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率大军抵达前线,取代李信。他下令构筑工事,坚守于深沟高垒之内,违令者一律斩首。楚军多次到阵地前向秦军谩骂叫阵,秦军不作回应,两军形成对峙局面。
相持期间,王翦令士卒厉兵秣马、养精蓄锐,然后伺机而动。项燕见王翦始终坚壁不出,令楚军东移,想以此牵动秦军。王翦见项燕移师向东,在楚军拔营之际下令秦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全线出击,猛攻楚军。楚军大败,项燕见楚军主力被歼,知道大势已去,自杀而死。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楚国的大片土地落入秦军之手。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率秦军攻入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命将军王贲率兵南下攻齐。秦军很快开进临淄,俘虏了齐王建。秦军兵占临淄,标志着秦统一六国的全面胜利。至此,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华夏大地归于一统。
在短短10年的时间内(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王政以气吞山河之势先后灭掉了韩、赵、魏、燕、楚、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为彰显宏图霸业、名传千秋百代,秦王政决定更改名号。大臣们根据远古传说中的三皇和五帝,有的主张用“帝”,有的主张用“皇”,而秦王政则认为自己的功劳高过三皇和五帝,于是将皇和帝并称,改名号为“皇帝”。
并且,秦始皇对名称也做了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命被称为“制”,皇令被称为“诏”;皇帝的印信用玉做成,被称为“玉玺”,并且只有皇帝的印信才能叫“玺”;皇帝的妻子称“皇后”,父亲称“太上皇”,母亲称“皇太后”。
秦始皇将全国政权牢牢握在手中,对全国进行统一管理,从而避免形成诸侯自立、权力分散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君权,秦始皇设置了三公和九卿。
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主要职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管理文武百官;太尉是最高军政长官,负责军事事务,但在平时并没有军权,战时要听从皇帝的命令,并且要在得到皇帝的符节后才能调动军队;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并将皇帝的诏令转交给丞相执行。
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是皇帝的警卫,同时负责传达皇帝命令;卫尉是宫廷的警卫首领,负责皇帝住所的日常守卫;太仆主要负责侍从皇帝,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掌管全国的司法事务,负责审理重案要案;典客负责国家的外交以及内部少数民族的事务;宗正专门管理皇室事务;治粟内史管理中央财政,并负责全国的税收工作;少府是皇帝个人的财政官员,管理皇帝私有的山泽湖泊和宫廷手工业等。
为了管理地方,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替代了以往的分封制。郡县官吏由皇帝亲自任命,罢免权也掌握在皇帝手里。
不仅如此,秦始皇还制定了严格的官吏管理制度,“刑不上大夫”的特权已经不复存在。官吏犯法,不但不会减轻惩罚,反而会加重处罚。
除了政治体制改革外,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集权统治。
其一,驱逐匈奴,修筑长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匈奴视为国家大患,派蒙恬率兵北击匈奴。蒙恬不辱使命,痛击匈奴。随后,他驻守边关十余年,迫使匈奴退往阴山以北。
为防匈奴进一步侵扰,秦始皇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修筑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辽河以东地区)的万里长城。
其二,没收兵器,防止作乱。
为防止天下作乱,秦始皇下令没收兵器,然后将这些兵器熔化,铸铜人12个,将其立于咸阳宫前。铜人巨大无比,每个重达24万斤。
其三,修建官道,速递信息。
官道即驰道。秦始皇时,以咸阳为中心,共修成了三条官道:一条向北通向内蒙,这就是著名的“九原直道”;一条向东通向河北和山东,直到海边;一条向南,通向湖北、湖南和江苏。官道的建立,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政令的及时传达。
其四,迁徙后裔,统一监控。
六国虽然被灭,但各国仍然有后裔。为杜绝六国后裔的反叛行动,秦始皇将各国的贵族后裔以及富豪统统迁至咸阳,以便统一监视。
其五,焚书止学,坑儒愚民。
秦始皇在加强统治的过程中,种种残酷的手段引起了士人的不满,遭到了士人的指责。这时,丞相李斯给秦始皇写了一封奏疏,主张严厉镇压这些胆大妄为的士人,要求进行焚书。
诏令一发,除了《秦记》之外的所有史书一律被烧毁,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经书和诸子百家的典籍也无一幸免。至此,除了少数史书之外,全国只剩下了农业、卜筮和医药方面的书籍。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大清洗,同时也体现了秦朝的暴政。
但是,焚书并不能堵住士人的口,反而激起了更大的抗议,百姓和士人对秦始皇的暴政怨愤异常。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国各地追查,最后共抓获460余人。秦始皇下令将这些人一齐押到骊山的山谷中,全部活埋。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是儒生,后人因此把秦始皇的这种行为称为“坑儒”。
关于秦始皇的功与过,后人评说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的忧患意识很强烈。为了维护领土完整、防止秦帝国的分散瓦解,他费尽心思,在有生之年不仅维护了国土的完整,而且还有所扩张。秦始皇末年,秦朝的郡数由统一之初的三十六郡增至四十余郡。
自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就开始到处巡游。这一年,他“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公元前219年,“东行郡县,上邹峄山”;公元前218年,第二次东巡;公元前215年,出巡碣石,这是第三次东巡。每到一处,他都令人立功德碑,记载他的丰功伟业。
不仅如此,秦始皇还大兴土木,劳民伤财,造成了民不聊生的景象。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开始扩建宫廷,先后建起了近300座宫殿和700余座行宫。其中,关内行宫有300座,关外行宫有400余座。规模如此宏大,以至于有人感叹“穷年忘归,犹不能遍”。
在众多宫殿中,阿房宫的规模最为宏大,“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115米),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约能容10万人)。”为了修建阿房宫,秦始皇每年要调用70余万民工。
秦始皇的一生是劳碌的一生,天下分裂时忙于打江山,天下统一后又开始守江山,生怕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或许是为了能够永远守住江山社稷,他开始寻求仙药,以便长生不老。秦始皇第一次东巡时,见到了汹涌澎湃、仿佛要吞噬一切的大海。也就是在这段时期,他有了寻求长生不老药的念头。
当时,秦始皇在离海不远的琅琊山一住就是三个月。在这期间,一个名叫徐福的齐国人上书说海中有三个神仙,分别叫蓬莱、方丈和瀛洲,表示愿意替秦始皇入海求仙。秦始皇大喜,选择了数千名童男童女随徐福同往。
秦始皇没有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徐福身上,为了尽快找到仙药,他在出巡碣石时派燕国方士卢生求仙,并令韩终、侯公、石生等人求取不死药。尽管花费了财力、人力,但并没有结果。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出巡。此次出巡,他直接南下,先后经过了云梦(今湖北境内)、丹阳、会稽(今浙江境内)等地,祭祀了舜和禹。在会稽时,他仍不忘刻石颂德。
随后,秦始皇再次赶至琅琊,继续寻求仙药,不久在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一病不起。七月,在沙丘平台(今河北邢台市广宗县境内)驾崩。
短命皇帝秦二世
秦始皇驾崩后,他的第十八皇子胡亥即位,是为秦二世。胡亥之所以能成为皇帝,得益于他的老师赵高。
赵高原本只是宫中的一个太监,此人不仅身强体壮,而且擅长书法,谙熟刑狱之法,因而深受秦始皇喜爱,屡屡被提拔,直到升为中车府令。后来,他做了胡亥的老师。
中车府令虽然不是一个很高的官职,但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赵高做了中车府令后,主要负责为皇帝准备车马仪仗。不仅如此,他还要为皇帝起草诏书和下传符玺。因此,他可以时常跟随在秦始皇的身边,特别是当秦始皇出巡时。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左丞相李斯随行。胡亥得到秦始皇的允许后,跟随在老师赵高身边。此时的秦始皇已经有50岁了,一番长途跋涉后,病死于沙丘平台。临终前,秦始皇留下遗诏,要立长子扶苏为皇帝。
诏书未发,秦始皇已死去,赵高立即在李斯面前分析了扶苏即位给李斯带来的不利,并最终说服了李斯。二人将秦始皇的遗诏扣下,然后商量如何将秦始皇的遗体运回咸阳城。为了防止秦始皇死亡的消息泄露,他们像往常一样为秦始皇安排饮食起居,并在随行的车上装满鲍鱼,以鲍鱼的腥味来掩盖尸体的腐臭。
不久,赵高、李斯等人将秦始皇的遗体运进咸阳城。接着,他们将篡改的诏书公布于世,立胡亥为皇帝,就这样,胡亥做了历史上的第二个皇帝。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任命赵高为郞中令,并对其言听计从,在国内大开杀戒,除掉有威胁的人,并以此震慑他人,欲使朝野上下臣服在他的脚下。
早在胡亥即位前,胡亥、赵高和李斯三人已经伪造了一份诏书,派使臣送往远在北方固守大秦疆土的蒙恬和扶苏,令蒙恬和扶苏自裁。扶苏心中只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君思想,在真伪未辨的情况下自刎而死。蒙恬并不甘心,不愿意死得不明不白,于是被关押起来。
即位之初,秦二世效仿父亲秦始皇巡游天下,所到之处同样立石刻碑。不过,秦始皇刻碑是为了记录功德,而秦二世无功无德,只好将他与臣子的零言碎语刻于石上,令后人忍俊不禁。回朝后,赵高建议秦二世在全国范围内诛杀异己。接着,秦二世和赵高二人向朝中元老重臣举起了屠刀,咸阳城内外顿时更添杀气。朝中和地方上的官吏无可避免地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比如,赵高考虑到蒙恬有可能为扶苏平反,不仅除掉了他,还除掉了他的弟弟蒙毅。
不仅如此,秦二世生怕兄弟姐妹们知道他犯下的恶行,丝毫没有念及手足之情,残忍地将他们杀害。一次,他在咸阳城中处死了十二个兄弟;又一次,他在杜邮(今陕西咸阳东)碾死了六个兄弟和十个姐妹。
在秦二世的众多兄弟中,将闾等三人性格比较沉稳,处处谨慎行事。秦二世一时找不出陷害他们的理由,于是暂时将他们囚禁起来。待处死了众多兄弟后,秦二世指使赵高逼他们自尽。将闾对赵高派来的人说:“我们时时牢记朝中的礼节,处处遵守朝中的制度,为什么要赐死我们呢?”只可惜,来人只是执行命令的,向他们述说冤屈也是徒劳的,将闾三人无奈,拔剑自刎。
秦二世元年四月,秦二世表示要完成父亲秦始皇的遗愿,在全国范围内征发民夫继续修造尚未完工的阿房宫和骊山墓地,并向咸阳城调遣了五万士卒负责守卫。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秦二世下诏,各地必须准时向咸阳进献粮草,运送者须自带口粮,不能动用咸阳周围三百里区域内的粮食。
胡亥做皇帝前是纨绔子弟,只知道吃喝玩乐,做皇帝后仍然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一次,他对赵高说:“人生如白驹过隙,极为短暂。既然做了皇帝,我就应该及时享乐。你觉得如何?”赵高求之不得,自然一味奉承,以便能够专权。
不过,秦二世并不放心,因为一时的安逸唾手可得,但永久的享乐却难以触摸。他找到李斯,对李斯说:“我以前听韩非说过,尧治理天下时,住着茅草房,喝着野菜汤,夏天穿麻衣,冬天裹鹿皮;大禹治水时,不停地奔波忙碌,以致小腿脱毛,后来客死他乡。做帝王竟然如此辛苦,恐怕并不是他们的初衷,而应该是那些过惯了贫寒生活的书生们提出来的。如果拥有了整个天下,却从中得不到一点好处,帝王又怎么会有心思治理天下呢?我想在有生之年一直享乐下去,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李斯担心自己失宠,用尽心思写了一篇名为《行督责书》的文章,详尽讲述了如何专权和酷法治民的具体举措。秦二世如获至宝,在全国增强了督察力度和对犯罪造反者的打击力度。
官逼民必反,秦二世的残酷统治令沉默的民众不再沉默。同年七月,陈胜、吴广二人揭竿而起,受尽苛政压迫和严酷刑法的人们终于爆发了,积极响应和支持起义。随后,各地起义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冒出头来。不仅如此,被秦国灭掉的各个诸侯国的后裔们纷纷打出各国的旗号,割地称王。一时间,秦始皇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秦帝国变得四分五裂。
然而,对于外面发生的一切,秦二世一直被蒙在鼓里。因为他愿意听到的是天下太平而不是天下大乱,以至于没有人敢上报有人谋反叛乱的事情。当陈胜起义军逐步向咸阳城逼近时,秦二世仍然不相信有人谋反。于是,懂得察言观色、善拍马屁的奸臣说陈胜只是盗贼而已,地方上就有能力将其逮捕,不用惊动皇帝。秦二世没有作罢,而是单独询问其他臣子,凡是说陈胜要造反的人都被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