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二年八月,窦太后驾崩于长乐宫,皇帝诏令窦家族人全部在长安为太皇太后守孝三年。这位历经三朝的老人去世,国家震动。由于之前皇帝与太后之间从未传出什么龌龊,也就没人怀疑过年少的皇帝,而且没人相信一个三朝不衰的老人会死于一个不满二十的皇帝之手。年轻成了这个皇帝最好的掩护。刚刚撤掉白绫不久的皇宫又一次素色披身。九月,丞相建陵候卫绾自清免职,由太常许昌接任。
这一年剩下的几个月,朝中再无大事。刘彻原定的很多调整也搁置了下来。不过刘彻也终于对窦太后为何突然改变想法有了一个猜测,竟然是因为不小心打坏了一个曾经田酚送给她的罐子,想起田酚因为刘启让王太后陪葬,王田两家外戚根本连崛起的机会都没有,窦太后觉得两家混得太惨了,不由得对王田两家生出了兔死狐悲之感。真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的结论啊。
建元三年,大朝。由于窦太后驾崩之前刘彻已经掌握了国政,有没有窦太后镇着各方势力已经无所谓了,所以窦太后的驾崩只是使得刘彻的最后一个皇位的隐患消除。朝中经过刘彻的微调很快就恢复了正常。随着刘彻地位的稳固,这次大朝群臣们比上一次规矩多了。在刘彻宣布平身之后一个个盯着自己的脚尖,不敢有丝毫不敬之色。
刘彻坐在龙榻上看着一个个跟乖宝宝一样的大臣们,稍微享受了一下天下至尊的感觉,然后定了定神,开始今日的早朝,道:“给各位大臣赐坐吧。”
“谢皇上”
待群臣坐定刘彻继续,道:“今年已经是朕登基以来的第三个大朝了,自建元元年开始,年初计划已经制定过了两年,这两年各位大臣也协助朕很出色的完成了前两次制订的计划。对这种执政方式积累了不少经验,那就在今年制订计划之前,总结一下前两年的经验和教训。各位大臣都说说吧。就从丞相开个头。”
“回陛下,臣认为: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是指农事。这两年开年的年初计划也证明了这句话也适用于国政。自从开始制定年初计划,国家的政事,资源调配,有了一个大概的计划。朝廷的各个部门就可以比较合理的安排处理时间。不似以前,临想到什么问题就处理什么问题,想不到问题时大家就闲着,问题多时又会处理不过来。现在每个月需要处理的事情平均,朝政运行更加平稳。”
“嗯,许大人说的不错,有计划就不会忙乱。御史大夫,你接着说。”
“臣作为御史,就是挑毛病的人。之前两年的年初计划完成的很好。不过臣觉得计划太满了,就会显得死板。所以建议每年的计划要留出一些余地,以处理突发事件。”
“汲黯说得也对,记下,以后要留出适当的空余以便应变。”
“王恢,你也说说。”
“臣认为有计划,就会有准备。元年计划推广新农具。但发现按计划推广后去年就会缺少牛马。所以提早安排了出使匈奴购买牛马,使得新农具的推广没有因为牛马问题停滞。”
“好,有计划就有准备。王大人说得好。”
“还有谁有想法,自己站出来说两句吧。朕就不一个个点名了。郎官也可以。”
三公九卿还好,平日里经常在皇上面前晃悠,说话的机会多。但是下边的官员只有在大朝的时候才有机会参加早朝。一年能看到皇上也就那么两次。看着被皇上表扬的许昌,汲黯,王恢官员们也看出皇上不是单纯的想听什么阿谀奉承之词,只要大家言之有物,不论是说好处还是挑毛病,皇上都会给你总结一番,然后说两句鼓励的话。没有了说错话的顾虑,大家开始踊跃发言。争取在皇上面前露个脸。三公九卿这个时候就自动闭嘴了,他们不缺那些表现的机会。
“臣认为做计划可以合理的安排国家的收入,支出。有了计划就能确定一年大概的开支,而做税收的时候是否考虑给农民减免,或减免多少税收就有了依据。”一个郎官站出来说道。
老天,这个家伙不是穿越过来的吧。这就是国家预算的雏形啊。虽然简陋了点。刘彻惊异这个人的才思,自己做年初计划也就是由于现代人做事有明确计划和目的的本能,觉得国家管理过于混乱,有个计划条理能清楚些。省得朝廷上下昏昏然,茫茫然。还真没有想到国家预算这事上。于是说道:“这个想法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吗,你叫什么名字?”
“微臣郎官韩长随。大农令韩安国之子。是微臣在家偶听父亲感叹这两年支出和年末税收相差不大,国家稍有结余时想到的。”这个看上去也就二十岁的青年答道。
“嗯,不错。年轻人很有想法。你父亲掌管大农令都没想到,你却因为他一句感叹能说出其中好处。这就说明你比你父亲有想法。先到朕身边做个侍中吧。”为了给大家立个榜样刘彻觉得这样还不够就又道:“韩安国教子有方,赏绸缎两匹。”
刘彻的话音一落郎官们开始羡慕,嫉妒,狠。三公九卿有权势的也都感叹韩长随才思敏捷和韩安国的命好,这一代的富贵还没有享受完,下一代的富贵就要开始了。有了韩长随的例子,底下的官员们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
“臣认为,有了年初计划地方政府也对中央的动向会比较明确,有利于政策的推行。……”
“臣认为,有了年初计划……”
……
随着想法越来越多,可说的也就越来越少,越来越不重要,朝堂下开始安静下来。
“好了,这两年的成绩和刚才大臣们的想法证明了年初计划的必要性,也看到了这个计划的疏漏之出,三公九卿回去把今天大家提的意见和想法整理一下,今晚之前给朕送上来。今天早朝就先到这里,明天继续大朝。一年之计在于春,各位大臣都勤勉一些。别耽搁了今年的政务。”刘彻说完就率先离开了。
“臣等恭送皇上。”
“走,去弘文馆转转今天早朝的那个郎官提醒了朕,这些年轻人也是很有想法的。看看有没有值得用的。如果三公们把奏折送上来时朕还没回来,让他们到崇文馆找朕。”下了早朝,刘彻换了一身常服,对着跟在身边的春陀说道。早朝上的韩长随一下子提醒了刘彻,除了历史名人,还有不少被埋没的人才。韩长随的出现让刘彻一下子把自我陶醉的刘彻惊醒。除了历史上的名人,和自己培养的人才,肯定也有被埋没的。虽然汉武帝多次招贤,但是他的眼光也不一定准。今天的韩长随就是个例子。刘彻赏韩安国可不仅仅是因为韩长随的那些想法。还有他的警示作用。不过其中缘由就不必道出来了。
“东方兄,真巧啊。咱们竟然在长安碰到了。”街上一个白衣飘飘的文士打扮的中年男人追着一个衣着朴素却步履稳健的汉子。
“哦,是主父兄。你什么时候到的长安啊?”前边的汉子听到喊声,回过头和这个文士打着招呼。
大大们一下子就猜到这两个人是谁了吧。你们猜的没错就是东方朔和主父偃这两个历史名人。
“刚到七八天。”主父偃说道。
主父偃,出身贫寒,在家时习长短纵横之术。可能是应为学习纵横之术的原因,总喜欢在周围人身上试试自己的纵横之术,因为头脑聪明,开始时总能被他得逞。不过平常人的相处哪像国家之间的相处,人情很淡,他的计谋很快就被大家识破了。即使多年之后主父偃不再做年少时的幼稚之事,周围还是很讨厌他。在家里混不下去的主父偃只好外出谋生。恰在此时窦太后驾崩,主父偃觉得窦太后去世,皇上在皇室辈分小,处理个诸侯国的事情肯定需要有人出主意,于是跑来长安赌运气。
“主父兄是想来长安碰碰运气吗?”东方朔问道。聪明人的想法总是相似的,东方朔也是抱着皇上身边需要人才的目的才来长安的,不过因为东方朔经济上比主父偃好得多,到得比主父偃早。
“是啊,我觉得皇上身边正需要我这样学习的纵横之术的人。现在正想拜访国舅,看看能不能帮我引见一下。”主父偃说道。
“主父兄选的好。不过如果主父兄不急的话可以跟我到崇文馆附近转转,也许你就能见到贵人。”同时聪明人,东方朔一下子就看出了主父偃的谋算。主父偃一个贫寒子弟在长安也没什么关系,很难攀上那些显贵之家。这个时候国舅田蚡因为王太后的原因也没显贵起来。不过主父偃看出了其中的关窍,国舅田蚡没有了王太后的支持,加上原来窦家的压制,自身虽为国舅,但是才能有限,混得很是落魄。借着国舅的身份出入皇宫方便,向年轻的皇上引见一些有才能的人还是可以的。这个时候窦太后去世,而田蚡想要往上爬同样需要表现的机会,给皇上引见人才无疑是个好办法。现在主父偃就打着田蚡的注意。
“好啊,东方兄的卦术,我还是很相信的。你说有贵人就错不了。”主父偃听东方朔这么说就打算相信了。东方朔这个人说话还是少有不准的。而且东方朔自己也常拿卦术推脱自己的推算。主父偃理所当然的认为这又是东方朔算卦,推演出来的结论。
笑了笑,东方朔也不答,就拉着主父偃向着弘文馆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