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焘策马前进,来到了君子津,他当然知道这个有名的渡口,他没有想到的是,老天爷也来帮助他了。
君子津,是黄河上的一处古渡口,大概在黄河上游与中游分界线以下一百公里之内的地方。它的名字来历相当奇特,在郦道元那部著名的《水经注》里面有相关记载。汉桓帝又一次去边境上巡游,有一个洛阳的大商人跟在皇帝的队伍后面,他带了很多钱,打算赚一把,谁知道夜里迷了路,只好到津长那里去求助,那个负责管理渡口的小官儿热心助人,给他安排住宿,答应第二天送他过黄河。哪料到这个大商人竟然当天夜里就一病死了,津长没办法,就做好事把他埋了。关键在于后来,大商人的儿子一路寻找他的父亲,找到这里来了,津长马上承认有这回事,他把那座坟指给这个儿子看,儿子就挖开坟来打算把父亲的尸骨移回去安葬。坟墓一挖开,除了津长之外,在场的人全都惊呆了,因为他们看到了一样东西,让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墓穴里面尸体旁边好好地放着商人出门携带的包裹,商人的儿子确认东西一点都没有少。他感动万分,要把那些财富全部送给津长,津长坚决不要。于是事情上报到了皇帝那里,皇帝说:“这是个君子呀!”就把这个渡口命名为”君子津“了。
汉桓帝是个臭名昭著的败家子皇帝,没想到还能和一个道德故事连在一起。中国古代的君子很多,因为漫长的古代,国家管理层一直在提倡道德。为什么美国会出现罗文,“把信送给加西亚”,因为管理层鼓励这种傻子精神。为什么日本能够保留那么多传承百年的东西,有些是一家几代人守护,因为他们的管理层对这个知道给以肯定和表彰,卖个银饭,到了老年还那能够意外的得到市长的奖章,卖个寿司,能够做出一个不朽的事业,老了还成了“寿司之神”,也是全社会认可,尤其是社会管理层认可,带动了一个珍视傻子精神的风气。中国的雷锋也是同样,领导人认可了,全社会跟着学,他自己也更能够坚持,如果当地人嘲笑,媒体上讽刺,他的直接上级批评,想占便宜的人来成功碰瓷,法律也冷眼旁观,那么他坚持不了,他也被发现不了。
拓跋焘听人说过这个渡口,但是当他来到君子津的时候,他已经没有心思去想别的了。他抬头望着天空,心里对上天表示感谢,上天确实在照顾他。当时,突然出现了变天,气温急剧下降,黄河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
拓跋焘留下了所有那些备用的物资,他挑选了两万名骑兵,这支轻骑兵部队跟着他,迅速踏过了黄河,直接奔向了夏国的都城——统万,那个打算统一万国的坚固的都城。
冬至那一天,他们出其不意的出现在了统万城前。
这一天,夏国的皇帝赫连昌正在快快活活的过节,当皇帝的滋味好极了,即使是一个小国皇帝,即使是一个乱糟糟的国家的皇帝,他大宴群臣,跟大家一块儿吃喝玩乐,高兴得不亦乐乎。
当他突然听说魏军从天而降,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了,他首先怀疑是不是弄错了,怎么可能?歌舞停止了,酒席被忘记了,他们的心从九重天上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所有的人都手足失措,局面混乱起来。
魏军并没有前来攻城,他们驻扎在黑水,距离统万城三十里。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决定。
赫连昌决定马上出城迎战,他们赫连世家是全世界的主人,他既然当了这个皇帝,怎么可以表现出没有勇气,统万城的东门起的名字就叫作“招魏门”,现在魏国人来了,就在东门外面,他们自己送上门来我再不招附,实在说不过去。赫连昌想起自己武功盖世,平时打架所向披靡,他曾经以一个普通皇子的身份带领一万人打败了他哥哥的七万人,他有足够的信心让这些自动跑来的鲜卑人全都变成自己的子民。
赫连昌是个勇士,特别是他一向以勇士自居。
他带着队伍就冲出去了。
然后,好看的,他打了个大败仗,带着他的残兵败将,灰头土脸的,一边回头看,一边急急地冲进他光荣的都城里去了。
魏军追得很紧,一旦追上了、逮住了,那可是天大的功劳。追得特别猛的人简直跟被追的人群跑到了一块儿,这是奇观。
把守城门的人紧张极了,皇帝,快快跑进来吧!将军们,快快跑进来吧!勇士们,快快跑进来吧!我们等着关我们高大的坚固的美丽的名字叫作“招魏”的城门呢。
好像进来完了吧,赶紧关吧,可是已经有大胆的魏国人紧紧跟着冲进来了。
这是豆代田,魏国皇家禁军的一个军官,官职名称叫作内三郎。他可是一个勇士,关键是,他从来都因为自己是一个勇士而感到骄傲。他带着一些士兵冲进了统万城,又一直冲进了皇宫,攻进了西宫,他们放起来一把火把西宫的西门给烧了。
夏国人发现了敌人进宫的迹象,他们立刻关上了宫门,宫门内外都站满了侍卫,等着敢来找死的人露出头来,其他侍卫分头进行搜身。
无路可逃!但是富有创造力的人从来不走常规路线,只要是遇到了险境的时候。豆代田何许人也?他带领着他的勇士们在一个还没有被发现的角落,迅速爬上了西宫的高墙,很快的逃脱了。
拓跋焘非常高兴,他加封豆代田为勇武将军,这个名号起得恰当。
当天夜里,魏军在统万城的北面扎下大营。
天亮了,统万城的城门依然紧紧的关闭,赫连昌认为自己这个迟来的明智决定还为时未晚,不管外边的魏国人耍什么花样,俺们以不变应万变,守城!
拓跋焘没有攻城,他分出一些部队,四处出击,可满了劲儿抢掠,夏军没有出来。魏军连杀带俘虏了好几万人,光是牛马都缴获了几十万头,夏军仍然没有出来。
拓跋焘对他的将军们说:“统万城这次看样子打不下来,改天吧,另外找个时间,我再带着大家来。”于是,魏国凯旋而归,同时他们把夏国的一万多户民众也带走了。他们被带到了哪里呢?这些从统万区域带走的人们,十成中有大概七成被带到了魏国的平城去,其他的,被扔到了半路,因为他们已经变成了死尸。当时天气很冷,他们在迁徙路上恶劣的生活条件缩短了他们的寿命。
统万城下的胜利直接催生了另一场胜利。那也是这场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是另外一路魏军,部队的首领是周几。周几一辈子没少打仗,也没少打胜仗,但是这一次的胜仗与众不同,让别的将领望尘莫及,不敢随便模仿。当初赫连勃勃拿下长安城之后,没敢在这里定都,又回到北方那个统万去了,这样的确比较稳妥些。现在拓跋焘攻打夏国时,自己亲自攻打统万,同时派了周几去攻打长安。长安可不好打,关中地区地形易守难攻,当年刘裕来打时,就挺费劲的,赫连勃勃来打时,也没少费劲。这一次周几的情况却显得轻松一些。
他的军队刚开到边境上,夏国的守将就闻风而逃了。周几的军队发现比赛场上没有了对手,他们就宣布自己取得了初步胜利。
然后他们就长驱直入,一直开到了三辅地区,也就是长安地区。这个胜利来得有些容易,但是这还是别的将军也可以做到的,接下来的胜利就让人目瞪口呆了。
周几死了。在行军路上病死了。可是虽然他死了,他的部队正处于深入敌方的险境中,胜利却仍然属于他们。因为夏国的守将没想着反攻,只想着防守;后来连防守也放弃了,他们跑了。
这是因为还有一路魏军同样在类似情形下取得了胜利,那是奚斤。奚斤去进攻蒲阪,蒲阪的守将是东平公赫连乙斗,赫连乙斗雄心勃勃要防守到底,但是他的雄心勃勃的样子只是做给别人看的,他决定紧闭城门,外面发生什么都不管。不过他认为必须向自己的皇帝汇报这个紧急军情,他就派了使者骑着快马,一路飞奔,跑到了统万那里去。
然后使者就又回来了。很显然他的魂儿都已经吓丢了。他磕磕绊绊的告诉赫连乙斗,统万已经被魏军攻陷了。
如果说夏国选派的将军不怎么称职的话,那么将军选派的使者也高明不到哪里去。使者的无知与无能相当误事,这一次也一样。统万城并没有被攻陷,使者只是看到了城池被包围了,他判断统万城最终肯定被攻陷,他就跑回来了,他计算着自己在路上这么长时间,统万城被攻陷的预感一定已经变成了现实,他就把这个预感当成现实来说了。
这是那种好可怕的下级,他不是告诉领导事实,而是把自己的主观臆测当成事实来告诉领导。
很多时候,领导不需要下级替他去做出判断,他只需要知道事实,如果能够彻底弄明白事实本身,他就会做出明智的判断。
很多下级担负着汇报事实的责任,却没有弄明白事实的意识。
赫连乙斗听到了这个汇报,他以为这就是事实本身,他就根据这个虚假的情报做出判断,他决定逃跑,于是他慌慌张张的逃到了长安去了。把他的蒲阪送给了奚斤。
长安城里的守将是夏国皇帝赫连昌的弟弟赫连助兴,他正躲在城墙后面瑟瑟发抖,忽然看到夏国的军队来了,这是自己人呐,带头的是赫连乙斗,赶紧放进来。然后,他就看见了赫连乙斗惊魂未定的神色,简直像是大白天见到了鬼魂一样。怎么回事啊?一阵气喘吁吁之后,赫连乙斗能够说清楚话了,赫连助兴就听到了那个虚假的消息。
如果魏国人能够想法子让敌军的使者配合己方的意图去说话,那么花多大的价钱他们也是愿意的。
赫连助兴浑身无力,简直站都站不稳了,他决定赶快逃跑,在左右侍卫们的搀扶下,他上了马,他在前边,赫连乙斗在后边,他们打开城门,飞快的跑了。他们一路向西,跑到了安定地区,他们的心暂时安定下来。
奚斤高高兴兴的进了长安城。
长安城一带的地区,秦州啊,雍州啊,那里的氐族啊,羌族啊,一个部落跟着一个部落,大家都纷纷主动来投降了。
这个胜利,不是说明魏军有多强大,而是说明夏国已经该亡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