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俞君浩出去之后,风浩轩静坐了一会儿,便关了真府的大门,从乾坤袋中拿出《太玄八景箓残卷》细细研读。
只见《太玄八景箓残卷》,空中而明,文彩光鲜,洞彻无穷,罗缕自然,。金书紫字,玉文丹章。
开篇论曰:元气无号,化生有名;元气同包,化生异类。同包无象,乃一气而称元;异居有形,立万名而认表。故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徼为表,妙为里。里乃基也,表乃始也。始可名父,妙可名母,此则道也,名可名也,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道,异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乃自然所生。既有大道,道生阴阳,阴阳生天地,天地生父母,父母生我身。
这书前面记载的是天地道文的概述和总纲,后面才是具体的道文读写之法。风浩轩只看了一会儿,他便站了起来,暗暗点头,道:“这《太玄八景箓残卷》不愧为记载天地之间大部分的道文,哪怕是残卷也是深奥异常,怪不得道宗将其做为弟子修习道文的重要之书。”
道文是天地之间的大能体悟天地至理而创的文字,是天地间共用的文字。故而几乎所有的道家典籍都用这道文书写的,可以说道文是修道之人的根本的所在。
在风浩轩看来,这道文与其说是文字,还不如说是天地间的大能体悟天地的至理。每个道文都是一字千意,组合起来之后理解起来更是犹如天书一般,要想读懂。若是没有人教导或是这方面的书籍,要读写道文不单要靠悟性,还要用推演之法推演,理出大致头绪,细细体悟后才能知道大致含义。
这样的解读若是没有系统的教导,读起来往往靡费时日,当然没有效率可言。即使空有典籍,也无法解读其意,让多数修道者头疼不已。
不过如果是专门研究道文的老学究们以及那些符修,就需要精研的道文就有十二万多字的道文典籍。好吧学会十二万的道文,就连当今那些元神真人们都不可能办到。
道文学得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你能不能解读前人留下来的修行典籍。要知道,一般散修仅学习的道文,想要解读几千年前那些前人书写的修行典籍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因为这涉及到一个传承的道文根本典籍就更悲剧了,每一个宗门传承的典籍除了一般篆文都有自己特定的解读之法。若是没有宗门特殊解法的话,日后少不得也是一个走火入魔的下场。
三个月后,风浩轩收起《太玄八景箓残卷》,暗道:这道文深奥非常,大部分根本不是自己能够悟通的,再加上山河一气云笈图中的氤氲紫气也已告罄便停下了修行。
风浩轩拿过笔墨,几笔挥就一封书信,吹干墨迹,使了个传信之术,便送往东华殿中,让东华殿的执事弟子为自己送些练符纸、符墨以及氤氲紫气。
信送出去之后,风浩轩静坐了一会儿,从乾坤袋中拿出那本得琅嬛殿的《太上聚玄星枢秘授符经第一卷》翻看起来。不过再翻几页之后,风浩轩才知道,符道的博大精深。
这《太上聚玄星枢秘授符经》总共记载了三套符箓系统,即云篆雷文、五行符文和龙章凤文。其中云篆雷文为摹画天地阴阳之自然,龙章凤文汲纳飞禽走兽之灵动,至于五行道文,则是借鉴天地之中的五行之力。
这三套符箓系统,均可自成格局,但真正高妙的符法,无不是将三方揉合,取其菁华。
而符,又称道符、符箓。制作一张符箓,与绘制丹青一样,需要笔墨纸砚,而且每一件都需要专门炼制,非凡间寻常物件可以代替。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符纸上的道文。而且每一道符篆都有专门的道文和书写之法配合,若无系统的典籍绝不可能有大成就。
故而有前辈言之:“神符者,明一切万物莫不以精气为用。故二仪三景皆以精黑行乎其中,万物既有,亦以精黑行乎其中也。是则五行六物莫不有精炁也。以道之精黑布之简墨,会物之精炁,以却邪伪,辅助真教,召会群灵,制御生死,保持劫运,安镇五方。”
符箓上的道文虽然玄奥繁复,但按照内容划分,无外乎“字、印、咒、斗”四大类符文。
“字”即符字,是写在符箓上的特殊文字,每一个字都有特定的意义,蕴含特定的能力;
“印”便是“封印”,是制符人在符箓上留下的特殊印迹,常见的有“指印”、“手印”和“章印”等形式,符箓能长期保存,便是因为有封印的存在,要使用符箓,就必须解开符箓上的“印”;
“咒”即“咒文”,是将一段咒语用特殊的符形绘制在符箓上,每一段咒文,都蕴含某种威能,能大大提升符箓的作用。
“斗”,暗含天地万物的繁衍规律,是沟通天地元气的关键。“斗”最为复杂,有“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芒”、“七星”、“八卦”、“九宫”等各种道文。
而且各种符篆种类驳杂,细细分来,只这《太上聚玄星枢秘授符经第一卷》上就有百数种之多,未曾记载和失传的更不知道有多少。
总而言之,符箓以“书图像,布精气,气通天真,独具其神,可为符”。
故而常有人说说:“神龙见首不见尾”或“东鳞西爪”等。符者,一鳞一爪是也;箓者,神龙画像是也。画符箓为“书图像”,书符者信念能量灌注为“布精气”,与真龙共振为“通天真”,沟通激活所书的图像使之发挥作用为“具其神”。
故而在书符时强调以自己精炁施于其上,而不徒作依样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