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深山中呆的太久了难免会发闷,少年清风也不能例外。他也开始远行,向着他能见到的最高山峰的方向走了下去,翻过了那座高峰又陆陆续续的走了很久。一个月后,山外小村中出现了野人,一个穿着兽皮麻布衣服的野人。这个野人会说话,只是很少出声,他在小村落游荡了几天后就又消失了。这个偏远村落的人多淳朴善良,他们并没有去伤害这个野人,野人虽然已经习惯了孤独,本性善良的他对同类也相当的友善,偶尔还会给村中孩童些从深山中带来的野果子,他走时带了些盐巴,山中小院中几乎没有了这类东西,还好清风本来就用的不多。两个月后,清风回到了自己的小院,小院和他走得时候没有什么区别。天渐渐的变的热了起来。他已经不习惯独自生活在院中,清风又回到了水潭边,每天锻炼身体,温习师傅教给自己的知识。这时候小院中的书籍都已经被他看了数遍,师傅卧室中那套已经被他看了不知多少次,里面内容已经不必去翻看。潭边的树叶开始黄了,渐渐的飘落,师傅依然没有回来,瀑布的水流已经小多了,水也变的有些冷,这时候外界环境的变化对他的影响已经很小,他每天都会在水中游几个来回,并且带着条鱼上岸。后来他对攀岩的兴趣小了些,他每天要去找个没走过的路线游走。冬天就这样在他的游走中到来了,清风也感觉了自己力量的存在,他已经不在满足简单的游走与攀岩,他开始从水潭中往上爬行,迎着那已经变弱的瀑布每天努力的爬行。
下冲的水流力量很大,清风经过了无数次失败,多年攀岩锻炼出的坚毅让他不肯服输,他还在不断的努力着,一个月过去了,他已经能够爬的很高,更多的时候他会被冲下深潭。只是这些失败也激发了他更大的动力,他从不断的失败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摸索着水流下冲的规律,每天都能离瀑布顶端更近一些,这个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缩小。两个月后,他已经成功的从潭底爬上了瀑布顶端,也在哪里抓到了新的鱼类。清风知道,自己的成功与那瀑布水量减少有很大的关系,他并没有为这一次成功而放弃这种运动。又经过了一些失败后,他已经每次都能成功的攀到瀑布的上游。在这个没有其他人类的空间中,那个有些瘦弱的少年经常迎着逆流向上。荆州的气候比较温暖,这年冬天也并没有真正结冰,清风逆流攀登的行为也几乎没有间断。冬去春来,瀑布的水流开始不断加大,清风逆流攀登的难度也随着明显的增加了很多,他还是每天坚持着迎接瀑布的考验,体验的大自然给威力。连下雨的时候他也会去享受那巨大的冲击,只是雨中咆哮的瀑布经常会让他再次体验失败的滋味。在暴雨的加持下,清风只能偶尔获得成功,那为数不多的成功一直激励着他更加努力。
几个月的时光很快的就过去了,瀑布的水量又开始变小,雨也下的很少,清风已经可以很轻松的逆流登上瀑布的顶端,这个常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难题对他已经没有多少困难,就和从前的攀岩一样。他似乎又失去了乐趣,觉得连雨天也没有太大的激情了。由于每天都要去面对瀑布冲击的考验,他已经有几个月没有回那个小院了,这天他决定回那个居所,那个他与师傅生活几年的庭院。
小院与几个月前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可以说与前几年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屋中多了两个鹤发童颜的老人,那个满头华发者自然就是清风现在的师傅,外人叫他南华老仙。须发都白的并且顶上有些秃的人现在的清风并没有亲见过,根据原有的记忆,那个人应该是自己的远方师叔,闲散道人于吉。两个老人似乎已经回来了很久,他们在争论着什么。与别人的争论不同,他们的言语并不多,声调也不是很高,只是他们的观点冲突很大,明显不是平日间的论道的样子。
对于清风回来两个人都不意外,他们只是看了看,又开始了自己的争论,清风只有端坐在门口,静静的听二人谈论着什么,有些是清风能够听懂的,很多内容清风一时还不能明白,他只是隐隐约约的知道师兄惹了大麻烦,师傅这几年没有回山就是因为这个。于吉师叔有些支持师兄,认为他只是选错了时机与地点,师傅对师兄的做法很有意见,甚至充满了愤怒。
两个师长做坐的都很稳,整整一天过去了他们都没有动,清风不行,他已经去吃过了两次东西,喝水与方便也走动了几次,由于小院能够吃的东西不多,师傅又是个基本不吃饭的主,清风也只是给师傅们拿了点果品。从二人的声音中,清风感觉到他们已经有些口渴,他很乖巧的去了外间,给二位煮了两杯茶。茶是春天清风自己采集并加工的,并不是小院中的存货。山泉水的甘甜与山茶的清香明显比清风更有吸引力,二人把茶都喝了下去,并且又把杯子递回来。清风又去了外边。当他再次把茶水送上的时候,二人似乎已经换了话题,他们已经该算论道了,谈及的是修行所得。
清风没有师傅指导修行了几年,他自然不愿意放过这个机会,可是两位师长又把杯子递了过来,他还要去慢慢的煮茶。这次清风回来的很快,他并没有拿茶杯,带回的是块石板,石板上有两三个条形的石块。放好后,他又出去拿了两次东西,一个简易的茶炉成型了。在陶制的茶壶下边,清风并没有放普通的木柴,他是把已经烧红的火直接运了进来,火的上边放了些黑呼呼的东西,这些东西也很快的红了起来。不久壶中有了细微的声响,冒出了白气,茶的清香已经飘满了小屋。两位老人在哪里品茗长谈,小道童清风边蓄水倒茶边听着二人的话。二人的话题很广,并没有停留在道修,还谈论了很多外边世界的东西,由于没有真正的亲身体验,清风能够听懂的并不是很多。这次长时间的谈论并没有拉近两个人的观点,半个月后于吉离开了。在临走的时候说“这一个月都没能有共识,只有把道门各派集中起来决定了,最后的结论还是让大家说。”
外人走了,南华老仙也并不轻松,他只是简单的考察下清风的功课,整理了行囊就又出发了。这次清风并不孤独,他也随师傅一起下山了。清风的大师兄张角在几年前发动了黄巾起义,天下从那一刻起已经变的很是混乱,上次老师急忙离开就是因为他听到师兄起义的消息,本想去阻止,去之后才感觉到一切都晚了。在那之后的几年中,师傅一直都在努力的消除黄巾起义带来的恶果,尘世间的事不是他这个修行者所能管得了的。师傅几年的努力也只是虚影,更何况这时候张角已经逝去,他的弟子们谁能够认识这个祖师。
黄巾起义后,道家在汉朝廷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很多地方已经开始限制道家的传播。而这件事的始作俑者就是自己现在的师傅南华老仙,道门也开始对南华老仙意见很大。最近道门的一些领袖决定要来找南华老仙算账,南华自己也觉得理亏,不想在山中等着被人围攻,在于吉走后,他也就带着小徒弟下山了。南华老仙想到可能要永远离开自己生活几十年的道场,心里自然是十分的不忍,自己一时意气用事,把记录道门精华的《太平要术》交给了张角,本想让他济世救民,却让数百万的生灵涂炭,让道门受到了极重的打击。
也许南华根本就不是个爱躲事的主,他带着清风转遍了黄巾军的故地,南华用那些悲凉的场景去教育着自己和自己的弟子。在这之后的两年中,南华与清风换上了百姓的服装,用普通百姓的身份去亲身感受黄巾起义的成败得失。其间师徒二人还看了一场大战,也看到一场大火。这场大火让近两百年的都城变成了一片废墟。经过几年的亲身感受,南华老仙对道的理解提升了很多,他决定重新入山修行。南华离去的时候并没有带清风,他决定把清风留在尘世,去帮百姓帮黄巾的信徒找到一条生存之路。通过多年的考察,他对清风的人品很是放心,只是清风的自身的资质平凡,对文、武、道的修为都不高。能力弱点,清风很难像张角那样呼风唤雨的做出大的业绩,他只觉得清风一定会努力去做。
临走的时候,南华老仙给清风留下了几本书。让清风平时常读。并告诉清风他本名叫做廖淳,祖籍襄阳。“你也快成年了,我给你起了个字叫元俭。”清风正在想自己的字的含义,师傅又转身回来了,对清风说:“为师当年收徒不慎,至使天下大乱,如果你愿意,就改名叫化,替师傅我化解些罪过。”
姓廖名化字元俭。拥有很多其他记忆的清风被自己的名字惊呆了,三国中乃至中国几千年最衰的先锋原来就是自己。蜀汉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个倒霉的名字将跟随清风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