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集中与能量发散
质量因为具有引力而拥有集中性。能量因为要从高到低,所以拥有发散性。
质量是构成宇宙的骨架,能量是宇宙的血液。
当一个质能元的质量越来越大,这个质能元会越来越靠近宇宙架构中心,一个具有极高能量的质能元能够从这个架构中心到架构全身。最后到达的地方是消耗完他能量的时候。当然,在宇宙架构边缘这样的转化是更多的。
宇宙整体并不是一个质量的集中个体。因为我们看到宇宙很大很大的空隙,这些空隙就是由天体之间构成的。但是从上面的极限世界,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基本规律。缩小了天体之间的距离之后,这些天体的运动便有了集中的规律。
但是质量的集中并不代表天体的集中。这是需要天体的进化。基本大多数质量都集中于一个天体上,这就是中心天体行星结构。如果我们从极限世界看一个天体,我们需要省略质量与中心天体比例较大的行星。同时让我们缩短距离。
质量与质量之间总是存在引力。这样的引力对于同等数量级的天体来说,是很小的。所以质量的集中是大吃小。而这样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
当然这样的集中并不是说天体互相吞并,而这样的集中是多数的质量归于中心,是捕获。因为要吞并,从极限世界来看,同等级的要互相融合是一件绝不可能的事。因为它们同样存在(极限世界)核斥力。就像粒子间的斥力。
密度的升华——
密度的升华是质量集中的一种特征。如果天体密度不升华,那么这样的天体是不会发生什么质的变化。
由于能量的不断增加,有些星球,尤其是恒星,密度在不断地增加,质量越来越集中于核心。
如果看一个天体的进化程度,不要看其平均密度,要看它的核密度。如果看太阳,太阳整体像一个氢气球,但是其主要质量集中于核心,那么久不能当太阳是氢气球。如果太阳将0.99的质量集中于核心,那么外表大气就只是一件轻纱。那么最值得我们研究的就是太阳的核心。因为它的核心完全与地球、火星这些核的性质不同。
另外,一个恒星的大小到底由什么决定?
像不会燃烧的行星,往往要比燃烧的恒星小很多。看待恒星的大小,应该去掉其表面。
太**理数据
直径1,392,000公里(地球直径的109倍)
[1]
表面面积6.09×10^12平方千米
体积:1.412×10^18立方千米(地球的1300000倍)
质量:1.989×10^30千克(地球的333400倍)
相对于地球质量333,400
密度1411千克/立方米
相对于地球密度0.26
相对于水的密度1.409
表面重力加速度2.74×10^2米/秒^2(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27.9倍)
表面温度5780开
中心温度约1500万开
日冕层温度5×200开
发光度(LS)3.827×10^26Js-1
只看温度,太阳核心的数据和表面的数据差距,这两个数据没办法比。也就是说太阳的核心发生了质的变化。
——由于质量的集中性,使质量到达一个极点——聚变反应。
质量集中到一定程度,天体的密度都会增大。聚变反应是质量的一个转变点,也是能量的新生点。
而后就会反映出能量的发散性。
这种反映也是能量的一种性质。这就是能量由高向低走。一个地方能量更高,那么能量就不会向那个地方走。所以一个恒星所发散的能量可以从它发出的光看出来。由于恒星是独立的球体,以它发散的能量是向四周。
能量都是发散到消耗它们的地方。大多数能量肯定不能被行星吸收,至于有多少能量能够走到宇宙边缘转化为质量,这个是未知数。
质量的集中性表现在我们以上宏观的宏观,能量的发散出现在任何地方。小到一杯热水是怎么变凉的,太阳能量的流失。
到底宇宙有多少质能元,是无法说清楚的。正是因为数不清,才有这么丰富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