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军操练娴熟后,曹操决定亲率百万大军,一举扫平江南。这个时候,孔融实在看不过眼了,终于站出来劝阻曹操。
孔融说:“荆州刘表、刘备,都是汉室宗亲,又不曾背反朝廷,为什么要去攻打呢?如果丞相兴不义之师,恐怕会大失天下所望。”
孔融的口才是上上之选,这几句话掐住了曹操的七寸,威力十足。曹操一向打着天子的旗号,以正义之师的名义讨伐四方。但孔融提出,刘表刘备都是汉室宗亲,与天子本是一家,又没有背叛朝廷,曹操如果还要前去攻打,显然就是师出无名了。
孔融这样说,等于是直接扯下了曹操屡试不爽的正义之师的幌子。孔融为什么要这样打击曹操呢?
这有两个原因。
首先,孔融一向忠于汉室,看不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逆篡之举。他担心自己坐视不顾,等到曹操扫平江南,汉室很可能就保不住了。
其次,刘备曾经力解北海之围,助孔融脱困,对孔融有恩。而且,刘备得到汉室承认后,还曾表荐孔融为青州刺史。孔融劝阻曹操,也是为了帮刘备一把,以免他惨遭不幸。
曹操权势日炽,早就没有人敢当面违逆他的心意了。孔融这么一搅和,曹操当即大怒,喝道:“刘备多次欺弄我,是我的心腹大患。刘表却收留他,一定有逆背之心。我意已决,你不要多说了,否则定斩不饶!”
曹操根本就不和孔融辩论,直接用高压手段封他的嘴。在曹操此前的言行中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形。可见,曹操此时的自我膨胀已经跃升到了极点。
孔融无奈,只能退下。但他生性豪迈,一向放言无忌,回头就开始发泄对曹操的不满。孔融的这些话语被御史大夫郗虑得知后,立即去向曹操告发。郗虑因曾数次被孔融当众侮慢,因此怀恨在心。
曹操猜忌心虽重,但也并非没有容人之量。以曹操此前的所作所为推断,郗虑的告发,本来也不至于置孔融于死地,但这一次的结果却大大不同。曹操竟然以“谤讪朝廷”、“欲图不轨”这样莫须有的罪名将孔融处以极刑!
杀孔融,是曹操这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曹操不计前嫌,收揽容纳了大量曾经与他作对的人才,这也给他的事业辉煌带来了极大的助力。但是现在,他却容不得孔融这样的狂放之士了。这也预示着,曹操曾经一帆风顺的事业也将随着他的性情大变而走向下坡路。
杀孔融,也是曹操一生中的一大败笔。因为孔融是儒家先圣孔子的嫡传子孙,也是盛名远播的当世大儒,绝不是一个谁想杀就能杀,想杀就敢杀的人物。
孔融率性行事,放言无忌,曾经得罪过很多大人物。但在曹操之前独揽朝政的大将军何进、乱世狂魔董卓都因为忌惮孔融的盛名而不敢杀他。
孔融少有异才,很小的时候就已暴得大名,长大后更是以胆气豪壮,刚正不阿著称。汉灵帝时,孔融被时任司徒的杨赐征辟为掾属。后来,河南尹何进因裙带关系即将被任命为大将军。杨赐派孔融拿着自己的名片前去祝贺。何进府上的门人倨傲无礼,孔融一时性起,夺回名片,不告而别。何进的属吏们认为孔融无礼太甚,想要派刺客追杀孔融。但是,有一位门客却对何进说:“孔融声名远扬,将军如果与他结怨,四方之士就会相随而去了。还不如以礼对待他,让天下人都知道将军的胸怀广大。”
何进觉得有道理,于是在受任大将军之后,征辟孔融,让他担任更高级别的官员。孔融虽然得罪了何进,但何进并没有拿他怎么样,反而厚待恩遇他。
后来,何进被宦官所杀。西凉军阀董卓取代何进掌控朝政。董卓倒行逆施,想要废掉汉少帝刘辩。
孔融当众与董卓争辩,言辞激辩,说得董卓下不来台。董卓怀恨在心,有心将他杀掉,却又忌惮他声名卓著,杀了后会招惹非议。于是,董卓将孔融转任议郎,随后又暗中使坏,将孔融派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任职,希望借黄巾军之手除掉孔融。要不是刘备仗义相救,董卓的这一借刀杀人之计差一点就得逞了。
按照一般的看法,董卓暴虐残忍的程度远远胜过曹操。但是,就连董卓都不敢轻易杀害的孔融,却被曹操毫不犹豫地杀掉了。由此可见,曹操不但已经完全演变成了另一个董卓,而且在肆无忌惮的程度上颇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架势。
孔融之死,深深地触动了在组织底层的阴暗角落里默默存在的司马懿。因为,孔融是司马懿心目中的神圣偶像,成为像孔融那样的人,曾经是司马懿一生的梦想!
正如前述,司马防恪守儒家传统,对八个儿子家教极严。司马懿在这样的环境中熏陶成长,自然形成了以儒家为正统的价值观。而孔融是儒家创始者孔夫子的二十世孙,其学问与人品都堪称世之典范。可以说,孔融不但是司马懿崇拜的偶像,也是诸多将儒家教诲奉为经典者的偶像。
司马懿一心想在学业和事业上持续精进,以达到孔融的境界。可是,在强权面前,即便是像孔融这样名扬四海的大儒,也是不堪一击。那么,即便司马懿通过一生的努力,最后真的成为了孔融,又有什么意义呢?
司马懿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沉思,孔融名重才高,为什么却没能保住自己的命呢?
当人们对于各种事件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公平的,每个人都会得到他份所应得的东西。一个人获得了成功,肯定是因为他做对了什么。而当不幸降临到一个人头上时,肯定也是受害者的自作自受。这就是公平世界假设。
如果司马懿能够从这个角度将孔融之死视为咎由自取,也许可以抚平他内心的巨大创伤。
孔融确实做过好几件触忤曹操的事情。其中最典型的一件就是编造典故,讥讽曹操父子。
曹操击败袁绍,攻下邺城后,本来想将袁绍美貌无双的儿媳妇甄氏据为己有。不料却被儿子曹丕抢先一步得手。曹操只好同意了这门婚事。孔融知道这件事后,专门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当年周武王伐纣后,将妲己赐给了自己的儿子周公旦。曹操从未听说这一说法,以为孔融学识渊博,对他的引经据典深信不疑。后来,曹操专门向孔融请教。孔融却语带讥讽地回答说:“从今天的事情来看,当初料必是这样的!”原来,孔融是看不惯曹氏父子的行径,故意用捏造典故的方式来大肆嘲讽。曹操明白过来后,气了个半死,从此深深恨上了孔融。
如果就此将孔融的死因归结为他放言无忌,得罪了曹操,从而被曹操杀害,也是说的通的。但是,司马懿却不这样看。他的思虑更为深广,也更加充满疑惑。
这一方面是因为曹操并没有对每一个得罪他的人睚眦必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孔融劝谏曹操所说的话是很在理的。也就是说,孔融是因为践行忠义而被杀的。按照公平世界假设,这样的人是不应该遭到恶报的。而曹操违背忠义之道,本该遭到天谴,但却是春风得意,谁也奈何不了他。
这些重重的矛盾,造成了司马懿的百般纠结,也让他开始深深地怀疑起自小奉行不殆的儒家价值观。
与此同时,司马懿也更加体会到了曹操的可怕。此前,在别人尚未将曹操视为董卓之时,司马懿因为幼年时的心理阴影早就将曹操与董卓画上了等号。现在,曹操已经凶形毕露,早有前科的司马懿自然心寒胆战,唯恐哪一天曹操不高兴了,随时会拿自己是问。
可是,司马懿又是无处可逃的,生活还得继续。有一句印度谚语说:安家河中,就必须和鳄鱼交朋友。这句话也许特别吻合司马懿此刻的境遇。
对司马懿来说,曹操就像是一条凶形恶相的大鳄鱼,司马懿唯有拿出十二分的精神来与他打交道,小心逢迎,才有可能避免惹祸上身。可是,卑躬屈膝、阿谀奉承又与他一贯受到的儒家思想教育是背道而驰的。
司马懿无可避免地陷入了恐惧、矛盾、纠结、无奈之中。可以说,偶像的坍塌,彻底改变了司马懿。就从孔融死的这一天起,司马懿的内心走向了完全的分裂。
孔融之死,不但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也成了司马懿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尽管此刻的司马懿除了本能地知道必须要保全自己之外,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如何去做才能保全自己,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将会走向何方……
……
心理感悟:所谓的公平,往往只是让我们心安的理由罢了。
公平世界假设人们倾向于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公平的,每个人都会得到他份所应得的东西。一个人获得了成功,肯定是因为他做对了什么。而当不幸降临到一个人头上时,肯定也是受害者的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