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周通便在网上查到了伍家花园的来龙去脉。
资料显示,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在嘉兴八年(1803年)在河南珠江河畔买来100多亩土地兴建了伍家花园。1835年建行伍氏宗祠之后,继续扩建万松园。
由于伍国莹祖籍福建安海乡,他甚至将这个伍家花园的所在地直接命名为安海乡,以怀故里。
“真奇怪,一般人都知道,家宅不宜建在寺庙、坟墓的旁边。但这伍家偏偏就不信邪,就是要在海幢寺旁边建大房子。难道他们不懂风水?”周通指着伍家花园旁边的海幢寺,一脸疑惑地问道。
我仔细一看,还真是呢。地图上,紧挨着伍家花园的,就是海幢寺。风水上,住宅近寺庙并非好的风水。
因为寺庙乃孤煞之地,老一辈的人认为寺庙门口常有不能超生的灵体徘徊,希望能够借神灵的灵气超生。这样的话,自然会给附近居住的人家带来影响。
“不可能,那个年代笃信风水,一般人在建房子之前肯定会找风水师看风水,尤其是伍家这样的大家族,更要为自己的百年基业找一个安身之所。我觉得这里面肯定有原因,否则这个大家族不会犯上这个风水大忌的。”我对他的这个疑问表示保留意见,毕竟出身福建的人,对风水都十分重视。
据我所知,海幢寺建于明末清初,建成的时代比伍家花园早。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伍家在选地建房的时候,海幢寺是已经存在的了。
这么一个择址上的风水大忌,普通人家都会防范,更何况伍家这样的名门望族呢。
“还有,我又发现了一处不当之处。”说着,周通指着地图上珠江河岸说道:
“你看到没有,伍家花园建在了珠江岸边,这珠江岸是弧形的,有如反弓一样。正是犯了反弓煞,你说是不是啊?”
我仔细一看,点了点头。
地图上显示,伍家花园不远处便是珠江南岸,岸边弧形像一把反着的弓箭,射向伍家花园。
一般来说,住宅周边的河、路最好呈环抱形,风水上认为是“玉带揽腰”,聚气生财。但如果呈反弓形,则聚不住气,不避风。在心理上,反弓形也如一把弯刀,砍住居住者,乃是大凶之局。
“看来,这个伍家花园的选址真是不敢恭维啊。”周通皱着眉头说道。
“我觉得不会这么简单吧,人家一间耗资几百万银元建好的一座豪宅,就这么轻易让我们这些只懂一点风水皮毛的人看出破绽?不可能,里面必有蹊跷。”我沉吟片刻,悠悠地说道。
事情来得太容易,说明里面另有玄机,这个世界没这么简单。
“真看不懂,还有其它线索吗?”周通问道。
“有,你看过这些诗句没有。”我将地图反转,露出了背面的诗句。
“不懂,完全不知道说什么。”周通翻来覆去地看了几次,最近茫然地摇头说道。
也难怪,这些毫无关联的诗句,即使是我,也看不懂个所以然来。
“你看不懂是正常的,因为我也看不懂。要了解情况,还得去现场看一下。”我这无稽的话语,引得周通向我投来一串鄙夷的眼光。
说完,我们便收拾东西,打算去河南伍家花园旧址看一下现场。
来到了河南的伍家祠道,地图上显示以此为界,往北便是伍家花园。在这里四周走了一圈,我们确定伍家花园的大概位置。不过让我们失望的是,原址上早已现代建筑林立,根本没有什么古旧的建筑。
沧海桑田,原本气势宏大的伍家花园,早已被历史的巨轮辗碎,化作了尘埃。只剩下一两间旧屋,以及由伍家留下的地名,表明这里曾经是叱咤一时的伍家大宅。
对照旧地图,经过一番的实地勘察,我对当年伍家花园的选址地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伍家花园建于1803年,位于河南临近海幢寺紧贴潘家的位置。伍家花园所在的位置,其实是一片冲积平原。由于江中西面的礁屿,对水流产生阻力,以致东面流速缓慢,易成淤积,潮汐进退,日久堆积成滩,形成的滩地比西边江岸微出。
河南岛中有一条绵延起伏的“龙脉”:龙头在乌龙岗,尾龙在官洲。每当退潮,原先满注的潮水,从涌内和夹角之窄长水道同时急速冲出,自然顺势斜向东北面之江心。这情景宛如由龙头喷水涌往北岸之海珠石。此乃“卧龙漱珠”之象,乃风水极好之福地!
风水诀云:“阳宅须择好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为有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可见伍家的选址完全符合此口诀的相宅原则。
加上水是水龙,山是土龙,无论水龙、土龙都是财。伍家花园四面环水,周边有山,更是“依山傍水”的“上等之地”。正是选择了这样一个财气聚绕的地点,造就了伍家,以及旁边比邻而居的潘家,形成了富甲天下的显赫之势。
“在当年,河南不过是一个小岛。属于荒郊之地,一片荒芜,地价应该不贵。潘家和伍家的先人竟敢独辟蹊径,在此地开基建祠,他们的魄力的确是非同凡响啊。”我由衷地赞道。
我既为这选址的精妙而赞叹,更为潘、伍两家人的独到眼光而折服。
“行啦,行啦。无论当年他们的眼光如何的厉害,但最后,他们两个家族不一样要衰落?所以,这个风水也只能旺一时。”周通似乎对我的高谈阔论很是不屑,毫不留情地向我泼了一盘冷水。
“算啦,不跟你理论,说了也白说。我看我们还是找伍家花园的遗址吧。”说罢,我摊开地图,在海幢寺周边一带找寻起来了。
对照着旧地图,我终于在溪峡新街那里找到几幢古旧建筑。这是一排五开间二层木构建筑,从一道顶上有半圆形暗拱的小门进入,是一个狭小的潮湿滑腻的天井,天井的地面由红砂岩铺就。由于年代久远,这层红砂岩已变成褐红色。
看地图上的说明,这一排应该是伍家花园的“小姐楼”。从天井往上看,可以望见“小姐楼”的概貌:二楼上竖着一排整齐的花瓶柱状栏杆,每一扇窗的窗叶下有梅兰图案的雕花;二楼屋檐上,木构“牛腿”也是极尽精雕细琢。
从这些细节可以想象当年伍家花园是多么的精美壮丽,可惜这一切都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后人只能靠想象其辉煌了。
正在我们仔细地勘察伍家遗址之际,一把稚嫩的声音从后面传过来。
“大哥,要买鸡仔饼吗,伍家的鸡仔饼?”
我转身一看,原来是一个提着篮子卖点心的小女孩,正抬头望着我。
女孩身材瘦小,穿着土气,脸色苍白,看样子是穷苦家的孩子。这么小的年纪就开始卖东西挣钱,我心里隐隐泛起一阵怜爱之意。
“哇,鸡仔饼,我喜欢。小妹妹,你刚才说这是伍家的鸡仔饼,这饼是伍家出产的?”周通走了过来,蹲下摸着小女孩柔软的头发笑道。
他笑的时候那双小眼睛眯了起来,那表情有点猥琐,就像一个金鱼佬在哄骗小女孩似的。
“大哥,这鸡仔饼是伍家发明的,我们是按照伍家的配方制作的饼。所以,这是正宗的、原汁原味的伍家鸡仔饼。”说着,她拿起一块小饼,掰开两半,分给我和周通。
“大哥,你们尝一下吧,吃完保准你们喜欢。”
我和周通接过饼块,放进嘴里尝了一下。
果然,这块鸡仔饼咸中带甜,松脆可口,入口即化。最让人销魂的是饼中夹着的冰肉,用力一嚼,里面的油脂都压榨了出来,满口留甘。
不愧为广东著名特产之一,想不到它竟然是伍家发明的?
“小妹,你手上的饼我都要了。不过,你要告诉我,这饼真是伍家的人发明的吗?”我不相信伍家竟有如此能耐,可以发明如此可口的小吃。
“没错,我听奶奶说,这种鸡仔饼是伍秉鉴家族的人发明的。”小女孩满心欢喜地对面前的两个陌生哥哥讲道。
听到我要收购她的饼干,她原本苍白的脸上开始有了血色,也泛起了笑意。
“你没记错吧,伍秉鉴家族哦,鸡仔饼真是他们家发明的吗?”我再次跟她确认道。
“是啊,我奶奶就是这样跟我说的。”小女孩天真地望着我,一脸认真地说起了鸡仔饼的来历。
原来,伍秉鉴的大宅,每天都要接待很多客人,尤其是外国来的客人。由于这些客人来自不同地地方,口味和习俗各不相同,有的不能吃猪肉,有的不能吃牛肉,加上他们由于漂洋过海而来,又不喜欢吃海鲜。因此,伍秉鉴每天都为招待这些客人的伙食而操心。
有一次,他们家的婢女小凤无意中用梅菜连同五仁饼馅搓烂,加上用糖腌过的肥猪肉,压扁后烘制成点心招呼客人。客人品尝后觉得味道很好,咸中带甜,爽脆可口,因而大加赞赏。伍秉鉴家族的人觉得这种饼形状像鸡块,是绝大部分外国人都喜欢的肉食。又加上它的味道十分香口,因此伍秉鉴家族的人十分喜欢,要求大量生产以招待客人。
由此,鸡仔饼便诞生了。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广州最受欢迎的手信之一。
“两位大哥,这个就是鸡仔饼的来历了。我讲得好不好听啊?”
小女孩面带微笑地看着我们,就像是一个作业拿了满分的小学生在期望得到老师的奖励。
“讲得很好,你好厉害哦!来,给你钱,你的饼干我全要了。”说着,我陶出一张百元钞票递给了女孩。
“谢谢大哥。”女孩将打包好的鸡仔饼递给我,然后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钱袋,打算找钱给我们。
“不用找了,剩下的钱就当是大哥奖励你,给我们讲一个这么好听的故事吧。”我把一包鸡仔饼抛给了周通,剩下的放进背包里,俯下身子面对着她说道。
“真的?谢谢大哥,你们真好。快过来,我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小女孩向我们眨了一下大眼睛,向我招了招手,示意我靠近她。
秘密?什么秘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