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419600000001

第1章 1. (七十年代) 老屋

即使四十年过去了,我对老屋仍旧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

这是因为,我是在老屋出生落地的,是在老屋长成少年的。它是我遮风挡雨的港湾,是我日夜厮守的伙伴。老屋看着我长大,我也目睹了它的慢慢变老。

老屋在什么地方?

往大处说,是大别山腹地的马鞍山脚下;往小处说,位于泉塘村白果树下垸。这个名称的前头,还有长长的一串,在不同时期,串着不同的小珠子。我出生时,它叫广济县红旗公社泉塘大队,后来改为广济县团山乡泉塘村,最后又改为武穴市刊江办事处泉塘村,一直使用至今。

不管这小珠子如何变换,“白果树下垸”这五个字,却从没变过。村头有两棵古老的银杏树,到了夏季,会结出像桃子那么大的白果,母的可以泡制成凉粉饮用,公的只能成为小孩打水仗的武器。因为这两棵白果树,才有了“白果树下垸”。

我的老屋既在古老的白果树下,又在长长的山脉脚下。

“白果树下垸”这五个字从没改变,而我的老屋则几经春秋,如同给病人做手术,有时强筋壮骨,有时换血换肤,目的是让它更加坚固牢靠,为我们提供安全的庇护。

爷爷那一辈,兄弟七八个,由于战乱、疾病和饥饿,后来存活于世的不多。我懂事后,只见过他的大哥、六弟,我分别喊大爹、六爹。既然兄弟多,又长大了,需要分门立户,组建家庭,房屋就得建了。我爷爷肯定是这间老屋的缔造者,是他盖了老屋。那时的老屋,听说是用石头和泥砖砌的墙。正面是石头墙,好让人看了不至于叹息主人家贫穷,其他三面外墙,包括内墙,都是用泥砖垒起来的。什么泥砖?就是把稻田晒干,将松软的黑土制成一块块巨大笨重的砖,经过太阳暴晒,结实了,可以用来垒墙了。用泥浆做粘合剂,把泥砖码起来。泥砖看上去结实,可是在垒墙时,它就开始掉粉,稍稍用力一推,必倒。过了一年,泥巴墙开始风化,风刀的刻划,雨剑的砍杀,将它初时平坦光洁的容颜磨蚀得千疮百孔。

住在这样的屋子里,是没有安全感的。夏天一记闷雷打来,仿佛把石头墙撼动了,可以听见石头撞击石头的声音。冬天北风刮起来,仿佛把泥巴墙吹得东倒西歪。终于有一天,早上起来,爷爷发现老屋有一堵泥巴墙似乎倾斜了,赶紧用几根粗木棒撑着,不让这堵墙垮塌。

当时住在泥巴墙里的人可多了,爷爷一家人,有他,奶奶,还有五个姑姑;父亲一家人,有他,母亲,还有我,大妹,小妹。那时,弟弟还没出生。十几个人的安危,像大石板,压在爷爷和父亲这两个当家人身上。

我对老屋泥巴墙时代的容颜,脑子里没太深印象。那时我只有五六岁,闭上眼就睡,打开眼就玩,安危吓不倒我,也不为老屋恐慌。所以,我没用心记下它的容颜。包括我呱呱坠地时,老屋是否绽放着笑脸;包括我蹒跚学步时,是否四处张望老屋的泥巴墙……都记不清了。

能记住的,是给老屋做手术的那一幕。

面对摇摇欲坠的老屋,大人们决定动手了。

我听母亲说过,那时手上只有几十块钱,要用在刀刃上,非买不可的东西,就用这钱,譬如石灰、黄沙、青砖;能就地取材的,决不花一分钱,譬如石块,从山上采;木料,从山上砍。老屋的后山上,石头多,树也多。

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在改造老屋这件小事上面,母亲显示出不凡的主见。

大人们忙碌起来,除了请来的几个大师傅,家里能搬砖、能抬石头的人,全拉上去了。几十天后,老屋变了个样,正面是青砖砌墙,其他三面是石头墙,除了内墙是泥巴墙,外墙已彻底废除了泥砖。冬天的北风,夏天的惊雷,对老屋无可奈何了。

又过了几年,父亲手上有钱了,对老屋进行全面整修。三面石头墙,推倒了,全部换成青砖墙;两堵内墙,改成石头墙。至此,泥巴墙彻底隐退了。阁楼的木板抽走了,换成钢筋水泥浇铸的大梁和预制板。

这是老屋最后一次做“手术”。打那以后,就没再动它了,一直保留至今。这最后一次“手术”,我印象最深的事有两件。

第一件,是父亲从县城买了些好菜,招待做工的师傅。买了什么菜呢?记得有豆芽、海带、鲢鱼,几块猪肉和一只猪肺、几斤猪血。这些菜,在当时只有过年过节才吃得上,现在,因为要翻建老屋,师傅们要流汗,又不收工钱,所以得用好菜招待。猪肺、猪血虽是“猪下水”,怎么算也是猪身上的东西,等于吃荤,算是好菜了。

父亲把买回的猪肺挂在柴火房的墙上,它白中带红,淌着血水,引来一群苍蝇围攻。我还用手指戳了它,试试软硬,奶奶就吩咐我轰赶苍蝇。这猪肺,大约是用白菜炖了吃的。

第二件事,是在给阁楼铺预制板时,我从脚手架爬上去看稀奇,却碍了大人的手脚,轰我走,我只好跑到另一端,师傅们同样在抬预制板,怕伤着我,要我下去。我就被空降到地面,安全了。几次翻建老屋,我都没有帮忙,能翻上脚手架,亲眼看看老屋是如何做手术的,也算是长了见识。

为这老屋做手术,母亲立下了大功劳。直到今天,只要提起老屋,她就念叨:“真把我累死了!你老子又没个兄弟做对手,总是我和他去山上抬石头,两三百斤重的大石头,每天抬几趟,肩膀上没块好肉。”

这番话,她念叨了四十年。可见,她对老屋印象最深的是破败、漏雨,做一次“手术”可能只花一二十天,可要提前准备一两年,准备材料,准备资金。石料得从山上开挖,再抬回屋门口堆放。家里除了爷爷、父亲,再没有壮劳力,母亲只好把自己当男劳力使用。

每给老屋做一次“手术”,老屋都会伤筋动骨,父亲和母亲也会累得伤筋动骨。老屋越变越好看,他们越变越苍老。幸好老天有眼,没让母亲落下腰腿痛、关节炎之类的病痛。父亲则在劫难逃,全落上了,而且伴他终身,一直到现在。这与他的职业有关,他是做建筑的泥瓦工,在县城打工,每天早出晚归,靠一双脚板走,早上十几里路,晚上也是十几里。白天在工地上站着砌墙,抬砖,拌泥,只有中午吃饭可以坐着歇会儿。

老屋,是父母勤劳创业的见证,是他们人生的一座丰碑。别人都羡慕父母亲好命,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女是父母身上落下的骨肉,值得骄傲。老屋也是父母亲身上落下的骨肉,也是他们的儿女。每动一次老屋,父母都要瘦上一大圈,得一年半载才能恢复元气。他们落下的骨肉,喂给了老屋,让老屋换上了新装,绽开了笑脸。

老屋很普通,在当时,并不出众,也没比谁强,后来拿出来比,更显得矮小,像个老古董。

四面是青砖,像是给老屋穿上了一件藏青色的老式中山装;盖的是黑瓦,像是一头蓬乱的黑发。正面墙上,开了两扇小窗户,不像现在的推拉式铝合金窗户,小窗户就像两只小眼睛。正面墙上,最显眼的是一扇大门,像鼻子和嘴巴。刨磨得整齐洁白的门槛,就是牙齿,我最爱坐在上面吃饭,瞌睡来了,躺倒就睡。

从外面看,老屋就像个老人,那时我就觉得它特像爷爷。现在,我偶尔回老屋看看,觉得它又像父亲。

这幢连三的老屋,内部是什么结构呢?

左边是住房,一长间,中间用墙隔开,没有门,分成前后两间小房,前边的房住着父亲、母亲、小妹、小弟,房里搁了一张大床,父母结婚时的大床,外加五屉柜、梳妆台、洗脸架、靠背椅,最值钱的是母亲出嫁时外公外婆送的嫁妆--缝纫机。

后边的小房,是多功能的。摆了一张小床,我和大妹睡,还有吃饭的小方桌、小凳、碗柜、米缸,最要命的是,竟还有一只尿桶,昼夜放在门角落,一家几口人白天晚上解小手不必出门。甚至在饭菜摆上桌后,还可以先往尿桶里撒泡尿,再端碗吃饭。那尿桶自然昼夜散发出难闻的味道,而且除了夏天,其他几个季节,小房的那扇小窗户也多半没打开。直到尿桶储满了,才抬出去泼到菜地里。

那时的农村,几乎都是这个习惯。不能责怪父母不懂卫生,不爱干净。他们大约没想到要去改变祖宗传下来的这个规矩。我们家不是没有茅厕,就在我们老屋背后,但是有些不方便,尤其是晚上解小手,所以还是在小房里搁上一只尿桶更省事。所以,我和大妹几乎是闻着臭味长大的。睡在前房的父母、小妹、小弟,自然也不能幸免,不过是闻得少点儿。

老屋的左房,住的是我们一家人。

老屋的右房,住的是爷爷奶奶一家人。除了他们俩老,当时还有未出嫁的几个姑姑。印象最深的是,爷爷总喜欢睡后房,说它有股穿堂风,凉快。更惨的是,他们住的前房有一只尿桶,后房还有另一只尿桶。哇!两只尿桶!

由此可以推断遥想,爷爷在他母亲生下他们兄弟七八个后,长期挤住在一间破破烂烂的房里,估计那房摆了不止一只尿桶,人多嘛,一只尿桶哪里够?爷爷同样是闻着尿味长大的。后来,他结婚娶妻,生了一大排儿女,在老屋里住到1993年,也就是他73岁左右,才搬出老屋。这么一算,爷爷是整整73年与尿桶朝夕相伴,闻了73年的尿味,他身体却好得出奇,除了得过胃癌,再没其他疾病,他活到86岁才死的。

莫非自己拉的尿,包括亲人拉的尿,用桶储着,会对人的身体有些帮助?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尿桶慢慢地从主人的卧室搬走了,这不仅仅是一只尿桶的变迁,而是一个生活文明的开启。从那时开始,再走入农户,见不到尿桶了,闻不到尿味了。今天,我仍然会想起那磨得光滑的桶沿,黄中泛红的尿液,地上滴落的尿液也把地面染白……我没有恶心呕吐的痛苦,只有一声叹息,和辛酸的回味。

我们一家住的左房,和爷爷一家住的右房,这中间夹着的,就是堂屋。

走进堂屋,左边与卧室紧挨的是鸡窝,右边与鸡窝对称的地方,是存放锄头、铁锹等农具的物料间。堂屋的上空是没有阻隔的,只在进门上方,有两米宽的预制板铺成的小阁楼,预制板下方永久地留着几只燕窝,每年春天它们就来做客,住到一定时候,就回老家过冬。

堂屋正前方是一面木板墙,用力嗅,还能嗅出桐油的气味。这面木板墙,上接瓦片,下连地面,又像一面屏风。屏风后面是我们家的厨房。屏风上面贴了毛主席像,记得******的像是与它并排贴着的。在当时的农村,这两位历史人物是被当作神来供奉的。后来,它们又被一大张红纸取代,上面竖着写了一行字:天地君亲师位。

堂屋左侧墙上常常横着两三根竹篙,晴天取出去晒衣,雨天就晾晒在家里。竹篙上头也会有一只燕窝,它似乎比预制板下方的燕窝还要早些。奶奶说,燕窝越多越好,表明是吉祥福地、和睦人家。

自从我能帮助母亲干家务,这堂屋地面的清扫任务就由我完成。厨房更是我日夜战斗的哨位。放学回家,母亲常在弄饭,我就自觉地走到灶堂前坐下,往里头喂柴火,闻着油锅里的香味。厨房很简单,只有柴火堆、灶堂、大水缸。还有一扇小门与户外连通,平时被关死,一般只在夏天才会打开,让屋里有穿堂风。

在爷爷眼里,这老屋来得太艰难了。每块青砖,每片黑瓦,每粒黄砂,每根木料……都凝聚着他的汗与血。他把老屋当作眼珠子,比自己的命还金贵。可是,我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屡屡侵犯他的眼珠子。

我小时候脾气粗暴,说一不二,喜欢和别的孩子争吵打架。打不赢,就朝他扔石头,扔了就跑,他在后面追,我边跑边扔石头。他又被击中了,我迅速躲起来。他找不着我了,却找到了我家老屋了,拿石头往屋顶上扔,黑瓦就被击碎了,透出亮光。石头在瓦片上滚动时,发出清脆的响声,然后落在地上。这响声会吵醒正在午睡的爷爷,他跑起来,冲出屋,寻找入侵者,边找边骂,那坏小子也吓跑了。

爷爷寻他不着,压下一肚子怒火,专等我回来。他知道是我在外面惹祸了,要把怒火发泄到我身上。我并不知道老屋被人袭击了,若无其事地回家,早早等着我的爷爷,冲上来就是耳光,边打边骂……如果母亲正好在家,肯定上前抢救我,势必与爷爷一顿大吵。

小时候,母亲与爷爷动不动就争吵,绝大多数是因为我在外面惹祸。我那时年纪小,能量可不小,动不动就引发大人之间的争吵。作为老屋的少主人,我在老屋除了欢笑,还洒下了很多泪水。老屋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也疼在心上。

老屋是爱我的,它为我遮风挡雨,它守卫了我的梦,也放飞了我的梦想。它倾听了我的第一声啼哭,也倾听了大妹、小妹、小弟呱呱坠地的啼叫;它看着我们蹒跚学步,听过我们咿呀学语。它就像一个老奶奶,日夜护卫着我们。

我也爱老屋。出去了,记得要回来。天黑了,记得要回老屋,外面的天空黑得怕人,老屋有煤油灯,不怕。发生在我身上的每件事,老屋都看见了,听见了,但从不发话,我喜欢它一直与我保持的默契。

大约是我上初中一年级时,父亲和母亲又要张罗在村头路边盖一栋红砖楼房。有个星期六,我从寄宿的学校回来,照例欢欢喜喜地往老屋走,母亲正在水塘边洗菜,老远喊我,说我走错了路,要回新屋,而新屋就在她身后,应从她身后的那条路走。

我笑一笑,没说话,继续在青石板上小步快跑,走到老屋前,它就像爷爷,仍然眯着两只小眼睛,张着嘴巴,轻轻地把我拥进怀里。

左边的小房,门关着,上了一把小铁锁。这就是我们一家人住了十一年的家,现在人去家空,它成了旧房,没人住的房了。从门缝往里望,空的,原来摆放的五屉柜、雕花大床、挂衣柜、梳妆台、洗脸架,都不见了,它们现在全部搬到新屋去了。这些宝物,父母结婚时的家具,在这个老屋使用了十一年,现在登堂入室,乔迁了。

从那时,我就没有再回老屋住过一夜。

我与老屋永远分开了。老屋从此更加深重地烙在我心上,驻在我梦里,成了永远的记忆。

打那以后,无论是上初中,还是上高中,后来上大学,我每次从学校回来,总要到老屋去看看。不仅仅因为老屋里住着爷爷和奶奶,而是因为我太想念它了。想念那条通向老屋的石板路,长长的,光光的,滑滑的,下雨天,我在它身上摔倒过多少回?天晴时,它又多少次烫过我的脚板?我想念老屋的灶堂,我曾经多少次坐在柴禾中间,眼里呆望着灶膛里吐着红舌头的火苗,手里熟练地给它喂柴,那火苗多少次烫伤我的手。我想念那只大水缸,想念那扇通往屋后的小木门,躺在那门槛上,对着凉风睡觉,真凉快。

我更想念自己睡觉的小房、小床,在被窝里,我偷偷地借助手电筒的微光快速地看完一本小人书;还在被窝里打玻璃球,还在被窝里狠狠地踢大妹的脚,把她惹哭;还在被窝里将暖脚的火炉踢翻,把被子、棉絮烧个大窟窿,脚也烫伤;还在被窝里尿床,惊醒后不敢声张,自己摸黑找衣服换上……

我还想念那个小阁楼。上面乱七八糟地堆放了旧家具、破水缸,我还在一只装谷子的大缸里藏过两毛钱,一张绿色的纸票,是从母亲的裤袋里偷到的。藏了十几天,终于憋不住,取出来去买了麻花吃,当然是背着母亲,为了防止弟妹告发,还给他们也吃了点麻花屑。可是,有一天,当妹妹挨了我的打后,为了“报复”我,向母亲告发了,我自然挨了一顿打。

老屋啊,回忆不完的往事,感激不尽的情。

谢谢你陪我走过的那一路时光,整整十一年啊,白天将我放出去,晚上把我搂在怀里。你就是堂屋里的那几只燕窝,外面就是小燕子,你把小燕子抚养大了,放飞了,自己孤零零地挂在墙上,期待来年燕还巢。

老屋在1993年就彻底空巢了。爷爷奶奶原先一直厮守着它,就这一年,他们也搬走了,搬到路边我们一家人住了十一年的红砖屋,而我们则在1991年举家迁往县城开店做生意。农村的这两栋屋,一栋青砖老屋,一栋红砖楼房,注定了要锁上一栋,老屋不幸被铁锁锁上了嘴巴,成了一个孤零零的“燕窝”。

老屋悲哀,很少有人来看望它。老屋里的燕窝更悲哀,每年春天,那些归来的春燕,在这栋似曾相识的老屋门前徘徊,期待主人开门纳客,可是盼了多少天,徘徊了多少回,也不见大门打开,只好在大门旁的立柱上筑巢。这一粒粒新泥,一滴滴心血,是燕子对老屋的眷恋,也是燕子对老屋的厮守。

回老屋取东西的奶奶发现了大门上方新筑的燕窝,很惊讶,于是敞开大门,有意地敞了一上午,反正老屋里也没有什么东西让人偷。等她返回锁门时,发现新燕窝里那几只小雏燕仍在探头探脑,燕妈妈觅食归来,也只是飞进堂屋盘旋几圈,在它们昔日的安乐窝前徘徊的时间更久,也在竹篙上栖息一阵,最后,它还是飞出去了,在老屋外绕飞,稳稳地停在大门上方的新窝里。

这几只燕子也许知道,老屋不会再有人住了,门不会天天打开后又关上。它们不必期待老屋的主人,只需厮守着老屋就行了。

有一次我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听到燕子这件趣事,我心里一阵颤栗,二话不说,沿着小时候赤脚走过的青石板路,小跑着,来到了老屋前。面前的现象,让我惊讶。

老屋一身破败,一脸愁容,青砖的颜色显得更加凝重,黑瓦显得更加老旧,小窗户蒙上了蜘蛛网,铁柱子锈迹斑斑,好像是流出的浊泪。墙角长出了野草,和膝盖一般高了。老屋分明是一个将死的老人。

只是大门上方的燕窝,透露勃勃生机。长得半大的雏燕,叽叽喳喳地鸣叫着,争先恐后地探着小脑袋,多么可爱的小生命!它们才是老屋新的主人。我仔细观察新的燕窝,一粒粒的泥土,还粘着些许稻草,这泥土、这稻草,是燕妈妈从田野里衔来的,让老屋散发出泥土的芳香,散发出果实的芳香。

我等了很久,看了很久,感叹了很久,也感动了很久。我没有等回燕妈妈,它并不知道我回来看它。我很想见到它,与它对视,听它鸣叫,看它飞翔。我感激它,是它不远万里,回到家乡,看望老屋,并在此安家,日夜陪伴老屋。谢谢你,燕妈妈!是你让老屋驱散了寂寞,是你让老屋焕发了生机,是你让老屋重新找回了自尊。

新房,倘若没人去住,都会长出蜘蛛网,爬满各种昆虫,何况老屋!我不相信老屋最终的命运只是给燕子做巢,它应该可以重新找到主人,它并不老,还有用,像当年庇护我们一样,它还可以迎接新生的婴儿,也可以安抚垂暮的老人。

果然,老屋有了新主人。1995年,六爹一家搬了进去。爷爷将老屋卖给了六爹,也就是他的六弟,作价六千元。老屋旁边的偏屋,即爷爷原来一家人烧火弄饭的柴火房,分文不取,送给了六爹。至于老屋背后的茅厕、猪圈,自然也归属给六爹。这六千元,爷爷支援给我们在县城盖新楼房。

从经济角度计算这笔买卖是盈还是亏,已没有意义。爷爷最欣慰的是,老屋找到了新主人,天天有人开门关门,天天有人洒扫晾晒,天天有人烧火弄饭,天天有人进进出出……只要有人,老屋就不会倒;只要有生活,老屋就不缺生机。

老屋易主后,我更加怀念它。

有一次,我回老家,特地去看望六爹六奶,也是去看望老屋。六奶仍按老传统,给我倒了一杯红糠水,这是村里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规矩,是款待贵重客人的最高礼遇。

喝着红糖水,嘴里是甜的,心里是暖的。我习惯性地先进左房,穿灶堂,入堂屋,直抵右房,每一间房,每一间屋,我都进去了,摸摸门板,抚抚墙壁,它们一点儿变化都没有。还是当年的那副模样,还是当年的那股味道,也还是当年的那种感觉。这还是我曾经住了十一年的老屋吗?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只是经过十几年的时空转换,物是人非,我已找不出与老屋相濡以沫的肌肤之亲了。

想想当年,打着赤脚,在地面上跑来跑去,现在,我还会吗?

想想当年,困了就歪在地上睡,渴了就去水缸盛瓢水喝,饿了去碗柜吃几口腌菜。现在,我还可以吗?

想想当年,母亲罚我下跪思过,打得我满地打滚。现在,我还找得到那只竹棍吗?

想想当年,我坐在灶堂里烧火,那红红的火苗带给我无穷无尽的遐想。现在,我还能找到手指被烧疼的感觉吗?

想想当年,我在堂屋里捣蛋,用长竹棍去捅燕窝,不过瘾,又去搬来梯子,爬上去,找小蛋,没找着,就把燕窝掀落在地,吓得燕窝里的几只小雏燕四处逃窜……那几只小燕,后来去哪里了?它们后来活下来了吗?估计也当上了燕妈妈吧。

我的目光停留在堂屋的几只燕窝上。

还是当年的位置,也还是当年的结构,只是,不再是当年的那一窝燕子了。这精明的燕子,每当春天来临,它们便成群结队地来觅家找窝。找到后,就去田野里衔泥,在老的燕窝上加高,一层又一层,一粒又一粒,这燕窝,每年被它们加固加高,所以才那么牢靠,经久耐用。

当年,父亲、母亲、爷爷、奶奶,他们给老屋强筋健骨做手术的精神,也被燕子偷学去了,用在营造自己的安乐窝上。

堂屋里总共有三只燕窝。墙上两只,小阁楼的预制板下端有一只。每一只燕窝,下层是旧泥,上层是新土,层次分明。这三只燕窝,现今只有一只在用,住进了燕子,其他两只空着。

站在燕窝下方,仰望燕子,倾听燕子,我激动,为这顽强的生命;我感动,为这不离不弃的老屋良友。我又悔改,为小时候对它们的那一两次残暴的虐待。

老屋,我走了,以后还来看你。一步一回头,心里怅然若失。

女儿两岁时,我带她回老家。小姑娘生在城里,见惯了汽车、电视和玩具,来到农村,虽没有立即感受到明显的城乡差别,却还是很快就喜欢了这里的小鸡、小狗和墙角的野草。她找石头玩,刨泥土,当小鸡从身边经过时,她抓起小石子向它扔去。玩累了,她一屁股坐在地上。老太搬了小椅子让她坐,她非要坐在光洁溜滑的门槛上,门槛是用一整块石料打制而成的,可坐可躺,她一定是爱上了它的凉爽。这种凉爽,采掘于大山,深埋于土地,滋润了几代人,如今,该我女儿来享用了。

我带她去看老屋。她在青石板上走得欢畅,像只觅食的小鸡,看到墙角的野草,她停下脚步,蹲下来,用白白的小手去抚弄。从这一刻开始,她已经在亲近老屋了。野草是老屋新生的胡须,泥块是老屋掉落的头屑,小石子是老屋抠掉的眼屎,至于那沟渠里的积水,应当算是老屋沉睡时流出的口水……所有这些,都被女儿关注着,不是伸手去摸,就是用脚去踢,或者扔块小石头,把积水荡开一圈圈波纹。

老屋,你的第四代传人来了,来看你。

女儿是个好奇又好胜的新新人类。老屋听我说,当我给她介绍你时,她不好好听,甚至连我指出她上一辈人降生、睡觉、吃饭的几个具体位置,她也没有我预料的那样惊讶,抿着小嘴巴,眼睛眨都不眨一下。

她干什么去了?

她要与老屋比试力气。半掩的房门,我都没想着推开,却被她用身体撞开;积满灰尘的老桌子,我都不想去碰它一下,她却用双手把灰尘荡开,让桌子露出本来面目。门角落里有根小竹棍,她抓起来,到处敲打,仿佛是给老屋舒筋活血。当她发现预制板下方的燕窝时,举起竹棍,指向它,显然是想捣它。可她力气太小,竹棍都举不高,我只好抱起她,让她用竹棍戳了戳燕窝,然后把她放下。她急了,恼了,仍旧举着竹棍,用意再清楚不过,她是想彻底捅掉燕窝。

和我小时候一模一样,她也是一个破坏狂。我对她讲什么,她都似听非听,似懂非懂。这种年龄的小孩,玩到高兴时,她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要自己观察;只愿动用自己的手脚,要亲自体会。

如果不是我强拉她离开,她根本就没想过要走。

打那以后,女儿再也没去“玩”老屋了。等她再大点,问她老屋的印象,她轻描淡写地说,一个破房子。

我也不再去看老屋了。因为,它又一次人去屋空。六爹一家也搬到水塘边的新楼房了,当年花六千块钱买的这个老屋,如今,只是作了柴火房,作了仓库,堆了各种又破又旧的老古董。

应该感谢六爹一家人。他们自从搬到老屋后,住了七八年。在这老屋里,他给儿子娶回了媳妇,老屋在风烛残年还充当了一回洞房。不久,六爹又得了一个孙女,老屋在形容枯槁时还充当了一回产房。那声啼哭,与三十年前我落地时的啼哭,应该没什么不同吧。

六爹满以为要与老屋厮守一辈子。他虽不是老屋的缔造者,爱老屋的感情,却不比我父母、爷爷奶奶浅。直到今天,问他,他仍旧是一脸的骄傲:那青砖多牢靠哇,几十年没掉点粉儿;那黑瓦多厚实啊,几十年从不漏雨……

是什么力量把六爹也赶出了老屋呢?

是新农村建设。仿佛一夜春风,掀起了老屋革命。

村里的后一辈子人,主要是和我一般大的后生,当年是老屋的小仔娃,现在是白果树下垸的当家人,他们不喜欢各家的老屋,嫌它又破又旧,嫌它深陷房屋丛林之中,门口的路又窄又弯,大车开不进去,小车开不出来。老一辈人当年挨着山脚下做屋,图什么?一有靠山。靠着山就有灵气,就地砍柴、采石、晒东西,很方便;二是幽静。山脚下、树林中,有间屋,住在里头,不是神仙,也是山大王。三是亲热。房挨房,屋贴屋,相互间距都不过一两米,坐在自家屋里可以对话,有事说一声马上就来帮忙,是百分百的左邻右舍。

白果树下垸的新当家人,已经不喜欢老屋的有靠山了。离山越近,意味着出村的路越长,长长的石板路,左转右拐,上高坡,下陡槛,太费力。他们也不喜欢老屋的幽静了。在马路边筑房多好,车子开到家门口,打开门就看到人世间,跑车的,挑担的,赶路的,盘嫁妆的,闹丧的,玩龙的,唱戏的,上学的孩子,放牛的老人,摘菜的女人,骑摩托车的小伙……哪一个能从眼里漏掉?!他们更不喜欢老屋的亲热。往年,房子贴得近,唠叨自是方便,可夫妻间的悄悄话也极易被邻居听到,发了火灾也殃及邻舍,现在讲究私密空间,在马路边筑新房,自成一体,前路后院,有水井,有冲洗式卫生间,互不干扰,互不妨碍。

所以,六爹的儿子就把新楼房盖在马路边的一块稻田上。光打墙脚,就用了几十吨石头,花了大价钱,才把屋基升到与路面一般高。他们的新楼房,不再是背靠青山,而是面对群山、背靠稻田;马路一过就是水塘,洗涮自然方便。更方便的是,从城里买回的化肥,田里打回的湿谷子,山上砍下的茅柴,运到家门口,卸了车,往屋里一拎,完事了。如果是老屋,那还得肩挑背驮,山路十八弯,才能盘进屋。

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将马路边的稻田、菜地全部推平,盖起了一长串新楼房。不但年轻人搬出了老屋,就连发誓死在老屋的老人,也经不住晚辈的劝说,搬到了新楼房。与我们家老屋同时代的那个老屋群体,一夜之间没落了,空着,锁着,没多大用场,连仓库都作不了。如今在田地上忙活的人不多了,更多的人出去打工,原先的稻田都改作了旱地,种棉花种油菜,这作物比一年三茬水稻要轻松得多,也值钱得多。棉花、油菜随收随卖,老屋就作不了仓库,就连柴火房也做不了,如今都用上了煤气灶,再没有人上山砍柴了。老屋只能堆放一些老古董,什么床啊、桌椅啊、大水缸啊、米缸啊……

那年夏季,爷爷去世后,我特地去拜访老屋。当年光滑的青石板路,被泥土覆盖着,看得出有好多年没人走了。路两旁、墙角里、垃圾坑边,到处长满了齐人高的野草。我来到老屋面前,首先看到的是大门上张牙舞爪的蜘蛛网,小窗户上生锈的铁柱子似乎烂穿了,大门上的铁锁锈得没法打开,门口的石板夹缝中全部长出了高高低低的野草……。这是我曾经满地打滚、随便坐卧的石板吗?这是我曾经热闹与喧哗的老屋吗?

燕子呢?燕窝呢?

燕窝也垮了,一半儿脱离了墙面,另一半儿仍粘在墙上,像一个耷拉着脑袋的病人。眼下是夏季,燕子不应该返回老家,应该在这儿栖居。既然燕窝都垮了,燕子自然是不会留下的。它们是今年不辞而别的,还是去年就不再光顾的?

再看左右隔壁,一片萧杀,满眼破败。紧闭的大门,生锈的铁锁,高高低低的野草,纵横交错的蜘蛛网……最恨那些野草,不但将昔日光洁滑溜的青石板路变成了野草丛林,而且将一排又一排的老屋变成了废墟,还像乱坟岗。不忍看,不敢看,只有逃离。

被铁锁锁住的老屋,有多少间?被废弃的老屋,又有多少间?被野草大举入侵的老屋,又有多少间?

我没去计算。村里老人告诉我,靠山的那几排老屋,垸中间的那几幢老屋,全没人住了。只有靠着水塘的那几间老屋,还有人住。其他的新房,全在马路边。

我苦笑。不知是该为新农村庆贺,还是为老屋致悼词。

爷爷死了,86岁,和他同龄的老人,活着的不多了。他们代表一个时代,是老屋的代名词。他们那一代人还没全死光,而老屋差不多都死光了。老屋也许该寿终正寝,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

我要把老屋重新筑在心上,筑在家史里。生我养我的老屋,吃过睡过的老屋,扫过地烧过火的老屋……我的记忆里不能没有你,我的生命更不能没有你。

只要我永远记着你,你就永远不老,你的青砖,青而不老;你的黑瓦,黑而不破;你的燕窝,还会引来啄泥的新燕。

同类推荐
  • EXO之终究会离开

    EXO之终究会离开

    前世的仇,我今世报!你们伤我的,我会一样一样夺回来。林逸忶,今世我要你生不如死,血债血偿!“你很想她,很像很像……”“怎么,让你们愧疚了吗?”“你和她一样,就是个狐媚子,我要杀了你!……”“……”
  • 君临天下:悠然倾城

    君临天下:悠然倾城

    君落倾,我不怕没有你,我就怕我还记得你。“君雨城微笑道。“君雨城,记得没有人能没有谁就活不下去了。“君落倾残酷的说着事实。“君落倾,我不是没有你就活不下去,我是没有你就不是君雨城了,你知道…吗?!“但我们不合适!“没有合不合适只有爱与不爱。“那我不爱你了。“君落倾,你再说一遍!“君雨城,我君落倾不爱你了!听到了没!“悠悠?“恩。“我喜欢你。“恩。“那你愿意做我女朋友吗?“恩。“悠悠。“恩。“唔!“君落悠一把推开还差一点就要贴着自己身子的君雨然,“君雨然!谁让你亲我的!!“嘿嘿,是悠悠让的。“滚!“一一此文又名《悠然倾城》情结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解码青春

    解码青春

    她一直在想,如果当初勇敢点,会不会一切都不一样?懵懂青涩的暗恋熏红了少女的脸庞,繁重重复的学习压弯了少年的脊梁。但其实,他一直都知道,在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里,有一个笨企鹅喜欢着他,认真且怂!
  • tfboys之许我一生

    tfboys之许我一生

    她的偶像是王俊凯,但是由于王源的死皮烂打之后让暖心摇摆不定,还有易洋千玺也遇到了她生命专属女生哦??
  • 再见那时光

    再见那时光

    当回忆被击碎,化作锋利的碎片,我们逃避着,想当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只是,那已是幻想。风冷冷的吹着,好像是在嘲笑我们的天真,嘲笑我们的懦弱,但是,我绝对不会回头,绝不。即使伤痕累累,泪流满面,我也不会后悔我的选择。
热门推荐
  • 异校十一班

    异校十一班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发明了可以让脑电波增辐的仪器,改变了人类的基因,从而得到了对抗异界超能力,但受到该实验的人大都都难以承受痛苦的实验而死亡,一些幸存者在荒凉的沙丘中开起了名为异灵校的学校,专门收纳四处具有超能力的孩童,为政府机关做事,另一些人怀着对实验的仇恨在繁华都市的地下开办了隐秘的学校叫异蛮校,以专门猎杀异灵校的学生为乐,两校对立,在几百年中不停的争夺,异校十一班到底是???在故事的发展天平又会倒向哪边?余沫一个孤儿正太却被当成女生莫名其妙的被异校收去,妈妈咪啊,什么啊!睡女生宿舍?超能力?神马?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 怪物异能者

    怪物异能者

    讲了一个性格有点二的宅女吃贷在偶然间发现自己是一个怪物异能者从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 青涩年景

    青涩年景

    六年前,夏沫头悬梁锥刺股,发誓要认真读书。六年后,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却不知道是喜还是忧。也许这就是结果吧,她越来越发现,你太喜欢一个人,那个人就不会爱你。
  • 末日一重奏

    末日一重奏

    在所有人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末日就那么到了。人类再也不是这片大地的主宰,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强者君临,弱者残喘……
  • 哥哥很宠我

    哥哥很宠我

    裸露的夜色-似夜半海棠的嫣红-蔷薇下的目光-在葱茏季节里站成委婉的风景-一阙残词-与流觞古诗-破译出情感的密码-让我以唐风的姿势-垂钓一地瘦瘦的感伤……
  • 天才少女爱上霸道哥哥

    天才少女爱上霸道哥哥

    我叫闻人沫颜,今年我十一岁,我有一个哥哥,他叫闻人诺景。那年里,我知道了,什么是喜欢?什么是爱?喜欢就是一种心情,是一种直觉。我:“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嗯,哥哥在,乖,怎么了?”………………我:“哥哥我要看电影!”哥哥:“好啊,想看什么?哥哥陪你。”………………我:“哥哥,我受不了了!”哥哥:“怎么了?谁欺负你了?乖,不哭,过来哥哥抱抱。”………………我:“哥哥!哥哥!你陪我玩一会儿嘛!”哥哥:“好,想玩什么呢?”………………我:“呜……哥哥,我刚看完恐怖片,好害怕……”哥哥:“不怕不怕,都是假的啦,来,哥哥抱着你睡。”………………
  • 海贼天下

    海贼天下

    大航海时代,群雄纷争。海军坚持正义,坚决消灭海贼。海贼为了宝藏,不顾一切向前冲锋。评议院鸡贼,每次坐等渔翁之利。三方势力,究竟谁能称王?世界航路,不再安宁。谁能找到,死去的海贼王留下的宝藏。是大将?是评议院?是四皇?是海贼新星?是王下七武海?还是五帝?一切,都是未知.................
  • 极品妖孽:娘子你来咬我呀

    极品妖孽:娘子你来咬我呀

    本文一对一,双强宠文爽文。浣君身为当代顶尖杀手,从未想过自己是因为飞机失事而死。一朝穿越,只见一大批渣渣蜂拥而至。她几乎可以预见自己的未来——斗姐妹斗兄弟斗小婊砸!自此相府我当家,家中我最大!然而,她摊上一堆渣亲戚,却独独有一个万事她为先的绝世好爹爹。大大小小的障碍全替她清扫了干净,她还能干啥?答曰:找男票!皇天不负苦心人,浣君找到一只妖孽。一只大妖孽!他想要了她,她想上了丫。于是,两人一拍即合,仗剑江湖行走天下!殊不知......这一大只妖孽,似乎早有预谋?
  • 炎黄子孙异空间争霸记

    炎黄子孙异空间争霸记

    地球3086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强盛的帝国。大中华帝国。最伟大的科研学府。。终于完全破解了人类的基因。。。。。。。。。。。。公元3088年帝国最先进的宇宙飞船发射场。一艘飞船上载着有科学家培育成最强联合基因人的。超强完美人。。。他们36人肩负地球移民外星球实地居住可行性。。。然而。。。。。天哪。。天哪。看来这银河系外真的。真的。有生命体星球。。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