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有一天,艾莉成为一年级的学生。刚一入学的时候学校还没有发教科书呢,老师不是叫学生死记小九九,就是硬背拼音字母口读。无论正点进教室的还是迟到的,每天进教室前必须背诵一遍小九九和汉语拼音字母,其中的元音、辅音、浊音、双辅音、浊辅音全部,如果有一处错了就重新背,直到全都正确了,才可以到自己的座位上准备上课。
这样的学习过了不到一个月,好长时间都没有上课。学校组织学生们每天手工制做一种大大的纸糊的向日葵花,然后分给学生人手一对儿。每天放学后不能马上回家,在操场上学习集体舞。等学得熟练了,一连好几天放学后都要在学校待命,有的时等到深夜什么都没做就被放回家了。
终于,有一天已经过了夜晚十点钟,全校师生每人左右手各带拌只纸糊葵花,四人一排边唱边跳长龙搬川流不息,行进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那场面、那气势真是激动人心,尤其对小学生来说,很自然地被这浩浩荡荡的场面感动,越发起劲儿地连唱带跳地行进。
艾莉上的小学小位于城市的东南方向,就在一条由西向东流向的河流的北岸上。夏天放学早的时候,走个几十步就能到了河沿儿,跳下河就可以洗澡游泳了。洗累了,躺在带有鹅卵石的河沿儿沙滩上,能望到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的云彩,偶尔会飘来几多云彩,那些就像棉花垛、像骏马、像绵羊、还有的像高高的宝塔、雄伟的宫殿。每当那个瞬间,艾莉的遐思,就像带着天使的翅膀自由自在地漫天飞舞,美极了。
后来艾莉悟道,原来这里是她梦想的起点。
可是,有的时候,梦,并不一定都那么美好。上课一个学期还没有满,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室外游行活动,或者就是劳动。这一天放学的时候,老师跟同学们说:
“明天开始,同学们要从家里带来一个脸盆,就在河边捡石子儿,支援‘深挖洞、广积粮’。”
一般家里用的洗脸盆儿都是搪瓷制的,近十斤重的石子儿反复砸在盆儿上,劳动的头一天,就把盆上搪瓷大部分都给碰掉了。盆儿也开始变形了。炎炎夏日里,同学们将近十斤重的石子儿,多次往返几百米远的路,年仅八九岁左右的孩子们,很显然体力是透支的,这样的劳动连续了一个星期。艾莉的眼睛莫名红肿起来,头发里面的头皮上,还有身体上有些部位表面,开始冒出透明的黄色液体,液体干了就会有厚厚的一层堆在皮肤上形成疥结,奇痒难忍。因为个别的部位都很隐私,不敢和父母讲,更不敢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艾莉痛苦地咬着牙自己忍受。实在不行了,她就偷偷一个人下河里泡泡暂时能够缓解发痒。用手挠一挠倒是好受些,之后伤口疼的直掉眼泪。艾莉想,恐怕自己是活不长了。
好不容易熬过了全部劳动的日子。她又来到河沿儿,躺在鹅卵石子儿上,尽情地仰望那碧蓝的天冥想者,那里真的很清澈干净,如果到了那里会不会把自己身上的这些伤口全部给清洗掉啊。
很自然的,艾莉开始不愿意说话、不愿意见人,厌恶上课写作业,尤其是变得懒惰。首个暑假留了不少的作业,开学艾莉交给老师的作业本,简直就像鸡脚乱扒的,着实把老师气的不知如何是好,最后还是提溜到全班同学面前做了严厉的批评,又把妈妈叫去狠狠地告了一状。
“把书包拿来!”
爸爸妈妈把艾莉叫到了他们的面前。
“把哥哥的书包也拿过来!”
哥哥也是很紧张地递过来自己的书包,并下意思用自己身体的一半儿挡在艾莉前面,以防艾莉突遭狂打。妈妈拿起艾莉的书包往炕上一倒,马上,里边儿倒出来的东西就像废品堆儿一样,有卷起了边儿的课本儿、铅笔削沫、沙子粒,还有些跟读书不相干的废铜烂铁,简直就是个杂物箱。相比之下,妈妈打开了哥哥的书包,里面的书本码得整整齐齐,教科书都是用硬纸皮包的,其实这些艾莉也很羡慕。
爸爸可从来都没有动手打过孩子们。今天不同了,他让艾莉卷起裤筒,拿起妈妈用来织衣服的棒针就要抽打艾莉的小腿,此时的哥哥赶紧哈腰抱住艾莉的小腿喊道:
“爸爸别打了,我帮妹妹收拾书包,我帮妹妹包书皮儿,我教她写作业!”
爸爸妈妈没有听他劝,要扒拉开易辉,那架势是一定要打艾莉。
“爸爸!妈妈!莉莉她病了!”
细心的哥哥,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发现了艾莉身上的状况。
妈妈爸爸这才开始给艾莉检查了伤口。发现症状严重,爸妈很是心痛,也很后悔粗心大意。
“你怎么不告诉妈妈呢!”
尽管如此,究竟艾莉的学习状况差得惊人,自然少不了爸爸的一通说教。之后,爸爸和哥哥一起帮着艾莉屡直课本的卷角,教她包书皮儿,并在哥哥的帮助下重新写作业,一时间艾莉确实还很感动,满口答应得好好的。但艾莉身上怪病,使得她做什么事情都集中不起来,心情烦躁的厉害。
艾莉的学业开始荒废了。
为了首先得到确诊,爸爸带艾莉到医院检查。可那时,在城市医院里没剩下几位专科医生了,那些穿了白大褂的人都摇摇头,都不知艾莉得的病名。只好爸爸自己开始研究给艾莉治病了。
那天伯伯来家里,谈起艾莉的病,爸爸很难过,他对伯伯说:
“莉莉是在强烈的阳光下,长时间受紫外线刺激,使皮肤造成紫外线过敏,又没有及时防护过了临界线,导致免疫系统紊乱了,这有可能已经造成了很难治愈的结果。”
“这是哪行,咱就是倾家荡产也要给她治愈啊。”
爸爸提起艾莉患病诱因时,无奈地说:
“挖洞有大人们去就行了,不能用孩子们啊!”
伯伯很气愤激动地说:
“不止于此,等过些日子他们还得下乡劳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