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波所在的镇地处川东北腹地,镇子虽小但地理位子优越、交通便捷:北经秦岭出川可直入陕西西安市;南下可抵重庆,西去可达CD,紧赶慢赶一天车程均可到达。小镇依着凤凰山而建,银灰色的柏油马路穿街而过,似敦煌壁画中飞天仙女舞动的飘带,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间环绕、飘飞。
镇上有唯一的一所初级中学。在当时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秉着“脱贫致富,教育先行”的思想理念,靠勤俭节约,在当时全镇还大多以平房为主的年代,率先为学校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教学办公大楼。附设图书阅览室、实验室、体育活动室、会议室等一应俱全。市教委在参观完这所地方政府的明星工程后赞不绝口,当即表扬,并授予该校“九年制义务教育模范学校”称号。县里、区里也纷纷褒奖。一时间,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先进单位”的牌子挂满校门的同时也挂满了当地政府的大门。全镇的男女老少都为有这样的一所学校而高兴。
沐浴着政府的阳光,这学校也还算争气,前些年走出去的学生中,既有人踏进了重高的大门,也有跨进了理想的中师中专。消息传开,小镇如同小品演员小沈阳一夜间声名远播,引来许多跨乡镇的父母靠着各种渠道纷纷将孩子送来该校就读。学校成了香饽饽,校领导的面子、身价如同暴涨的股票陡然间抬升了好几点。可没过几年,这位校长就被上面部门调走,把个空位剩给了副校长崔大海。
崔大海原先主管学校教务工作,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此人沉静而少语,易走极端,从前在小学当校长时因教学方面得些新法被升到中学当副校长。如今成了一把手,崔大海乐不可支之余不知从哪里又弄出一套新教改法来实施。
崔大海上任第一年就完全废弃学校以前实施的“优劣互补,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对毕业班采取分班,优劣分流,重点培养的教育方法。结果适得其反,造成学校升学率下滑的同时,出现了教师流失,学生转学逃学的局面。崔大海受到区里的点名批评,校门口“先进单位”的牌子被撤去大半,全镇的男女老少不免又担忧起来。
董晓波升到这所学校就读正是崔大海上任的第二年。董晓波天资聪颖,在岁月的年轮下,骨子里逐渐滋生出了许多“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的倔强因素,什么都敢批判,属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那种,小小年纪就具备了近人金圣叹的狂放不羁的脾性,但就是胆子小点儿,常把不满在没人的地方发泄——蹂躏践踏身边东西。
董晓波小时候受村里来的一位女画家影响,自幼喜欢美术,尤好国画中的山水,没事就地头山梁地涂几笔,添上些歪歪扭扭、蝌蚪似的文字旁介贴于墙上,做炫耀之用。也因此常常引来父母亲朋的好评和赞誉之声:说董晓波小小年纪就才华初显,将来必洪福齐天大有作为。董晓波听得壮心不已,虚妄之心从此点燃——欲将来跻身美术,做一位在美术届大有作为之人。然而,改变董晓波后来想法、引领他走上另一条道路——文学之路的不是别人,正是教他语文的班主任老师兼学校文学社社长的苏云贵。
苏云贵是刚从小学升上来教初中不久的语文老师,喜欢文学。苏云贵没上过大学,人生因此走过不少的弯路,当方向终于变得明朗时,年龄已是一大把,可见大学的重要性。已近而立之年的苏云贵一想到从前光阴被浪费,肠子都悔青。因此,日后狠命地珍惜拼命地赶,大有寸阴尺璧,分秒必争之势。
苏云贵高中毕业那年靠着父亲的关系被留在镇中心小学教书。教书一年,苏云贵心浮气躁,跑出去打工。一段时间的奔波劳苦之后,苏云贵饱览了外面世界的花红柳绿,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夜深人静时,苏云贵常常孤孑望月,举杯独叹,想想还是教书好:泰然惬意、悠然自得。苏云贵心生悔意,便燃起重回老家教书之念。一拨电话,不想遭到学校的拒绝。苏云贵遇此打击,心仿佛高空坠落的玻璃,一下子变得七零八落,没有了归依。心灵没了寄托,怎一个“愁”字了得: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牢骚无处泄时,苏云贵就拿纸笔乱涂乱写一气。这一涂一写不想让苏云贵找到了发泄的途径,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后来不光澥怨气、写杂感,看见什么,听到什么,苏云贵都用语言把它记录下来。日积月累,苏云贵的日记、心得记下几大本。笔记记得多了,苏云贵突发奇想,“何不试着去投稿。”苏云贵想到做到:择要挑选、精心誊写,投往当地一家报社。
一月之余,该报以竟以专栏“看当代农民工的心路历程”的形式将这些打工文字刊登出来。苏云贵吓一跳,想“有心教书书不就,随意投稿稿见报”。心下高兴之余,立马再接再厉,二度尝试,不想再获成功。苏云贵文章见报的消息如一阵风,传到了镇中心小学,学校的校长吓一跳,觉得苏云贵还是个人才;是人才当然才尽其用,岂能拒人千里,于是将他招回学校教书。苏云贵实现回校的愿望,心里满载着十二分的虔诚,也更加增强了他文学路上走到底的信心与勇气。
苏云贵出门在外的几年个头渐长,一米八几的身材,往那一站人人都生敬慕之心。小学上班才几天,镇派出所就看中他的外部条件,欲挖他过去,苏云贵的心不在小镇的社会治安上,笔耕五六年,当下最想做的事就是集结打工笔记出本书。闲暇时,苏云贵也潜心向学,孜孜以求,凭着文章见报的身份如海绵吸水般四处借阅,饱览学校镇上各方藏书。经过广泛阅读精心准备,思想如潜藏的火山,苏云贵觉得已经万事俱备东风俱足,是到该喷发的时候了,随即将孤芳自赏了好几年的笔记心得一股脑儿地集结起来,组成散文集《心路拾遗》投往出版社。
书稿一出手,苏云贵心里便攒聚起了常人少有的快感和欣慰。放眼望去,自己好似一座山,周围的人则成了一个个小土包,自己突兀其间,那种快乐和不胜言表的满足在苏云贵心底油然而生。苏云贵被莫大的希望萦绕着,心里满是自豪与喜悦的融合,成天一副喜气洋洋自我陶醉的样子。余暇翻书时不想看到一条真理,“初成一事,谨慎处之,不宜寄期望过高……常言道,光阴逆转,万物相生相克,有因必有果,有始必有终,……人在大喜过后必然迎来大悲阶段,万望……”。苏云贵满不在乎,嗤鼻而过。
一个月后,苏云贵不幸被这条真理言中,投出去的稿子胎死腹中,被出版社编辑原样返还,稿子前还加附了一页注语:
尊敬的苏先生:
您好,你寄来本社的大作敝人以及同仁均以拜读。大作内容总体上并无不妥之处,只为写作内容个人主义过盛,皆多篇章意不达题,言不明义,类而不聚,笔锋呆滞,空乏而无生气;散文讲求形散而神聚,形神兼备,尔稿散而不聚无神无韵,恐与今人阅读之口味不符;市场经济,怕无销路,故原稿返还,希作他投,见谅!见谅!
××社现代文学编辑室
此信写得文采不凡,措辞精到,苏云贵拼了满腹仅存的古汉语知识反复研读。数遍之后,稍解其意,顿时脸色煞白,心跌低谷。经此冷遇,常人早该信心丧尽,神兴俱废了,可苏云贵的信念之心却如炉灰中潜藏的火星——余薪(兴)不死。这或许是他因了文章见报信念的支撑;又或许是他在外打工多年心理炼化的结果。
苏云贵出书受挫后,愈加觉得一个编外老师没有轰动小镇的举动,就好比打工过程中没有敲门的文凭,很难在小镇上立足长远。于是暂弃出书之念,一边教书一边重整笔记,继续走报社投稿之路。苏云贵投稿路上一帆风顺,屡次实现愿望,继而名声大振传到了镇中学。因了名气之福,被正在四处收罗人才的崔大海看中,提拔到中学教语文。
中学原本不缺教师,又特别是语文教师。在前任校长当政期间,学校教师队伍一贯秉承“责任上岗,优劣分流”的教学指导思想:凡达不到教学要求,完不成升学指标都将被调离或降级到小学或村以下教书。因此,那时无论是在职的教师还是有幸分进这所学校的师范生,都胸怀抱负,愿倾其平生所学献身教育,培养学生。那阵势就好比小乔配周瑜,是一件颜面上有光的事。自从崔大海上任实施新教改法以来,短短一年多,学校局面江河日下,流失的教师好比当年蒋介石炸开花园口大坝的洪水,想挡也挡不住。其中,语文教师流失尤为严重,到董晓波入学那年,学校三个年级九个班的语文教师就剩下了三人。无奈之下,学校只好出薪收编高考落榜生,或提拔像苏云贵这种在小学里有点长望的人进入中学的教师队伍。
苏云贵在小学教书时一副地道的文人艺术家形象:头发胡子长得都可以编上马尾辫;头发一长,经常人前闹出不少笑话,苏云贵依旧我行我素毫不介意。自从中学说要提拔他当语文教师后,苏云贵的形象立马大变,他深知中学生眼里老师形象的重要性,因此,到学校报到的头一天,苏云贵开始从头到脚为自己整肃形象改换包装,一脸的自豪感。到校的当天,校长崔大海亲自接见了他,看到昔日的部下出息见长,崔大海心里满是欣慰与寄托之念。两人屈膝畅谈一个多时辰,苏云贵才意犹未尽地离去。足以见得崔大海对苏云贵的器重和对学校教师的渴求。
苏云贵被调到初二任一个班的语文老师,也因了文章多次见报的声望,同时兼任起学校“萌芽”文学社社长之职。
苏云贵凭着自身的实力,又见多识广、闯荡多年的心理,对初级中学学生的阅读水平、文学素养向来置怀疑的态度,觉得即便把塞万提斯的名著《唐·吉诃德》中的“诃(he)”读成“柯(kē)”也没人知道。因此,至踏进中学大门的那天起,就根本不把这帮后生放在眼里。
大凡一所中学新去一位老师头一节课都有该专业其他老师和着几个校领导一起试听的习惯,其目的不言自明。苏云贵虽然是他的老上级一手提拔,但也没有例外,这点,苏云贵没有料到,也没想到。因此,上课的当天,只草草地备课。铃声一响,苏云贵就整装出发,大摇大摆奔班上而去。
当他一脚踏进教室大门面对几十张面孔和前来听课的领导老师时,苏云贵的紧张心情就不由探头探脑地冒将上来。心一紧张,脚下就有些畏缩不前。杵一阵,硬着头皮走上讲台。刚放下书,下面有人喊“起立!”学生们“哗”地都站起来。苏云贵吓一跳,课本被碰翻在地,赶紧弯腰去捡。学生们齐喊“老师好!”苏云贵直起身来应一声“同学们好。”学生们重新坐回到座位,二度将目光投向讲台上的苏云贵。苏云贵经此一吓,渗出一身汗来。脑子想着是翻书,手却伸去纸盒里抽粉笔。索性去黑板上写课文标题吧,不小心还写错一个字,引来下面一阵笑……
苏云贵由一开始的心情紧张导致后面的思路大乱;思路大乱的后果常常是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一堂语文课,讲解课文,分析语法,苏云贵竟能将偏正词组,诸如“木头桌子”分析成“并列词组”,说桌子跟木头都是名词当归属并列词组。甚至“戊、戍”,“竞、竟”不分。
讲课失败,苏云贵心下更为着慌。转而将课延伸开去,讲杜甫的一首《望岳》诗。苏云贵将诗自己诵一遍,“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山。”诵完后又将诗后一句复诵一遍。说这一句乃全诗的重点,希望大家下去一定背熟记牢,说完将诗抄在黑板上。苏云贵两次误将诗后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诵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山。”还堂而皇之地错上加错,引来教室下面的人一阵嗤笑。苏云贵不知何故,脸上显出不自在,心里七上八下;心一发毛,苏云贵手脚都不知往哪放了,汗源源不断地渗出来。董晓波看到台上老师被人嘲笑后的窘迫样,怕这样下去情况会更糟,以至下不了台,便举手站起来递话说:“诗人站在泰山之巅,看见周围连绵起伏的山峦被自己踩在了脚下,变成个个小土包。……当然也喻示了作者自己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决心和信念。”苏云贵心有所悟,回头看黑板,脸上顿时火辣辣一片,豆大的汗珠奔涌而出,掉到课桌上。心一乱,下面的课不知该讲些什么。蹭一会,又回到前面的课文讲。董晓波帮人帮到底,协助苏云贵顺利地完成了后面的问答,让听课的老师、领导无疵可挑心服口服。
课间,苏云贵问及董晓波如何知晓老师读错的地方?又如何熟知这首诗云云?董晓波豪迈地一挥手,说:“小意思,那都是我五六岁时就背过的东西,难不住我。”苏云贵诧异之余,观念立马改变。推此即彼,对班上其他人更不敢小觑,怕个个都是些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之人。接下来的课,苏云贵不敢大意马虎,唯以处处小心事事提防而为之。
董晓波解了苏云贵的听课之危,让苏云贵心里很感激。事后,苏云贵把董晓波叫到办公室大加褒扬一番,并指着桌上高高堆起的一摞书籍说:“看看,你喜欢啥书老师送你一本。”董晓波摇摇头,一本正经道:“老师如果真看得起我,我想进你的文学社如何?”苏云贵惊异阵阵,问:“怎么?你这么好功底的人连文学社都未进?”董晓波闭口不言。苏云贵想是遇到了天才班鬼才社,满心疑虑地将董晓波收进了自己的文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