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道智能测试题,没有标准的答案,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回答此题,当然老师会根据每个人的观点给一个合理的分数。后来,这道题通过E—mail发给了比尔·盖茨,回函上写着这么一句话: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
在财富、兴趣、幸福、荣誉、成功中,盖茨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兴趣。在盖茨眼中,兴趣是最重要的。有了兴趣,财富、幸福、荣誉、成功都会赢取。
戈迪默的母亲是一位英国人,她的父亲是一位珠宝商。在父母的呵护和熏陶下,小戈迪默快乐地生活着,在6岁的时候就想做一名芭蕾舞演员。父母看着宝贝女儿柔软的身体,欣然同意。
不久,小戈迪默在芭蕾舞剧院报了名,成为了小芭蕾舞剧团的一员。她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来,她的心里充满了自豪与骄傲。可是,几次训练后,小戈迪默的虚弱体质使她难以承受舞蹈训练。她带着失望离开了小芭蕾舞剧团,她的梦想也从此破碎了。不料,更大的不幸降临到了这个幼小的女孩身上:8岁的时候,她患了一场大病,不得不辍学。虽然她的家庭非常富有,但是她却不能像那些普通家庭里的孩子那样可以顺利地完成基本学业。面对生活给她带来的责难,她无可奈何。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一个人躲在自己的小被窝里,偷偷地流着伤心的眼泪。
时光不断地流逝,小戈迪默也在不断地成长。在家里待倦了,她会出去走走,呼吸新鲜空气,调节一下心情。一次,她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散步,一个醒目的木牌映入了她的眼帘:斯普林斯图书馆。她异常兴奋,对知识的无限渴望使她迫不及待地跑进这个图书馆,她又一次找到了读书的感觉。那一天,她在图书馆一直待到下班时间。以后,她对图书馆有了特殊的感情,她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待在图书馆里,尽情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每当图书馆下班时,她总是熟练地钻在桌子底下,等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后,她再钻出来,继续汲取精神食粮。
那一年,小戈迪默只有9岁,但她汲取的知识要超出同龄人好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她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5岁的时候,戈迪默的第一篇小说在一家杂志上发表了,她成功了。小说深刻的思想,使人们很难想象出这篇小说竟会出自一位少女之手。
1953年,戈迪默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说谎的日子》以精美的语言、流畅的笔调以及深刻的思想在文坛引起了轰动。从此,戈迪默一发不可收拾,她笔耕不辍,新作频频问世。在她的文学生涯中,她先后创作了10部长篇小说和200余篇短篇小说。凭着她的执着与努力,各种奖项纷至沓来。1991年10月3日,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自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以来第七位获此大奖的女作家。
如果戈迪默没有对知识的兴趣,那她就难以汲取比同年人更多的知识;如果她没有对文学的兴趣,她不会写出属于自己的小说。正是在兴趣的推动下,她在文坛引起了轰动。
兴趣,让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变得不再平凡。有了兴趣,一个人能够挖掘自身潜力;有了兴趣,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
早一天行动,早拥抱成功
实现梦想的最佳方式,就是及早行动。早一天行动,就早一天成功。从现在就开始行动,不要说没有做好准备,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有了这种“没有做好准备而不敢尝试”的心态,使得我们一直停留在准备阶段,最终失去了机会。
有了梦想,就从现在开始,向着梦想前进,梦想就会及早实现。如果有了梦想,不立即去行动,我们只能忍受煎熬。如果一直不去行动,今天复明天,一年复一年,最终时光流逝,梦想成空想。
安东尼·吉娜在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了美国纽约百老汇负有盛名的女演员,她之所以会这么快成功,关键在于她及早地付出了行动。
当吉娜还是一名学生时,她参加了一次校际演讲比赛,并当着在场的所有人,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梦想:“大学毕业后,我要去演百老汇歌舞剧的主角。”
演讲结束后,吉娜的心理学老师找到她,质问她:“为什么现在不去百老汇,非要等到毕业后才去呢?”吉娜想了一下说:“是呀,大学生活并不能帮我实现梦想。那我一年以后就去百老汇。”
老师继续质问:“为什么今天不去,非要等到一年后去呢?”
听完老师的话,吉娜觉得很有道理,对老师说:“我决定下个月就出发。”老师紧跟着问:“今天去跟下个月去,有什么不一样?”
吉娜激动不已地说:“好,我现在就去订机票,马上出发。”老师赞许地点点头说:“机票我已经帮你订好了。”吉娜简单收拾了一下,当天就飞赴她梦想中的殿堂。
当时,百老汇的制片人在酝酿一部经典剧目,正在征招女主角,从100个人当中挑选10个,然后再从中选出最优秀的一个,挑选方式是每个应聘者念一段剧本中女主角的台词。
吉娜千方百计地从一个化妆师手里得到了将要排演的剧本,然后闭门苦读,悄悄演练。正式面试那天,她是第40个出场的应聘者,制片人问她是否有过表演的经验,吉娜甜甜地一笑,然后说:“我可以给您表演一段曾经在大学里演出过的剧目吗?”制片人不愿打击一个热爱艺术的青年的心,于是答应了。制片人听到吉娜使用的台词正是将要上演的剧目中的对白,而她那真挚的感情、惟妙惟肖的动作表现得自然亲切。制片人惊呆了,立刻宣布面试结束,因为女主角已经找到了,就是吉娜。
就这样,吉娜刚到纽约就顺利地迈出了实现梦想的第一步,穿上了她人生第一双红舞鞋。
如果不是听了老师的话,立即行动,那么吉娜很可能就失去了一次机会,那么她的梦想又会在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
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早一天行动,就能够早一天抓住机会,走在他人前面,从而获得成功。如果行动迟一步,等到大家都看到这次机会时,这个机会已经失去了意义。
富兰克林·罗斯福竞选总统期间,哈默的眼睛虽然盯着罗曼诺夫艺术品的销售生意,可他的耳朵却在打听着总统竞选的事情。他得到一个信息:只要罗斯福的新政得势,禁酒法令就会被废除。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宣誓就职,接着就签署了废除禁酒令的法令。14年来,全美国都实行禁酒令,但事实上,人们一直暗中走私酒,可以说是令行不止。罗斯福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很直接,就是彻底废除禁酒令,谁想喝就喝个够。
废除禁酒令之后,脱销的商品不是啤酒,而是装啤酒的酒桶,特别是经过处理的白橡木制成的酒桶。自1919年10月27日始,“可恶的安德鱼·沃尔斯台德灾祸”降临到美国以来,再也没有人需要酒桶了。可是,此时的酒桶身价百倍,特别是白橡木酒桶。这种桶的桶板必须是白橡木板,要一寸厚,至少要经过两年的风干。自然,跑遍全美国也无法找到这样的木板。
哈默清楚地知道在哪里可以弄到桶板,那就是苏联。他在苏联住了很久,对苏维埃政府有哪些东西一清二楚。在两个月之前,也就是他认为罗斯福很可能当选总统的那个时候,他就发电报给苏联外贸部,以每只酒桶5美元的价格订购了几船桶板。同时,他来到安豪泽·布什酒厂,表示愿意供给他们酒桶。他们立刻给他一张10万美元的支票,订购了一万只酒桶,平均每只酒桶10美元。其他酒厂得知哈默从苏联进口桶板的消息后,也纷纷争着向哈默订购。
哈默洋洋自得,但他并没有预料到,从苏联运来的不是成型的桶板,而是一块块晾干了的白橡木板,需要进行加工。然而,在全美国都无法找到一家加工桶板的厂子。哈默当机立断,在停泊苏联货船的布鲁克林,利用纽约船坞公司的一个码头修建了一座临时桶板加工厂。当时到处都可以找到在禁酒时期被解雇的桶板加工工人,他们都很乐意重操旧业。就是这样一家工厂,一日三班,每班8小时,每班可生产1000只酒桶。因为供不应求,哈默又在新泽西州的米尔敦建立了一个现代化酒桶工厂。
禁酒令废除之日,也正好是哈默的酒桶从生产线上滚滚而出的时刻。安休斯、布希、库尔斯、申利和其他各家制酒厂用高价把哈默制桶公司的酒桶抢购一空,哈默将大把的美元装进了腰包。
禁酒令的解除,无疑会引起啤酒的大量生产,众多商人纷纷投身于此,竞争自然激烈。哈默对其视而不见,直接关注酒桶,并敢于行动,赚取了巨额利润。正是因为哈默看到了机会,并在他人前面抓住了机会,所以他收获了他人没有收获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