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军在群山峻岭中拉网搜索“闯王”时,东北边关告急。朝中曾经有人提出“安内方可攘外”,建议暂且与东北大辫子议和,全力剿灭“闯王”再说。
不出所料,此提议如以前所有提议一样:立即招来了反对之声。如今朝堂上吵架,不在是泾渭分明的两党之争,各党内又分成了无数小派别,互相攻击,各不相让,每派都有各自的意见,口水大战已升级为多派的大混战。-
黄帝听着七八派的不同声音,其实无非是“先攘外”还是“先安内”的矛盾,举棋不定之后,朝堂上“攘外派”最终占了上风,黄帝也下了决心:攘外为先!毕竟“闯王”只剩十几人,不足为患。
于是大军转战东北战场。本已穷途末路的“闯王”就此逃过一劫,大难不死!
有人说,这个决策是黄帝今生犯下的最致命的失误!其实我看倒未必,以当时的时局,即时他做出“先安内”的决断,也未必就能挽救当时已是千疮百孔的帝国,无非就是送他上西天的,换成了关外大辫子军而已!
历史无法改写。-
逃过一劫的“闯王”,不久便冲出了群山,进入了大旱的河南。“闯王”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很快就招集了多达百万的饥民!
更有一首民谣开始在饿的没活路的百姓中流传:“吃他娘,喝他娘!打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就在黄帝把大半兵力放在东北全力“攘外”时,闯王这边也召集起了人马,从西北直奔京城而来!沿途攻城拔寨,势不可挡!更有人干脆开城门投降了事。-
黄帝听着西北方传来的每天失利的战报,他彻底绝望了!
派兵,哪里还有兵可派?大军已在东北被大辫子消耗殆尽,连主帅都叛国投敌了!-
面对此时依然是吵个不停朝堂,黄帝用手指蘸茶水在案子上写下了六个字:-
“文臣个个可杀”!
很快,西边的战报又传来了:“闯贼”攻西直门,守门官兵不战而降,开门放“闯贼”入城……-
黄帝知道,完了!一切都完了!大哥,这一次,你赢了!我前世欠你的,你都拿去吧!我们两清了。-
那一天的夜里,黄帝砍掉了他女儿的一只手臂,这个女儿就是被金庸写进《鹿鼎记》的独臂神尼,当时的长平公主。
关于这一举动,有人说是这个亡国之君临死前精神错乱的表现。不过,我还是赞同“当年明月”先生的观点:-
“他不希望这个女儿落入敌人的手中,遭受更大的侮辱。”
不是残忍,而是慈爱。”-
做完了该做的一切,黄帝登上了煤山(今天的景山),他的身边,还有一个太监。
黄帝留下了今生最后的遗言:-
“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
随后,他走向了一颗歪脖树……
这是黄帝第一次,体验到非正常死亡的滋味!-
人死亡的方式可能有好多,但统统都可划分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两种。-
正常死亡,即所谓的“寿终正寝”,俗称“老死”。-
非正常死亡,种类较多,病死、意外、自尽等等都是。-
据说,即使是服安眠药自杀,也是非常痛苦的!只不过药物麻醉了神经和肌肉,服药之人虽然痛苦无比,但是想挣扎,挣扎不动,想喊叫,喊叫不出,所以让旁观的人误以为这种死法是无痛苦的而已!-
事实上,只有正常死亡,才是唯一痛苦极小,甚至是毫无痛苦的死亡方式!
这就好比瓜熟蒂落,秋天落叶,由于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所以是没有痛苦的。-
如果我们在瓜尚未成熟时硬生生摘下,会看到断面有汁液流出,仿佛出血一般,如果植物有神经,必然会感到剧烈的疼痛。-
所以,无论何种非正常死亡,都是非常痛苦的!
避免非正常死亡,我有三十二字真言:心胸开阔,知足常乐,热爱劳动,强身健体,烟酒少用,常吃素食,避免伤害,切莫轻生!-
总之一句话:安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