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四年三月十一,弘光朝第一次科举在南京贡院正式举行,两千五百余南方各省的士子齐聚贡院,参加这场决定他们将来是在家种地养猪还是在官衙中锦衣玉食的考试。
当然了,在后世,同样也继承了这种考试制度,只是改名叫高考了!充满恶趣味的是,多年以后,朱慈炯改革了科举考试制度,同样起名叫高考,具体他是对高考充满了某种敌意还是怀有感情,这就不得而知了。
这次科举,会试主考官由大儒刘宗周担任,刘宗周是心学的殿军,是明末有数的学问泰斗,为人刚直正派,曾经弹劾魏忠贤与客氏而被罢官。他担任主考官,不管是史党还是钱党都对他比较服气。他如今年近古稀,是万历二十九年的进士,史可法、钱谦益等人算起来,都要比他矮上一辈,内阁诸老见了他都得客客气气的称呼一声刘先生。
在学术上,刘宗周也是无可挑剔,除了为大明朝唯心主义哲学添砖加瓦以外,在文学上,他之前还编撰了《论语学案》、《曾子章句》等著作,因此在学问才能上,即便是钱谦益也是词坛巨匠,也没有办法对他挑刺。因此刘宗周毫无疑义的成为了主考官。
相比较忙碌的考官们,朱慈炯也不闲着。考官们忙着监考、阅卷,朱慈炯忙着打听“帅哥”,之所以要打听帅哥,不是因为朱慈炯有龙阳之癖,而是为选状元做准备。
说起来很好笑,朱重八长得丑,于是他在选拔状元的时候,外貌便成了第一标准,于是上行下效,两百多年下来,相貌成为了科举尤其是会试、殿试选拔的头等条件,长得太磕碜的便不能当状元,几乎是大明朝不成文的规定。
这里举几个例子,正统四年,传言皇帝准备将张和点为状元,便命太监去偷偷看张和的长相,结果因为他眼睛有毛病,外观不佳,直接被降到了二甲第一名。虽然名次非常靠前,但与状元一比,那实在是天差地别了。弘治十二年,有位浙江的才子殿试策论极佳,原本要点为状元的,可惜他跛脚,只能做了榜眼。
所以,作为殿试的主考官,皇帝朱慈炯自然首先要做好功课,先行命太监去查探各士子的相貌,如果有发现长的比较帅气的,便记录下来,好给自己作为参考。
至于为什么朱慈炯要这么做,而不是论才选拔呢?这就又要说到朱慈炯的学问了。要知道不管是会试,还是殿试,都要用八股文来写就。而作为现代人穿越的朱慈炯,满打满算,上过的学不到三年,八股文能看明白那就是奇了。他虽然很想废除八股,然而想想目前的境遇,若是废了八股,天下的士人非得造反不可,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吧,等到时机成熟,再行改革吧。
为了不至于殿试上太丢人,朱慈炯只好退而求其次,既然看不懂八股,没关系,殿试的时候,除了让朝臣们帮忙看下文章,皇帝还是要提问的,谁当场回答的好,便选谁,再加上对比下相貌,这样选出来的状元就谁也不能说什么了。
打定了注意,朱慈炯便轻松了许多,命太监去士子中暗访帅哥,倒也充满了八卦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