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我和我的老师
我在洛水市第二实验小学上学六年了,今年暑假我就要离开这里到洛水三中读书。
六年来我在这里不声不响地生活,过得不好也不坏。
不好是因为我不是老师和同学公认的好学生,不坏也是因为我不是老师和同学们公认的调皮捣蛋的学生。我们的班主任兼任数学老师带我们六年,应该说对我们了如指掌,但她总是对别人这样说我:“这孩子也不知道怎不想的!我看不透他!”
小学三年级前我爱哭,爱大声地哭,老师的评语总是说我爱哭爱笑打打闹闹无忧无虑的欢乐少年;爸爸出走以后的四五六年级,我变得沉默寡言,她给我的评语是沉默寡言不爱言笑不爱合群的孤独少年,应该说也算是恰如其分吧!
语文老师六年里换了三位,最早的是何老师,二年级的时候她不教我们了,改成办辅导班,课下辅导我们班还有其他班的同学。我没有去,因为我们家经济本来就不宽裕,何况爸爸是个老师,他说他能辅导我们,所以我们从没有参加过任何辅导班。爸爸出走后,妈妈坚持不动用爸爸的工资,我虽然炒股赚了五十多万钱,但是妈妈说哥哥毕业后要跑工作,结婚买房子吃面条等等,那些钱还不够呢,所以我们要省着过日子。。
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是张老师,是个读书不多很爱信口开河的老师,同学们总是在课堂上指出她的一些错误,她总是很谦虚地表示接受。父亲出走后我读了很多书,她说的错误我知道的更多,但是我不想当面举手发言。有一次,下课的时候我耐不住表现的欲望,就在下课后偷偷告知她几个错误,不料她恼羞成怒似地说我不对,后来还偷偷地对我们班主任说:“这孩子有点阴!”
班主任不知怎么回事,还偷偷地向别的同学打听我,后来我终于知道了那句话,就再也不发言了。上语文课时总是偷偷地做题或者看书,张老师也不管我,我也落个自由,但是我的语文一直很好,让她总是愤愤不平。四年级以后语文课就换成了王老师,她知道我的遭遇后对我很关心,所以我一直很感激她,语文也总是考的很好。
爸爸虽然是老师,我们家其实和我的几个老师关系并不好,妈妈说都因为爸爸。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班主任李老师就大谈未来升学的重要性,要求家长从基础抓起,布置了许多作业,爸爸很反感,有一次家长会上,就大胆而诚恳地向老师建言,不要布置太多作业,说要给孩子一个欢乐的童年,班主任李老师很生气,就对爸爸说,你的孩子不想做作业,你签个字就可以。爸爸生气地离开了,班主任回头又对其他家长说,还是高中老师呢,他就不给学生布置作业吗。这话传到爸爸那里,爸爸从此再也不参加我的家长会了,还在《洛水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抨击小学教育,班主任看后更生气,对我总是冷冷的。后来班主任布置的作业少了许多,但对我依旧冷冷的,爸爸出走后她对于我的态度似乎有点好转,但是我们的关系还是不冷不热,她在班上很少表扬过我,虽然我的成绩后来总在班级十名左右。
后来,我找到爸爸的这篇文章,反复读了多遍,总感觉爸爸是对的。那篇文章是这样的:
莫让金色的童年蒙上灰色的记忆
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的班级召开家长会,我“奉命”前往。这个“命令”来自孩子,也来自孩子老师。因为发给家长们的校信通上有“务必”“不要”字样,而且还要带上纸和笔。
家长会上,孩子老师首先介绍了上学期班级的情况,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先进”“第一”,然后转折谈到“问题”“不足”,大致意思就是班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不是“第一”。对这些“问题”“不足”家长们倒也“平静”,“第一”永远只有一个,班级平均分是不是“第一”不要紧,重要的是孩子学到知识和本领。但是教师似乎很不“平静”,好像面子受到很大的伤害,于是大谈现实社会竞争有多激烈,社会生存的压力有多大,孩子考不上大学会如何如何,诸如此类的话语,然后归根究底:要想出人头地,必须考上大学;要想考上大学,必须狠抓学习;要想学习好,必须基础牢;要想基础牢,必须抓好小学一年级。在种种逻辑看似成立后,下面紧接着大谈今后各种措施,重要的关键词依然是“不要”“紧”“严”之类。
笔者也是一名教师,也懂得基础的培养和习惯的生成对孩子的未来如何重要。但我也清晰地知道,如果让我们的孩子日复一日地十多年埋头于这样“作业”之中,我们孩子的未来会是怎样。我是一名高中教师,看到过很多学生在这样的“作业”之后,他们是如何的无奈麻木和痛苦,也曾在一次课堂上,让孩子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竟然很多同学对自己的童年十分模糊。每到高三对孩子们更是一场考验,他们也感到高考的压力,也一次次打起精神,但结果总是打不进气儿,提不起劲儿,生活无激情,学习无章法。究其原因,他们已成了古人所云的“强弩之末”。试想,一个懵懂学童在小学一年级就被灌输“大学”“生存”“压力”等种种符号,并开始为之拼搏努力,历经十二年“寒窗”,这些“久经考场”的孩子如何不厌学?无关乎余杰惊呼:“孩子们纷纷死亡,或者是肉体的死亡,或者是精神的死亡。”
我不堪设想,我们的孩子为了那张遥远的“大学通知书”和更为遥远的“钱途”,会失去多少春花秋月?也不堪设想,他们在失去了无数的童真后,未来能不能找到属于他们的幸福?
班会结束后,我很诚恳地以一位高中老师的身份建言孩子老师,为了孩子们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为了孩子将来能够更好地发展,希望老师“适度地”留些作业。一位老先生也建言根据孩子的差异留作业,不想孩子老师恼怒似的拒绝了我们的建言,我试图争辩几句,竟被她毫不留情地驳回了。我知道她的“压力”,在学校大搞的各项评比中,那些零点几差距的平均分就能让我们的老师失去“第一”而颜面尽失,我也曾经经历过。但我还是感觉自己受到了伤害,不是因为我被拒绝,而是因为孩子的明天可能生活在灰色的记忆之中。
出来的路上,我看见一位二十多岁的“大孩子”,他拿着一个高级的遥控赛车,在马路上自得其乐地玩着。我蓦然惊诧且伤心:难道我们的孩子以后也要用这种方式寻找他们的童年吗?
胡总书记总书记在会见香港青少年交流团时说:“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树立什么理想,学到什么知识,陶冶什么情操,锻炼什么样的体魄。对他来讲,都是终生受用的。古人说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希望同学们不要有这样的伤悲,更希望同学们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努力学习为人做事的道理,长大以后为建设香港、建设祖国做有用之才,栋梁之材。”这句话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罗兰在《好老时光》中写道:“事实也证明,形成一个孩子的人格与观念的,决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老师的言论,而是环境中的每一房舍,每一草木,每一寸的风沙,每一个同伴,每一点滴的生活琐事,和每一项课内与课外的活动。这些,不但是他们日后回忆的资料,更是织就他们生命的色彩与素材。”
我们的孩子要努力成为“建设祖国做有用之才,栋梁之材”,单纯地追求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各种“本领,努力学习为人做事的道理”。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少年的殷切希望,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如果为了一张大学的门票,而失去最最宝贵的金色童年,这是多么地得不偿失!
童年,金色的童年,如果能够储存并作为我们的唯一收藏,我想我们会拒绝任何财富。
爸爸总是在有限的条件里,尽可能地带给我们一些欢乐。爸爸没有出走的时候,总是在假期的日子带我们四处走走看看玩玩,总是想让我们的童年留下一些美好的记忆。
可是,爸爸,你知道吗?你出走的几年里,知不知道这几年我们脑海呈现的都是灰色的记忆?
17.大姑和我们的暑假
每年暑假,大姑总会接我和妹妹到乡下。主要是暑假没人照顾我们,而我们也可以在她那里得到最好的照顾。
今年一放假,大姑依旧早早地来到我家。这几年大姑苍老了许多,就连我们也明显地感受到。爸爸的出走不仅对我们打击很大,对大姑打击也很大。家里爸爸一个男孩,自小就受爷爷奶奶和家人的疼爱,爸爸又很出息地离开农村,一直是全家人的骄傲和盼望。现在,爸爸竟然一去不复返,几年来音信杳无,怎不令人伤心呢?
经过我对股市的观察,暑假这两个月总是震荡不安的,所以我总是在五六月好的时候把股票卖掉,然后什么也不想地跟着姑姑去乡下。
在我看来,城市有城市的好处,乡下有乡下的好处。空气清新自然不必说,那份自由自在的生活,是城市人很难用钱买来的。我在城市里落落寡合,除了妹妹少有人玩,而在这里却有很多朋友,我一回姑姑家,他们就三五成群地找到我,然后带着我和妹妹捉知了,斗蛐蛐,打面包,玩泥巴,到田野里摘瓜,拔草,一身泥巴坐在路边的树下下棋。乡下的棋叫“下方”,比五子棋还要简单,在土地上随手画一个五纵五横的小方块,用十多个树枝和小石子或者小瓦片做棋子,就可以大战一场。我很快学会了这种游戏,每天和他们干一气。还有一种叫“骑马牵猴”的小游戏,比这更简单,也很有趣味。有时候我也下水和他们打水仗,姑姑总是很担心我们,每次都在亲自坐在水边才让我和妹妹下水。
更多的时候,我们坐在田头绿树如阴的小路上,互相交流着上学的感受,有趣的故事,童年的梦想,他们的故事为我未来的生活开启了一道亮光。他们有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依旧那么乐观,坚强,让我很感动。
夜晚的时候,姑姑给我们清洗一下,我们就躺在姑姑楼上的平房上睡觉。姑父总是在外打工,姑姑家的几个姐姐和哥哥也利用暑假在外面打工挣钱,所以家里很静。乡下夜晚的天空更静,睡不着的时候,我就默默数着天上的星星,星星好像也对我眨眨眼,有时候我会默默地祈祷,星星,你可看见爸爸在那里吗?能不能在梦里告诉我呢?想着想着,我的泪就会无声地留下来,姑姑总是能感觉的到,她用手搽搽我的眼泪,把我紧紧搂在怀里。我们就这样悄无生气地流泪。
那时候,我偶尔会想起爸爸的一首小诗,题目是《这样的夜晚》:
这样的夜晚
儿时候这样的夜晚
伴着天上的星星
望着炉中的火
向着玉米的清香
渐渐地在
母亲怀中睡着
现在这样的夜晚
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静静的人群之中
一个人做着一个未知的梦
不时驶过的车笛和着
窗外霓虹灯下的歌声
苍茫的暮色里,
我的母亲
拖着一辆沉重的车行走
在故乡的小路上
默默天与行
有时候,二姑三姑也会接我们到她们家住几天,总是住不了几天,大姑就把我们就接回了。二姑三姑也不多说什么,就让我们跟着大姑回去。而我们也总是喜欢住在大姑家里,那里我们更自由,更无拘无束。
大姑总是想方设法改善我们的生活,到了暑假结束时我们总是能感觉长胖了一点,长高了一点。我们最爱吃玉米,在城市的时候,街上虽然四季有卖玉米的,但即使爸爸没有出走的时候,也很少买给我们,妈妈总说我们是“城市里的穷人”!而在大姑这里,大姑每次到田地里去,看到略微成熟的玉米,总是好不吝啬地把它给我们带回来,煮煮让我们吃。花生毛豆也是如此,我们在大姑家大吃特吃,以至于回到城里的时候,我们再次路过那些买玉米小吃的摊位,内心不再泛起想吃的欲望。
大伯偶尔过来看我们,他看看我们总是不停地流眼泪。他快八十岁了,这两年瘦的厉害。大姑总是不停地安慰他,但是安慰不了多久,自己就哭了起来。妹妹也跟着大哭,我还是默默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