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目前,我国广大中小学针对孩子们的消费知识和消费观的教育却难尽人意。
1.学校忽视消费教育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方针一直定位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生产者、劳动者、建设者,而对培养健康合格的消费者、享用者则很少提及。中国学校的普遍现象,许多年以来,很多学校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升学率,而对大多数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尤其昌消费能力、生存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尽管在政治经济学中也涉及有关生产、消费、价值规律等知识,但多抽象理论,少现实生活,多概念原理,少实际操作,对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影响不大。
有调查显示,4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政治课及形势教育课、社会调查活动对提高他们的商品活动能力没有帮助,28%的学生认为稍有帮助,而23%的学生认为上述课程和活动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近年来,虽然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学课程中也开设了简单的理财教育课,全这类学校所占比例在全来讲仍是一个尴尬的数字。
2.把消费教育等同于节约教育
有些学校尝试进行的“消费教育”,多停留在节约教育阶段。常听有的老师这样举例:中有十几亿人口,每人每节约1分钱,一天就是一千多万元,用这些钱可以做多少多少事情。账倒是算得不错,也很有说服力,可就是没告诉学生节约下来的这些钱通过什么渠道才能用于国家建设。我国目前的消费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大都要求学生不花钱或少花钱,这不仅是不全面的,而且也不利于国家建设。当然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什么时候都应理直气壮地坚持进行;但消费教育不应仅着眼于让学生少花钱,而应着眼于让学生会花钱,该花的不应吝啬,不该花的绝不浪费。同时消费教育还应包括消费生活常识、消费技能、商品知识、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内容。
3.把消费教育等同于花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