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620700000003

第3章 和谐文化建设概述(1)

一、文化与和谐文化

(一)文化

目前学术界公认,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性的,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显然,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本书所指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

(二)和谐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就是以和谐为核心价值追求的文化体系或文化类型。古代“和”“谐”的最初意义是指乐音之“和”。“和”“谐”两字最早出现于《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其后,战国《左传·襄公》记有:“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两字乐律调和的意义已渐显扩展的轨迹。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和”文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探索,无论是儒、道、墨,还是释,都认同、承传“和谐”人文精神。“和谐”的理念贯穿于天地万物的生死存亡,贯穿于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的相互关系,也贯穿于政治结构、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艺术审美等诸多范畴。

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创新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合理内涵,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科学命题。和谐文化的提出,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自觉认识和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主体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因此,“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文化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们依附的精神家园,还是和谐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从表现形式上看,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方面的内容;从思想观念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感受,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从制度规范上来说,体现了人们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利益关系,和谐、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和机制。文化和谐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深层诉求,也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基础和人类价值理念的至高境界。

二、农村和谐文化与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概述

文化建设可分为大文化建设和小文化建设。大文化建设包括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艺术等各项事业的开展以及良好的乡风民俗、道德习惯的养成。小文化建设则是指文化部门直接管理的广播电视、文艺表演、音像市场、文物保护等工作的开展及相关产品的提供。

(一)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农村和谐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倡导农村和谐理念,培育农村和谐精神的文化。它既包括农(牧)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各种优秀物质文化,也包括长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的某种有特色的群体价值观念与伦理准则、风俗传统、习惯作风、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等,即千百年来农村农(牧)民传承下来的优秀精神价值、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和美德,包含了农(牧)民从饮食起居、生产生活到精神追求的全部内容。西部农村文化就内涵来讲,它既包括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各民族历史遗留下来的、今天仍然存活于人们头脑和生活中的传统精神文化,也包括新时期发展起来的现代文化;就外在形态来说,则包括了人文层面上的物质存在,如各民族的文化教育、文物古迹、生活习俗等,也包括民族赖以生存延续的自然生态、自然景观。

当前农村和谐文化具有以下一般性特征: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

坚持主导性要求文化必须具备明显的价值取向和民族特性。当前,中国农村的发展速度惊人,但在发展中也暴露出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变化,多样化的文化要求,多样化的文化存在形态。对此,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农村和谐文化发展,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

2.体现民主法治的时代性

文化发展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农村和谐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社会的发展将逐步迈向民主化、法治化,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和谐文化也应当结合新时代的要求,把民主法治作为农村和谐文化的灵魂和旗帜,使农村和谐文化成为融民主和法治于一体的民主的和谐文化。

3.彰显优秀文化的继承性

和谐文化以具备深远影响力的理论根基为支撑,必然具有继承性。这也是我国不同地域的农村文化展现出不同文化特质的根本原因。譬如革命老区的农村地区继承下来的革命传统文化,民族农村地区继承下来的宗教信仰文化等等。因此,农村和谐文化也应当保留其地方文化的精华和特色,在继承中创新,在传承中绽放异彩。

4.保存文化多样性的民族性

农村民间文艺和手工艺品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如农民画、葫芦画、剪纸、山歌演唱、木偶戏、唢呐等等,每种艺术形式都来源于民间,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各具特色的艺术魅力,既得到农民的欢迎,又受到城市人的青睐。而西部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十分丰富。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结合,将使我国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具有独特的丰富性。

5.促进传统文化发展的开放性

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不仅适用于我国经济建设,而且同样适用于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只有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才能使我们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上站在较高的起点,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有优势,不断发展和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6.满足群众文化发展的自主性

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始终是与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和谐文化应来源于农民群众,服务于农民群众,代表着他们的意志和愿望,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为目标,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本书所指的“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属于大文化范畴,是指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包括农村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科学技术的推广、文明卫生习惯的养成以及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等,其目的是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农村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就是政府及群众组织在对农村文化有明确的认识,并理解自身所处环境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活动,抵消市场经济不良影响,构建适合农(牧)民生活实际的文化价值,达到农(牧)民以自身的思想言行影响和促进农村和谐文化的发展,并使广大农(牧)民享受健康向上的多彩文化生活。建设西部农村和谐文化的核心就是体现农(牧)民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为他们提供一种市场经济能力以外的,以他们为主体且适应其现状的文化空间,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推动西部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原则

促进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思想方法上的指导,同时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加以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指导我们一切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伟大工程。

1.务实性原则

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来不得半点的浮华与虚假,必须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这既是我们党一贯的主张和要求,也是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第一个必须遵循的原则。

2.共享性原则

共享性原则是指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要覆盖到全域西部农村,使每个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都得到保障,都能享受到较高程度的文化教育和较高水准的文化消费,都能享受到和谐文化建设所带来的幸福。

3.持久性原则

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需要一系列条件,因此,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样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见影,而是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艰苦奋斗才能见到成效,必须坚持持久性原则。

4.并举性原则

西部地区农村文化资源是各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成果,它具有突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文化内涵,是不同时代祖辈智慧的历史见证。因此在开发西部文化资源时,要加强对这些资源的涵养、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良好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并将自然生态的保护与文化生态的保护结合起来,实施保护性开发战略,尽力保护原生的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资源保护“双赢”目标。特别是作为无形文化资源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中最富生机活力的部分,在开发中加强保护尤为重要。

5.效益性原则

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不同于农村文化经济系统的建设目的,它主要是提高农民的素质、素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进步,改善农村精神面貌,建设生机勃勃的新农村。所以在进行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时,社会效益是其航向和最终目标。

(三)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目标与定位

1.目标指向

按照农村文化建设从属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总要求的原则,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围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转变,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培养一代有技术、有知识、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懂科学、懂管理、懂经营的新型农(牧)民,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战略工程。

西部农村农(牧)民群体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占近39.2%,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0.39%,以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中的四川省为例,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末,农业从业人员中,文盲占12.9%,小学占52.1%,初中占32.6%,高中占2.3%,大专及以上仅占0.1%。这一群体的绝大部分缺乏自我文化提升的能力,需要政府的帮助。因此西部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是:通过建立健全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农村文化市场服务体系,提升农民的素质,保证农民群体的文化发展权。

2.目标定位

界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地调查表明,西部农民群体存在着两种文化消费需求:一种是基本的文化需求,满足的是他们作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基本文化诉求。整个西部地区对基本文化的诉求是有共性的。另一种是享受型文化需求,满足的是农民群体中较高层次的文化消费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具有较强的个性。由于存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需求,所以在西部农村文化建设中事实上也存在着“公共实现模式”和“市场实现模式”两种满足方式。满足基本公共文化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满足享受型文化消费需求是文化市场的功能。因此,必须区分政府和市场的职能。政府在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农民群众最基本的公共文化需求;二是引导西部农村文化市场服务体系发展,满足农民个性化和较高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

通过本次对西部农村文化的实证调查和对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差异进行比较,我们认为,西部各地农村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需求尽管在个别项目和需求强度上有差别,不同年龄群体的文化需求也稍有差别,但在整体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根据西部各地农村不同群体的基本公共需求,可以初步确定西部农村基本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范围。如在公共文化设施方面,文化活动室或图书室,电影放映室或电影院,有线电视或电视差转台,公共电子阅览室等文化设施是普遍的共同需求;在公共文化活动方面,“文化下乡”,放电影和演戏,花会灯会歌会等传统娱乐项目是不同群体的共同需求。

(四)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同类推荐
  • 秋获集

    秋获集

    本书分中国春节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年节两部分,介绍了春节的形成及演变、春节的习俗、古代宫廷的春节礼仪、港澳台地区的春节活动、中国春节在海外等内容。
  • 触摸教育的美

    触摸教育的美

    本书记录了发生在校园里孩子和老师及校长之间的事。分为”举报的分量“、“滑稽的新生传”、“故事进行曲”、“教育即生活”、“返老入童”等篇章。
  • 奥林匹克的传播学研究

    奥林匹克的传播学研究

    伴随着中国“申奥”成功,“奥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议题,有关奥运与媒介传播的研究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界的一个关注方向。作为该研究领域具有奠基意义的中外学者交流和研讨的盛会,2006年7月28日至29日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联合召开了“2006传播论坛——体育与大众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法国巴黎政治学院、英国利物浦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的国外学者,与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国内高校的中国研究者共聚一堂,就广泛的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为奥运传播研究提供了多元的观点与研究的路径。
  • 实用公文写作一本通

    实用公文写作一本通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以现行党和国家的公文法规的规定作为依据,积极体现当前公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效用。本书没有一开篇就介绍各类具体公文的写作与格式要求,而是用比较多的文字讲述了公文的含义、作用以及特点、类型、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问题。阅读了这些文字,学习了这些内容以后,可以理清思路,更新观念,夯实公文写作的基础。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质之后,再进一步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起草格式,写出高质量的公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 教研感悟

    教研感悟

    本书是作者近二十年来在教学、教研工作中的所感所悟,有教学论文、教学随笔、课题报告、教学评价、教学分析等。选文围绕教育研究,中学语文教育学,教学质量评价,课题研究四大板块,集中展现了作者对教育教学热点、语文学科教学等的独特思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理论指导意义。
热门推荐
  • 无斐

    无斐

    人,无非就是你我。事,无非就是对错。心,无非拳头般大。没有无非种种,何来天下繁华?
  • 渝溪当铺

    渝溪当铺

    小时候一直不明白,为何别人识我为怪胎,为何我没有朋友,直到有一天,爷爷告诉我,我们家族的使命,即是保护天下弱小的众生。物有恶亦有善,世人皆说妖怪之物皆为恶。想当年九尾妖狐妲己奉女娲懿旨祸害成汤天下,最后被杀,可是谁又知它苦。所以说来人有善恶,妖鬼之物也有善恶之分,往往因为它作恶而诛杀之,可是你是否知道它作恶的原由,话说回来人也是这样吧,真正为作恶而生的怕没有吧。
  • 三女来袭之混乱世界我来啦

    三女来袭之混乱世界我来啦

    【三女来袭系列三魂篇第一部】那些无处倾诉的悲伤,来自不堪回首的过往。被泪水侵蚀的脸庞,是被乌云遮蔽的星光。在黑夜中明亮的橱窗,映着内心深处的迷茫。最后只剩微弱月光,能把前路照亮。“想让我留下来,你们就试试看吧?”——机会给你们了,可不要让它溜掉。云中的星芒默默撒下银白色的微光。梦里的希望陪伴我在漫长的路上。“直到现在,你还是没有完全相信我们。”“是,我不否认。”——失恋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我不想也不敢尝试,哪怕一次。我在永无止境的路上,试着忘却旧日的忧伤。被风霜吹过的脸庞,就像满是荒草的土壤。逝去的一切无法回放,就像时光无情地流淌。最后只能依靠自己,那仅有的坚强。
  • 我乃主宰

    我乃主宰

    当辉煌成为过往,当红颜化作骷髅,当背叛成为历史,当仇恨成为烟云,只剩下自己一人在十万年后重生,一切还有意义吗?他是被人创造出来的多余的人,堪称完美只是缺少爱情,伊人化作荒丘,红颜穿上袈裟,遭逢兄弟背叛,按理说,应该怨气滔天,可是十万年后才重生,一切都成为了过往烟云,该怎么办?不甘寂寞?搅弄风云?这个世界,只有平庸和辉煌两种选择!
  • 预言守护师

    预言守护师

    时间,在指缝间流逝。在错的时间错的地点,遇见了对的人,爱情只是一种特别的友谊。如散点般的世界,只剩下迷茫。既使重生,也不了解事件的心机,何况还失去了部分记忆,小时候的抱养,丛林里的对话,使她知道了自己的另一重身份——预言者。预言家族消失了很多次,也重生了很多次,她是家族唯一的少主,也是家族唯一的守道者,全称:守护天道。在这个优胜劣汰的世界,她经历了很多,每次快要死去,快要失望的时候,他总会及时的出现,并帮助她。黑洞的吞噬,十大魔神的对抗。她还能坚持下去吗?
  • 暖冬晚冰柠

    暖冬晚冰柠

    暖暖的冬日,盛夏的天。如果说冰柠是夜曦的一种幸福,那么在暖冬那迟来的冰柠,也是一场迟来的幸福。常常和她说,喜欢有很多次,而爱只有一次。我喜欢你,我喜欢得难免会伤到你。我爱你,我要保护你,一直一直守护着你。“笨蛋,我一直喜欢着你呀!”家族叛变,众叛亲离。慕容家唯一幸存的的大小姐慕容夜曦。为了调查母亲车祸的真相,夜曦佯装失忆,等待她的是什么样的结局呢?潜入另一个家族,找回失去的真相。你知道吗?当我在冥冥之中遇到你,注定是要守护你一辈子的人!当生命如樱草花一般凋谢,迟来的幸福,如暖冬的一杯迟来的冰柠,被幸福蒸融了......
  • 末日再临

    末日再临

    最后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世界末日的到来,人类陷入了贫穷和饥荒之中。末日一百年后,当尘埃落定,一切渐渐开始沿着新轨道运行时……又出现了新的危机。传说中的女王在此时现世:“我将拔去龙的牙齿,把狮子踩在脚下。”
  • 最强游戏人生

    最强游戏人生

    正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在游戏中却是神一般的存在。最强BUG辅助,随便刷个兵都是件神装。猪脚说:“你不是有BUG吗?你不是很恰吗?你来啊,你来啊,劳资的BUG,你伤不起。
  • 记录:当代家庭原生态

    记录:当代家庭原生态

    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讲述当代家庭的爱情、亲情、友情。深入挖掘人性的内涵,反映生命的壮美、人情的冷暖、人性的本真,展示人间的真情、真爱,颂扬真善美。这里既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演绎,也有感人至深的爱情传奇;既有家庭创业经历、也有人与疾病、厄运做斗争的故事;既有社会生活中具有警示作用的案例,也有教子育女的成功典范。这些家庭故事中,有反映人间真情的悲欢离合,那些属于人类的真爱真情,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 方寸纵横

    方寸纵横

    长生途,漫漫无归路。咫尺间,天地我为君。这是一个穿越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