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心病能否医
妇人穿好衣服后对刘伯温跪拜道:“奴家吴氏,乃是白莲教主唐克重之妻,两个月前由卫长老以及几个弟兄护送回娘家,在返回的途中遇到官府盘查,说白莲教是邪教,已被朝廷取缔,卫长老和兄弟们在打斗中全部丧生,他们就将奴家和女儿捉来至此,我女儿呢?赛儿------。”
吴氏四下里瞧瞧,看见墙角一个布袋在动,她扑过去解开,见到唐赛儿双手绑着被塞在里面,嘴里还堵着一团破布,连忙掏出破布为她松绑,唐赛儿小嘴一扁,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绳子捆得太紧,刘伯温用刀挑断之后对吴氏说:“唐夫人,此地距离县衙太近,绝非久留之地,还是早走为上。”
吴氏扑通一声又跪倒在地,她磕头如捣算道:“就算今日我们娘俩逃了,难不保明天又被抓住,老仙长,我求您收留了这个孩子吧!”
“这个..,不必担心,我可以将你们送往安全之处。”
吴氏惨然一笑:“妾身已然受辱,还有何面目苟活于世。”说完猛地弯腰窜起,向着石桌腿上撞去,砰地一声便头破血流,一命归西了。
刘伯温叹息一声,这也是一个刚烈的女子。罢了,我只有带这个女娃走了。
出城之后,刘伯温说道:“孩子,你记住,以后有人问起来,就说我是你的爷爷,你叫唐赛儿吧,我就叫唐鉴。”刘伯温心想,唐太宗曾提出“以史为鉴,知心替”,我连杀两拨人,看来更要隐藏行踪了。
大名府是去不成了,不能给老朋友带去麻烦。两人一直往东北方走,半个多月后来到了走了滨州蒲台县,刘伯温见这里山高林立,民风淳朴,便和唐赛儿在此隐居下来。
**************
再说太子朱标,离开白鹿山后继续前行,这一日正行走间,忽见后面烟尘滚滚,几匹快马飞速而来,追上朱标后,来人翻身下马说道:“太子殿下,皇上有旨。”
朱标连忙跪在地上,传旨官展开皇凌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尔昨渡江,震雷忽起于东南,导尔前行,是威震之兆也。然一旬久阴不雨,占有阴谋,宜慎举动,严宿卫,施仁布惠,以回天意。钦此。”
朱标接旨后,一路上惴惴不安,吩咐侍卫严加防卫,按皇上的圣意行事,遇到灾民难民便好意安抚,一路上倒也无事,这一天来到了长安,马上便入住进了秦王府,开始查找可疑的东西,十几天后没有搜到任何反叛的证据,他又问询了王府的管家、护卫、家丁,以及几位王妃,均未找到对秦王那个不利的言行。
朱标不由得松了一口气,他实在不愿意看到兄弟们悲惨的下场,长沙那把大火,至今仍会出现在他的梦里,想起八弟朱梓死时的惨状,他就会心痛不已。
朱标吩咐护卫指挥使道:“明日本宫要出去散散心,你给安排一下。咱们要微服出巡,不必大张旗鼓,挑三五个侍卫跟随就行。”
指挥使答应一声问道:“不知殿下要去哪里,属下先去布置一番。”
长安附近古迹众多,大小雁塔,霸桥烟柳,华清温池无不引人入胜,太子却说道:“不用预先布置,本宫说了要微服出巡,咱们就去黄帝陵看看,也不必通知当地官府。”
黄帝陵号称“天下第一陵”,位于中部县桥山,陵区三面环山,沮水绕流,形如八卦,气势非凡。太子带着几个护卫,身穿普通百姓的衣服,沿着条石铺就的神道缓缓而上,两侧古柏参天,翠色长驻。
见到道旁一块御制石碑,上刻着洪武帝的御笔题词:文武百官到此下马。朱标连忙肃然而立,恭敬地整了整衣冠,这才继续前行。
越过汉武仙台,登上桥山之巅,朱标在黄帝陵前燃起三只香,他跪拜在陵前心潮起伏,不知自己日后能不能做个好皇帝?父皇对自己期望很高,真怕辜负了他的圣意。
朱标对父皇真是又敬又怕,大明朝刚一建立,他就被立为太子,朱元璋为了他的成长,可谓是费尽心机,不但请全国知名学士教他读书,还时常亲自对他进行考究。洪武十年,在他二十二岁时,就谕令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有意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但是朱标的性格和朱元璋却是迥然不同,处事方法也就不同,他心慈宽大,而朱元璋则生性多疑,对文臣武将都不放心,为了巩固统治,他大兴党狱,大肆屠戮功臣,朱标看不过眼曾劝他:“陛下杀戮过重,恐伤和气。”第二天,朱元璋叫人拿了一大把长满刺的荆棘放到地上,叫太子拿起来。
朱标怕扎手了不去拿。朱元璋就说:“你怕刺不敢捡,我把这些刺给你去掉再交给你,朕现在把这些人杀了,除掉他们,让你能安安稳稳地坐江山,难道不好吗?”
朱标气愤之余,竟说了一句:“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下。你这样对他们,只怕他们更会反叛你。”气得朱元璋拎起椅子就砸向太子,幸亏朱标身手敏捷,一溜烟的逃掉了。
皇帝主张以猛治国,运用法庭监狱特务和死刑镇慑官民,使人知惧而莫测其端,太子却生性忠厚,又长期接受儒家教育,所以往往讲仁政、讲慈爱,认为杀人愈少愈好;皇帝要用全力消灭内部的敌对力量,巩固皇家统治,太子却要照顾将相过去的汗马功劳,照顾亲戚情谊,兄弟友爱,向父亲说情争执。一个严酷,一个宽大;一个从现实政治出发,一个从私人情感出发;一个欲树立绝对的权威,一个却总有自己的原则而不肯屈服。如此这般,父子间的分歧日渐扩大,冲突不断升级,也就难以避免了。
这类的矛盾和冲突若出现寻常人家的父子间,也就罢了,但发生在皇太子和性情暴戾的皇帝身上,这给太子造成心理压力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这样情境中,朱标不仅难以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相反不得不常常在漫长而没有期限的等待、紧张、郁闷甚至惊恐之中苦忍度日。
参拜完黄帝陵,朱标反而心情更加郁闷,他满脸惆怅的来到山脚下的轩辕庙内,只见一株粗大的柏树之下,站着一位中年道士,见到他之后迎上来道:“我看施主满脸心事,似有不快之意,莫非是遇到了什么麻烦事不成?在下粗通相理,如蒙不弃为施主看看面相如何?说不定在下能指点迷津。”
身后的侍卫过来刚要赶他走,朱标拦住道:“无妨,就让他看看吧。”
道士仔细端详了半天后说道:“恕在下直言,施主面相尊贵,定是栋梁之才,只是颧骨之处生有一痣,乃是运气不稳之兆,你的问题出现在心里方面,施主心病太重。”
朱标不置可否的问道:“如此说来可有医治之法么?”
“心病还需心药医,只要施主坚持内心的道德与智慧能强大守正足矣,可是这句话说着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不过贫道倒是有一个偏方来做药引子。”
“是何偏方?”
“俗话说,雄心壮志。贫道这里有一颗熊心,是经过多种名贵中草药煨制而成,只要炖熟吃下去,心力自然会壮。”
朱标哈哈大笑道:“俗话说‘吃了熊心豹子胆’,就是如此了?好,不管真假这颗熊心我买了,不知你要多少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