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471000000004

第4章 资本及其价值增殖

引言

从这一章开始,进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基石,它像一根红线贯穿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部过程的分析之中。本章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从考察货币转化为资本开始,分析剩余价值的来源和生产方法,阐明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即剩余价值生产,这是全面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本章包括三节。第一节介绍价值增殖的前提,说明货币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资本,分析资本主义总公式及其矛盾,说明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进而分析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为阐明剩余价值的生产奠定理论基础;第二节介绍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分析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说明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第三节介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4.1价值增殖的前提

4.1.1资本和货币的区别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资本家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首先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以便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雇用工人。因此,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这并不是说货币本身就是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

这种区别首先表现在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上。资本流通公式是,G(货币)—W(商品)—G′(更多货币),即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商品,然后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公式则是:W(商品)—G(货币)—W(商品),即商品生产者卖出商品换回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两种流通都有卖和买两阶段,都是买和卖两阶段的统一,都有卖者、买者和既卖又买三种当事人。从形式上来看,两个公式有如下区别:①买卖的次序不同。简单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是先买后卖。②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后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③媒介物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在简单商品流通形式W—G—W中,起点是一种商品,终点是另一种商品,商品所有者卖出一种商品,是为了购买另一种商品,为买而卖,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所以在买卖两极上的商品是不同的,但在价值量上却是相等的。G—W—G′流通形式,货币所有者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再把商品卖出去,重新取得货币,买卖两极是同质的货币。但这种货币,在量上要产生差别,如果投入的货币量和最后取回的货币量完全相等,这种流通就毫无意义了。事实上,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就是为了能取回更多的货币,因此,资本流通的完整的形式应该是G—W—G′,其中的G′=G+ΔG,即原来预付的货币额G,再加上一个增加额ΔG。我们称ΔG为剩余价值。这两种不同流通形式的区别,说明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和经济内容。

除了流通形式上的区别外,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货币的货币又有本质的差别:①从交换目的来看,前者是为了价值增殖者,后者交换是为了使用价值。②从交换内容来看,前者则是以一定量的预付货币价值换取更多的价值,后者是两种不同使用价值相交换。③从运动界限来看,前者则在不断的流通中运动,只有不断运动,才能不断实现价值的增殖,后者经过一次交换就退出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

4.1.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G—W—G′是资本的总公式。它不只是商品资本所特有的运动形式,也适用于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从运动形式看,产业资本也是从货币开始的,由货币转化为商品,然后通过商品的出卖,再转化为更多货币。虽然产业资本在流通以外,还有一个生产过程,但这并不会改变资本在流通领域中的运动形式。同样,生息资本的运动公式G—G′,也只是G—W—G′公式的简化。其中被省略的中介,是在借入资本的职能投资者那里发生的过程。所以,G—W—G′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总公式。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G—W—G′)是同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相矛盾的。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必须等价进行,因此,在商品流通中发生变化的只能是价值的表现形式的变化,即由货币变为商品,再由商品变为货币,价值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但是,资本总公式表现出来的现象却相反,经过流通过程后,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即资本在运动中带来了剩余价值,出现了价值增殖。也就是说如果按照价值规律,商品等价交换,那么就不能带来剩余价值;如果要获得剩余价值,只能是进行不等价交换,那就要违背价值规律,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如何解决呢?要解决这个矛盾,关键在于揭示剩余价值是从哪里来。

首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在流通中,商品进行等量交换,不能增加价值,而使用价值的交换虽对双方都有利,但也不能增加价值。如果流通中实行贱买,贱买者虽可多得价值,但在他出卖时,别人向他贱买又会失去,仍不能增加价值。单个资本家之间进行欺骗,个人虽多得价值,社会总价值却不会增加,只是总价值在个人之间的分配发生变化。因而,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其次,剩余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由于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因此,价值变化只能发生在资本总公式的第一阶段所购买的商品上。但不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只能从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即从它的使用上产生。也就是说,要获得剩余价值,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在市场上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有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即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它的使用能够创造出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1.3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指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一是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二是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将自己的劳动力当做商品出卖。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历史条件,并不是任何社会都具备的,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才存在的。在封建社会末期,已经出现了具备这两个基本条件的雇佣劳动者。用暴力对小生产者实行大规模剥夺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在全社会范围内加速了这两个基本条件的形成,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出充足的、廉价的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所有者出卖的不是劳动力所有权,而是劳动力使用权,并且是出让定期的劳动力使用权。

4.1.3.1劳动力的价值

劳动力作为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同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为了维持劳动者的生存、发展,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如食物、衣服、住房等。因此,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生产劳动者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它包括三部分: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以保障劳动者劳动能力消耗的恢复和正常的劳动。第二,劳动者维持家庭、抚养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以延续后代不断提供新的劳动力。第三,维持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使劳动者具备必需的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这就是说,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如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一样,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会同时从相反方向引起劳动力价值量的变动。一方面,它使劳动力价值所包含的物质内容,即使用价值的范围、数量和质量在日益扩大和提高,而成为促使劳动力价值提高的因素;另一方面,它又同时使这些使用价值的价值量日益下降,而成为促使劳动力价值降低的因素。这两种因素交错作用,形成方向相反的趋势,使劳动力的价值量的变动呈现可升可降的多种情况。

除此之外,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又和其他商品价值的决定有不同的特点,它还包含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由于各国的自然环境条件不同,历史形成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程度不同,劳动阶级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不同,因而生活习惯和要求也不同,这就使得各国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在范围、类别以及质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同样,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物质内容,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资本主义早期劳动力只是维持基本生存的需要,当今劳动力却要满足生存、发展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4.1.3.2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一般商品在使用和消费时,使用价值也随之消失,其价值或逐渐消失,或逐渐转移到其他商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它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作为抽象劳动,能形成价值。所以,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就是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它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的目的。

4.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4.2.1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如果把劳动过程的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抽象掉,劳动过程无非是劳动者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从这种情况看,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过程和其他社会的劳动过程是相同的。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物质要素是属于资本家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因而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工人是在资本家指挥和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由于劳动者已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卖给资本家,劳动者必须按照资本家的意志去劳动,生产什么,怎样劳动,都必须听从资本家的指挥。

第二,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因为工人劳动是在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情况下进行的,资本家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取得了劳动力商品的使用权,把劳动本身和生产资料当做生产要素看待,这样作为生产结果的劳动产品,自然也就成为资本家的所有物。

4.2.2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它还必须同时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本特征,为了说明价值增殖过程,我们首先要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因为价值增殖过程是在价值形成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劳动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使用价值并不是资本家的目的,他之所以要工人生产商品使用价值,在于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但是,资本家生产商品,目的也不是价值,而是价值增殖,即生产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为了理解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举例说明如下:假定商品生产者是生产棉布的资本家,开设织布工厂,这里要研究的当然不是棉布如何生产出来的劳动过程,而是研究棉布这种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包含在棉布中的剩余价值是怎样形成的。

假设某纱厂,纺纱工人劳动日的日价值是3元,劳动6小时便能生产出棉纱。又假定工人劳动6小时需消耗棉花10公斤,价值10元,消耗纱锭等其他生产资料价值2元。投资者共垫付了15元。预付资本(10+2)c+3v=15(元)。6小时劳动过程结束时,工人的具体劳动,将10公斤棉花纺出棉纱。棉花和纱锭等生产资料的价值(共12元)随之转移到新产品中。纺纱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的支出,形成了3元新价值,也同时加到棉纱中。10公斤棉纱的价值总共为15元。产品价值:(10+2)c+3v=15(元)。这样,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没有增殖。这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按前面的假设,劳动力一天的价值是3元,工人只用6小时就创造出补偿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但是,资本家购买了工人劳动力一天的使用权,他还可以让工人继续劳动下去。比如,要工人一天劳动12小时。如果资本家要工人1天劳动12小时,生产资料的消耗与劳动时间同比例增加,则投资者垫付资本增为27元(其中20公斤棉花20元,纱锭等4元,劳动力日价值仍为3元)。生产结果,产品价值共计30元。纺纱工人12小时共转移生产资料旧价值24元,创造新价值6元。其中3元(耗费6小时)补偿劳动力价值,尚余3元(另6小时创造)被资本家占有。产品按价值出卖后,投资者收回了原预付价值27元,净赚3元。

预付资本:(20+4)c+3v=27(元)

产品价值:(20+4)c+3v+3m=30(元)

剩余价值:30-27=3(元)。

比较一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可以看出,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家就可以从雇佣工人身上榨取到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总是要超过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因而,工人的劳动时间总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工人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工人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总是超过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也就是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所以,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

通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最终解决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不违背商品等价交换原则下,资本就可以增殖,资本家就可以得到剩余价值。资本家按照价值买进棉花、纱锭和劳动力(三项合计27元),然后他就消费了其使用价值。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同时也就是商品(棉纱)的生产过程。这个过程结束时,资本家取得了一份价值30元的棉纱。最后,他仍然按其价值将棉纱卖出去,扣除了他原来垫支的价值27元,获得了3元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到资本的转化,之所以必须在流通领域内进行,是因为只有在流通领域,资本家才能够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并在最后出卖商品实现剩余价值;之所以又不在流通领域内进行,是因为流通只不过为生产剩余价值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剩余价值的生产则是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因此,资本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资本的现象形态掩盖着它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表现为一定的物,如厂房、机器、原料、商品、货币等。但是,这些物品本身并不是资本。它们作为物不过是具有特定用途的使用价值,只有当这些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担负着特殊的社会经济职能时,才成为资本。这就是说,资本家手中的生产资料之所以是资本,并不是因为它可以用来生产,而是因为它被用于榨取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以,厂房、机械设备、原材料等物,只有成为榨取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

4.2.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为了深入认识资本的本质和剩余价值的源泉,还必须进一步分析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样两种不同的形态,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资本家把一部分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如建筑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这些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都只能借助于工人的劳动把自己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转移的价值绝不会超过它原有的价值。由于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只是改变了自己存在的形态(如从棉花、纱锭形态转变为棉纱形态),而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不发生价值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用字母c来表示。

(2)可变资本和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不同,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工人,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以外用于个人消费,再在生产过程中重新创造出来。因而,这部分资本的价值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在生产中实际发挥作用的,是它所购买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增加价值,即创造包含补偿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价值。由于这部分资本的价值会发生增殖,称之为可变资本,用字母v来表示。

把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马克思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之一,不仅对揭露剩余价值的来源,认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有重要意义,而且为以后的一系列理论,如资本积累与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地租理论等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4.3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两种方法

4.3.1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价值包括三个构成部分:第一,作为不变资本的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过来的部分,用c表示;第二,新价值中补偿可变资本的部分,用v表示;第三,新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部分,用m表示。

由于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价值变动的结果,因而研究资本价值增殖的程度,必须抽去不变资本,只考察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间的比例关系。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叫做剩余价值率,它表现了资本价值增殖程度或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因而又叫剥削率。要劳动的比率来表示。工人全部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劳动时间,叫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时间中支出的劳动叫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这个时间中支出的劳动叫剩余劳动。

上述两公式是以两种形式表示同一个剩余价值率,前者采取物化劳动形式计算,后者采取活劳动形式计算,两者都是表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与剩余价值率有着密切的联系。剩余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和可变资本量的多少这样两个因素。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剩余价值率越高,可变资本总量越大,即被剥削的工人人数越多,则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量就越多。由于任何一个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拥有的总资本量总是有限的,因而雇佣工人的人数也是有限的,所以,他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剩余价值率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以便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4.3.2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是多种多这样的,概括起来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二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4.3.2.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例如,原来劳动日长度为12小时,其中6小时为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率为100%。如果资本家把劳动日延长到15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不变,仍然是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就从6小时增加到9小时,增加的3小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

工作日即劳动日,指劳动者在一天内劳动的时间。在一昼夜24小时内,工作日虽然是可以确定的,但它本身又是不固定的,其劳动时间的长短是可以变动的。资本家为了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生产过程中,总是力图延长工作日的时间,但是,这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内延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如果等于必要劳动时间,资本家就得不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工作日的最高界限是可以确定的,它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劳动力的生理界限。工人在24小时内只能支出一定量的生命力,还要有一定时间用来吃饭、睡觉和休息等,每天都劳动24小时是绝对不可能的。二是道德的界限。工人必须有一定的时间用来学习文化和从事社会活动,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这种需要的范围和数量,由该国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所决定。在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之间,工作日究竟有多少小时,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和斗争,当资产阶级力量大,无产阶级反抗力量小时,工作日就比较长;当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而且积极斗争时,资产阶级就不得不缩短工作日。

4.3.2.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由于工作日的界限和无产阶级为缩短工作日的斗争,使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行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他们便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想方设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只有改变工作日两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种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为相对剩余价值。例如,原来工作日为12小时,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如果工作日长度12小时不变,把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则增加为8小时,剩余价值率就会从100%提高为200%。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在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如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呢?为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是降低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只有在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普遍降低了,劳动力价值才能降低。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提高有关生产部门的——包括生活资料部门以及同生产生活资料直接、间接有关的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使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可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各部门的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和动机,并不是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而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所谓超额剩余价值是单个企业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假如,按照社会上现有的一般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纺纱厂平均一个工人在12小时中生产20斤棉纱。在20斤棉纱价值中,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24元,工人12小时劳动创造新价值6元,总价值为30元,每斤棉纱值1.5元。如果有一个纺纱厂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在12小时内生产出40斤棉纱。如果每斤棉纱消耗的生产资料不变,40斤棉纱中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48元,工人12小时劳动创造的新价值6元,40斤棉纱总价值54元,每斤棉纱的个别价值为1.35元。但这个工厂按社会价值出售棉纱,每斤棉纱比别的资本家多得0.15元,40斤棉纱可多得6元。这6元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仍然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个别企业采用了先进技术,工人劳动的复杂程度和效率都高于一般的企业,他们的劳动是加强劳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个别企业获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现象。因为,在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其他企业也会采用新技术,一旦新技术被普遍采用,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就提高了,商品的社会价值也就会随着降低。原来的先进生产条件转化为一般的生产条件,商品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将不存在,从而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

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会不断地促使各个资本家企业采用新的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当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再生产劳动力的生活资料价值就会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就会下降,必要劳动时间就会随之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就会相应延长。于是,超额剩余价值虽然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但是所有的资本家却都可以由此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无数资本家狂热地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

4.3.2.3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之间的联系在于:第一,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是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量。第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因为只有把工作日绝对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外,才能无偿产生剩余价值。同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又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因为只有在工作日已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基础上,资本家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但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又是不同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依赖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从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生产技术落后和发展缓慢相适应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生产技术进步和不断变革为条件的。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工人主要是手工劳动,使用手工工具,因此,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剥削工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人为缩短工作日的斗争日益加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逐渐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主要方法。

本章小结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进一步揭示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为认识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是进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

拓展阅读

现实问题分析

在采用自动化机器和机器人的现代资本主义企业中,生产工人很少,但资本家却仍能获得巨额利润,这是不是说自动化机器和机器人也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呢?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告诉我们,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是劳动创造的。因此,雇佣工人的劳动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自动化机器和机器人都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采用自动化机器或机器人的企业,之所以能够获得巨额剩余价值,首先,是因为这些企业的工人所从事的劳动大都是复杂的劳动。比较复杂的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在相同的时间内,这些工人创造的价值就更多。其次,是因为这种企业的社会总体劳动的直接生产工人减少了,但由于生产自动化,引起雇佣工人结构的变化,增加了科技人员。他们作为“总体工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因而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再次,这些企业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同类产品的社会价值,因而能实现更多的剩余价值。

在现代资本主义企业中,无论是用自动化机器还是机器人进行生产,它们仍然是机器,是生产资料,其价值只能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它本身是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

习题

1.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和关键?劳动力商品有哪些重要特点?

3.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4.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

5.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有哪些?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同类推荐
  • 基层工会日常工作手册

    基层工会日常工作手册

    为了把广大基层工会干部和职工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贯彻落实工会十五大精神落实到基层、落实到行动中,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工会干部培训与日常工作业务指导,使得基层工会能够不断推出新举措,指导基层工会工作在各方面的创新发展。
  • 作风高于一切

    作风高于一切

    本书从作风的重要性、作风的培养、组织的作风建设等多方面对“作风”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是一本值得机关和企业领导干部集体学习的好教材。
  • 中国政情报告(2013-2014)

    中国政情报告(2013-2014)

    本书以深度剖析、专题研究等方式,梳理和回顾2013年以来中国政坛动态,为读者提供透视中国政治动向、社会发展脉络的独特视角。特别是围绕各级政府、决策者比较关心的典型问题,对当下中国政治生活中出现的新动向、新趋势进行深入透视和解析,并辅之以鲜活的典型案例,为各界把握中央新精神、了解各地新动态提供资政借鉴。
  •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创新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创新

    所谓统一战线,就是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同一切可能联合的阶级、阶层、政党和团体在一定的目标下结成广泛的政治联盟。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中国道路的奠基与开创

    中国道路的奠基与开创

    本书从1956年至1982年就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与开创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对中国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几个关键点和关键事件作了再现和分析,理清了道路发展的历史逻辑,廓清了思想上的迷雾。
热门推荐
  • 顾少,娶一赠二

    顾少,娶一赠二

    五年前,她一夜荒唐,不小心生了个娃。五年后,他将她抵在墙角:“嫁给我,或者秦氏破产,二选一。”她婉拒:“我、我有娃。”他薄唇一勾,笑的邪魅:“没关系,我愿意喜当爹。”原以为一场交易婚姻,生活必将相敬如冰,不想,却……“这家的菜真好吃!”第二天厨师被请到了家里,成了她的专用御厨。“这家的包真好看!”第二天那家店被转到她名下,她成了老板。他宠她上天,却有逆鳞不可触碰。“哎呀,那边那个帅哥真好看!”结果话语一落,就被脸色黑沉的男人强行拖回了家……
  • 仙觐

    仙觐

    还荒古,陌眉千度;上邪坠,滴尽玉人红泪。星河陨,千里孤坟金兰成殇。留却,踏河山万里,屠魔平障。寻觅、寻觅,纵是道穷途尽。
  • 佛说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经

    佛说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回天之门

    回天之门

    五行之剑,再现人间,被它选择的少年能否收服四神兽,打败魔神,天,地,人三界纷争再起……
  • 秋天记忆

    秋天记忆

    军旅作家王培静荣的小说集《秋天记忆》。每次用心聆听秋天的记忆,都震撼自己的心灵,让我在秋的情怀中,感悟那幸福的欢笑和眼泪。告别青涩的高中年代,来到梦寐以求的大学,而初到大学的岁月,亦如一部灰色的电影,在光影交错间搁浅了整片秋天的记忆。
  • 凌天之咒

    凌天之咒

    被强行灌输了一脑袋知识的特种兵周羽兮,却悲催的穿越到了另外的世界,且看他怎么游戏人生,称雄世界的……新人新气象……
  • 千法之书

    千法之书

    时光依然如常,岁月来去如风,残留的记忆变为传说,传说又慢慢成为神话。而当其诞生的纪元再度循环降临时,连神话也早已被遗忘。在某个混乱的时代,新的纪元尚未到来,而旧的纪元早已逝去。故事里的人望不见故事外,故事外的人触摸不了故事里。既无开始,也无结束,但这确实也是一个开始……
  • 沙漠驼影:一个女人的千里澳洲行

    沙漠驼影:一个女人的千里澳洲行

    一次渴望已久的追逐荒野大漠的梦想,一个女人淋漓尽致剖析自我的心灵之旅,演艺一段动人心魄的传奇旅程,记录一曲跌宕起伏的沙漠恋歌。本书是作者自我发现和自我证明过程的记录。
  • 你是我此生不舍的柔情:三毛的流离与沧桑

    你是我此生不舍的柔情:三毛的流离与沧桑

    一世清欢,小文员,以文字为生的女子,喜欢自由,喜欢流浪,对人物传记情有独钟,爱研究每个人的故事,尤其是那些具有传奇经历的女子,渴望从他人的经历中体会不一样的人生。
  • 乱世殇之倾尽天下

    乱世殇之倾尽天下

    【作者改编原著小说】她是黑道界人人惧怕的“蔷薇血祭”出生时右肩带有蔷薇胎记,至此,她失去至亲,沦落乱世烟火,为了复仇,变成冷血无情嗜血之人,最后也敌不过——情。只是最后的归属却变得支离破碎,在匕首刺入心脏的一刹,她笑颜如花。却未想竟穿越它国得以重生,拥有同样身世不同容貌的女子身上,面对它国乱世之争以及帝王至死不渝的纠缠,她该如何选择,倾尽天下,散尽红尘,看一代圣女手虐三代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