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城上下来,杨雪带着周梅到了明十三陵,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明朝的皇帝杨雪关注最多的就是朱元璋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草根也能当主席。虽然朱元璋的口碑在各位历史学家的眼中朱元璋的劣迹并不少,但是比起更古老的草莽皇帝刘邦来说,杨雪还是愿意听关于朱院长的故事。
一路上杨雪给周梅上起了历史课。不管周美元不愿意听,只要杨雪兴致一上来谁都拦不住她。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汉族人,明朝开国皇帝,安徽凤阳人,原名朱重八,后取名光宗。父亲原名朱五四,母亲是陈氏。具体叫什么谁知道啊。出身布衣、反元斗争,加入义军、消灭割据势力最终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虽然很多人说他腹黑、多疑。但是我觉得他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值得敬佩,比起先是做亭长后来消灭韩信、彭越的刘邦好很多了。我都已经精简的这么多了,说句话可以不?”
“就因为这个你想去十三陵?我记得朱元璋的名声好像并不好。”
“不说别的,就是那个珍珠翡翠白玉汤我们是不是也要感谢他老人家的流传啊?”
“你要是喜欢你去喝,我不陪你。”
“你就陪我去嘛。回来我请你吃饭。”
“好吧。”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明长陵(明成祖)、明献陵(明仁宗)、明景陵(明宣宗)、明裕陵(明英宗)、明茂陵(明宪宗)、明泰陵(明孝宗)、明康陵(明武宗)、明永陵(明世宗)、明昭陵(明穆宗)、明定陵(明神宗)、明庆陵(明光宗)、明德陵(明熹宗)、明思陵(明毅宗),故称明十三陵。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09年,位于北京北部的昌平区境内,距市中心50公里,整个陵区是个小盆地,以天寿山做为天然屏障,左右有龙山、虎山,守住门户,是理想的“风水宝地”。在这个小盆地内,扇形分布着十三个帝王陵。那么是谁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呢?明朝有十六个皇帝,那此处为何只有十三座陵呢?别着急,请听我细细道来。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后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他临死传位给皇太孙朱允文,这使得当时被封为燕王的朱棣非常不满。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四儿子,当时他的三个哥哥都以*,论资排辈,他才是理所应当的皇位继承人。于是为了争夺皇位,叔侄子俩打了起来。这就是历史上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最后,朱棣夺了皇位,而他的侄子朱允文却不知所终,既不知所终,当然无法建陵,于是明朝的前两位皇帝的陵一个在南京,一个未建皇陵。
朱棣做皇帝以后,改年号为永乐,希望天下太平,永远快乐,但人岂有不死之理?于是在他继位后不久,便一直筹划着两件大事:一是迁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边地区为自己及子孙们找一块万年寿域。经过多次筛选,最后才相中了昌平北部的黄土山,后改为天寿山。永乐皇帝死后与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明长陵。
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正统及第七个皇帝景泰的时候出了点乱子,由于正统皇帝御驾亲征被俘虏,他的弟弟被推上了台,做在了哥哥的位置上,成为新皇帝。并改年号为景泰。新皇帝改年号为景泰,希望从此好景常在,国泰民安,但是这年号未能应验,而是好景不长。正统皇帝被放回后,兄弟二人明争暗斗,后来正统皇帝复辟成功,重新登上了座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想而知景泰皇帝的下场,先被降为王,连死后也未能葬在十三陵,而是以亲王礼制葬在了颐和园西侧的金山口。重新登上王位的正统皇帝改年号为天顺,前后做了22年皇帝,死后葬在了十三陵的裕陵,自此以后,直至亡国皇帝崇祯,死后都葬在了十三陵陵区内。现在各位都明白为什么明朝有16个皇帝区却只有13个陵了吧!今天十三陵景区已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来参观。”导游的声音娓娓道来,杨雪听的津津有味,周梅听的云里雾里有些想要睡觉的感觉,等回家亲戚朋友问她是撒另都有什么,她还要向杨雪求助呢,想想在初中的时候周梅一到历史课就想睡觉,而对其他课程不感兴趣的杨雪唯独对历史课这么喜欢,让皱眉很不理解,这么枯燥的可道理有什么意思?此时在杨雪的前方有一个大门,门开三洞,这便是明十三陵陵区的正门——大宫门。因其颜色为红色,故又称之为大红门。在大宫门的左右各立有一座皇帝下马碑,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在古代皇帝到这来祭陵,至此也必须下马。原来在大宫门的两侧连有40公里长的围墙,设为禁区,重兵把守。其实就是一座为*皇帝而设的“紫禁城”。明朝规定,每年大祭三次,小祭四次。皇帝每次祭陵便在大宫门前下马进入陵区。
白玉的基石,红色的围墙,金黄的瓦顶,再配上周围绿色的植被,明艳的色彩无不彰显着皇家的霸气和大气。又走过来一位导游:“在大宫门之后依次是碑亭、石象生、棂星门,这条路被称为神路,下面我把神路上的建筑向各位做一简介。大家请看前面的碑亭,里面是长陵的神功圣德碑。正面是碑文,列述永乐皇帝的功绩,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三十韵》,碑东侧是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清朝嘉庆皇帝论述明亡的原因。
在碑亭之后便是整齐地排列于神路两侧的石像生,何为石像生呢?其实就是些石人、石兽等,即为象征生命的石雕,它们将为*的帝王们在另一个世界提供服务。十三陵的神路上有石兽24只,包括狮子、獬豸、骆驼、麒麟、马和大象,每种兽4只,两立两卧。此外还有石人12个,即文臣、武将、勋臣各4人。
在神路的尽头是棂星门,俗称龙凤门,当地人又称其为火焰牌坊,此处意为“天门”,即皇帝皇后等人的棺樽通过此门后,灵魂便升入了天堂。
我们马上就到了,请大家收拾一下随身物品,带好照像机,我们准备参观十三陵之首——长陵。”
又一队游客匆匆忙忙的跟着导游经过杨雪和周梅的身边,杨雪最不喜欢的就是跟着导游,什么都没看清楚呢,就知道一路的往前赶,“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游方式,在杨雪看来就是白掏钱走了个过场。时间还早,杨雪打算八一路的风景都仔细的拍下来。
接下来要到长陵了,刚刚那队人还没有走,先看看四周的景物,等他们走了就可以留下大片的空地慢慢看。说到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09年,在1416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徐皇后合葬墓。朱棣是明成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当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难为名,从北平发兵攻下南京,并且从当时的皇帝朱允炆手中夺得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这件事历史上称为靖难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仍然为了共苦明朝的统治而连年征战。并且在1420年最初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定。实际上长陵第一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中轴线有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组成。陵墓共有三进院,第一进院是从陵门到陵恩门,第二进院落就是陵恩殿了,从殿后出来就进到了第三进院落--明楼,之后又看了好几座陵寝。终于走到明孝陵已经有些疲倦了,前面很多东西东差不多,走大宫门,过甬道,看到“明孝陵”三个字。明孝陵的朱红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门额上书“明孝陵”三字。门外东侧立有一个石刻告示,系清宣统年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江宁知府以六国文字刻着“治隆唐宋”四个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时亲笔题书。碑亭后原建有两御亭,西边叫宰牲亭,东边的称具服殿,今均已毁坏,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栏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见到64个石柱的基础,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享殿的规模是很大的。现在享殿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复建,比原来的要小得多,内供奉朱元璋画像。享殿后是一片纵深100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当年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方城以大条石砌成,正中开拱门式斜隧道,有台阶可步入,计54级。出隧道东西各有石级可登城顶。城顶原建有宫殿式建筑明楼,明楼顶部及木质结构已毁,现仅存四面砖墙,南面有拱门3个,另三面各有拱门一道。在方城顶上极目远眺,东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园,北面是“宝顶”,四周树木葱茏,松涛阵阵,不禁令游人发思古之幽情。宝顶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梅花山因三国时东吴君主孙权及其夫人葬此,古称孙陵岗,位于明孝陵正南3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