敬称,社稷之臣是对大臣的极高赞誉,是指能够担当保卫国家重任的大臣。
拓跋焘又一次来到漠南,打算袭击柔然,柔然的敕连可汗得到消息,立马骑上快马,逃之夭夭,跑到了遥远的大北方,魏军就取消了军事行动。不久之后一个消息传来,敕连可汗死了,他的儿子接过了接力棒,称号是处罗可汗。
拓跋焘最感觉伤心的不是外部的敌人,而是内部的叛乱,国内的叛乱是一起接着一起,这一段时间,民间又开始流传一个谣言,“灭魏者吴”,能够让魏国灭亡的人叫作吴。有人急着让魏国灭亡,这个人还把这件事跟一个具体的人名挂起钩来,当这个谣言越传越广时,这个人就站出来动手了,他叫作盖吴,是卢水的胡人,他在杏城发动了叛乱。这是公元445年九月的事。各地的胡人纷纷跑过来了,他们既对魏国的管理感到不满意,又相信那个传播得沸沸扬扬的谣言,跟着这个同样是胡人的被老天爷任命的领头羊,想来错不了,于是很快就有十几万胡人聚集到了盖吴的旗下。
盖吴知道自己需要造势,他派出使者到江南的宋国去,带去了一封信,向刘义隆提出,他愿意归降宋国。
十月初三,魏军来了,长安镇的副将拓跋纥率领部队来攻打叛军,没想到打了个大败仗,他们竟然被这些胡人老百姓临时拼凑的军队给打败了,拓跋纥将军也阵亡了。
这个消息像水波一样一圈圈向四方扩散,随着扩散的还有那个被加以强调的谣言:胡人国王就是那个将要灭亡魏国的人。于是,更多的胡人朝这里涌来。
不愿加入叛军的老百姓们都没有了安全感,他们成群的渡过渭河,躲进南山逃命去了。
盖吴觉得自己好强大,他还要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当他听说拓跋焘征发了敕勒族的骑兵来对付自己时,他不在乎,当他看到渭河的北岸出现了魏军的营垒时,他也不害怕。
他派了一支部队到新平去抢劫,安定地区的各族胡人纷纷响应他。
他又派出一支部队到临晋的东边去抢劫,被魏军打败了,大家在败退时退到了河里,淹死了三万多人。
他又派了一支部队到长安城去抢劫,跟驻扎在渭河北岸的魏军大打一仗,打败了,死了三万多人。
也有好消息,河东地区的薛永宗也发动了叛乱,他跟盖吴取得了联系,响应盖吴。
当拓跋焘采取行动的消息传来,盖吴也采取了行动。拓跋焘的行动是军事性的,他派了两万骑兵去讨伐薛永宗,派了三万骑兵来讨伐他盖吴,又派了一万骑兵去讨伐盖吴派到新平的部队。盖吴采取的行动是,他称王了,自称天台王,并且开始设置文武百官,他建立起自己的朝廷了。
然后,拓跋焘采取了进一步的行动,他亲自带兵出击了,公元446年正月,他率领军队出其不意的来到了薛永宗的营垒前,跟着来的崔浩马上建议他立即发动进攻,理由是,薛永宗他们不知道是皇帝亲自带兵来了,他们一定满不在乎,而魏军的士气十分高涨,肯定能打他个措手不及,况且现在北风刮得正紧,正可以打得他摸不着北。这话跟拓跋焘的想法刚好一致,魏军就把薛永宗的营垒给包围了,薛永宗果然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他率领着部队冲出来迎战,被这边儿当着自己皇帝的面儿展示勇敢的魏军给打了个稀里哗啦,败仗败得太惨了,薛永宗走投无路,就跳进汾河自杀了,他的家人也都跟着他跳水自杀了。
第二天,拓跋焘就到了汾阴,他渡过黄河,来到了洛水桥,他打算再渡一次河,这次是渡过渭河,到渭河南岸去,当时盖吴的部队是驻扎在长安城北边的,在渭河以北,为什么魏军要跑到渭河以南呢?因为渭河北边地区缺乏粮食,连草也不好找。
他对自己这个决定有些吃不准,就照例征求崔浩的意见,崔浩明确表示反对,他拿打蛇的事情来作比方,他说,打蛇就要先打蛇头,蛇头打烂了蛇尾就不动了。现在盖吴的军营离这里只有六十里,用轻骑兵去快速奔袭,一天就能够赶到,到了就肯定能够打败他,打败他之后,从那里到长安城去也不过是一天,一天粮食不足,不至于有什么大碍。如果我们从渭河以南进军,盖吴就可以不慌不忙的躲进北山里去,那就很难快速平定了。
拓跋焘不同意,他虽然愿意经常问崔浩,但是并不愿意经常听从,这种情形现在比以前更加明显了。他下令魏军渡过渭河,从南边进军,当魏军到达戏水时,他们发现了一个让他们怅然若失的消息,盖吴带着叛军进山了,他们化整为零,分散行动,藏进深山老林里去了,魏军扑了个空。拓跋焘收获了后悔。二月份,他到了长安城,然后,他从这个地区到那个地区,走到哪了,就调查那里的人都谁跟盖吴串通一气,不管是汉人还是胡人,一律杀无赦!
人头滚滚,应该诛杀首恶分子的事情,变成了一种政府恐怖主义的无情杀戮。
盖吴在那里等,他终于等来了他盼望已久的宋国的支援,不过这种支援好像没有实质性的效果。刘义隆的支援有三:给盖吴封官加爵;派出两支部队驻扎在宋魏之间的边境上,表示声援;派人送来了一百二十一颗大印,让盖吴用来给人封官加爵。
讨伐盖吴一事让拓跋焘来到了长安城,来到长安城让拓跋焘发现了一件事,这件事让拓跋焘决定毁灭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