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屏翰耸崔巍,一柄芙蓉顶上栽。
四面水光随地绕,万层峰色倚天开。
当头红日迟迟转,俯首青云得得来。
到此乾坤无障碍,遥从瀛海看蓬莱。
这一首诗,倒是把庐山第一高峰--大汉阳峰描绘的壮丽万分。
却倒也是实至名归。作为三山五岳之一的庐山,自古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在此嗟呀嘲诮,留下嘉文墨宝。而作为庐山主峰,大汉阳峰又怎会寂寞?
据说,在月明风清之夜,站在峰巅上,可观汉阳灯火,那大汉阳峰的名字,便是如此得来的。
汉阳峰峰巅上,有一方形石台,名为禹王台,相传为大禹治水登临处。每当晴天一碧,万里无云,登此台眺望,江汉倒悬,楚楚环供,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慨。
大汉阳峰南为紫霄峰、东北有小汉阳峰。西北乃一峡谷,长十几里,名唤“康王谷”。
那康王谷内里秀丽非凡,犹如仙境,只是或许幽深曲折,几乎与外界隔绝。相传西周康王,喜好名山游览,曾特地倾慕而来,由此得名。后来战国末年天下大乱,有楚国贵族为避秦而逃遁至此,隐世避难,倒成了一方乐土。更有甚者,据说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千古佳作《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就是以此谷为原型。
康王谷内有一村落,名曰康王村。说来也是奇怪,虽据说当年楚国贵族逃遁而至此谷,落脚之地,就名为康王村,但到了这时,这村落里的人却没有一个说自己是上代楚国后人。那姓牛的,姓马的,姓朱的,姓侯的……倒是不少,可就是没有一个是楚国的国姓--熊。
众说纷纭,只是外人的舌头。住在里面的人,哪里还在乎这个?山高皇帝远,这偏远的山乡,更是连地方官都见不着影儿,平日的家长里短,行陌上鸡犬相闻,村民们打渔的打渔,伐薪的伐薪,种地的种地,日子倒也过的安定。
康王村村外,小树林。
“咝、咝咝……”一只硕大的花斑毒蛇,正在草丛中如风驰电掣般的急行乱窜。
忽然,它看见了一块大大的岩石,嶙峋的身子卧在草丛一侧。
这对于它而言,这块大石头实在是一个极妙的藏身之所。
几乎就是不假思索,那条足有一丈多长的三角尖头毒蛇,直接就钻到了那块岩石之下去了。短短的一瞬间,那条毒蛇便只剩下一截短短的尾巴。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一身由黑色洗成灰色、却收拾的利利索索的旧衣,脚上随随便便蹬着一双满是补丁、但洗刷的很是干净的旧鞋的少年如风一般的追了过来。
那少年只有十五六岁上下年纪,生的虽不说十分俊朗,但也算是眉清目秀,一双精亮的双眸,透着一股精神劲儿。
他跑步时姿势颇是奇怪,不单单步伐奇大,一步便有丈余长远,而且起落间几乎是足不沾地,好似是御风而行,踏草而飞,端得是趋进若神。
而在这少年之后,另有一男一女两个少年也在跌步狂奔,不过与头上这个少年相比,也就是差的远了。二人同样都是一身旧旧的装扮,眉清目秀的女孩手里紧紧的抱着一个竹篾所制的筒状东西,而虎头虎脑的少年则提着数个用树枝编成的捕蛇蛇叉。
为首这少年眼见那毒蛇钻入巨石之下,连忙便是纵步一个虎跳,身子倒是如同苍鹰扑击一般,人还在空中,一只右手已经成虎爪姿势,往那毒蛇露出的尾巴根处抓下。
只可惜那毒蛇也灵巧的很,就在少年的右手堪堪触及它尾巴的一刹那,“刷”的一声,尾巴便压倒了几株生长在巨石旁的青草,然后将整个身子深深地收到了那巨石之下。而少年的手,竟然直直的刺入了泥土之中。
那少年一抓不成,只是轻轻的“咦”了一声,回过头来,看着还在自己身后将近十丈远近狂奔的两个少年,一声苦笑道:“猛子、小妹,你们抓的这条‘烙铁头’果然有些门道,你瞧,连我都抓空了。”
被唤作“猛子”、“小妹”的两人倒也不是太慢,一口气跑到那少年跟前,齐声道:“怎么,旭哥,这畜牲跑到石头底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