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这话不无道理,一个性格敏感的人,终其一生不都是在和自己过不去吗?敏感的人,不但对身边的人苛刻,对自己更是时常“下狠手”,殊不知,结果总是适得其反,不尽如人意。既然敏感于人于己百害而无一利,那我们何不轻松一点,豁达一点呢?
敏感的人,永远活在别人的眼睛和嘴巴里
曾听过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喜欢书法,他毕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写出一幅人见人爱的书法。有一天,他耗尽心力临摹了一篇不错的文章,写完后,他将这幅书法作品拿到集市上去展出。
为了知晓观赏者的看法和意见,他还别出心裁地在书法作品旁摆了一支毛笔,并附上一段说明:各位看官,如果您觉得此幅书法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那烦请您在对应之处画上一个圆圈。
很快,这幅看起来十分精致的书法就成了观赏者的涂鸦之地,几乎每一个字都被打上了圆圈的印记,有的字上甚至还叠加了好几个圆圈。等观赏者纷纷散去后,这个人百思不解地停留在原地,他始终不能接受如此糟心的结果。
回到家后,他一直闷闷不乐。年迈的老母亲见状,关心地问道:“儿子,你今天怎么兴致勃勃地出去,垂头丧气地回来呢?”
“我练了那么久的书法,竟然一点进步也没有,实在太失败了。”说完,他心灰意冷地将自己的书法递给母亲。
母亲仔细看了半天,才明白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她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神秘兮兮地说道:“别灰心!待会儿你再写一幅跟原来一模一样的书法,我保证这回大家一定都非常喜欢你的作品。”
原来,母亲只是将那段说明文字换了一下,改为:各位看官,请您在这幅书法作品的精彩处画上圆圈。
最后的结果让这个人大跌眼镜,同样一幅书法,原来那些被否定过的地方,现在全部被打上了赞赏的圆圈。
看着他一脸难以置信的样子,母亲意味深长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时刻活在别人的眼睛和嘴巴里,那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么优秀。”
毫无疑问,这句话完全可以成为所有敏感的人的座右铭。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敏感的人一般都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打个比方,有人说他的穿着太土气,没品位,他立马整日研究时尚杂志,购买最新潮的服装;有人说他为人太抠门儿,他便到处请人下馆子吃饭、去KTV唱歌……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今天有人吐槽你穿着打扮不时髦,明天又有人赞美你走在时尚最前线,又或是前一秒有人批评你对人太小气,下一秒就有人夸赞你待人特大方。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敏感的人,再怎么用改变自身的方法来迎合别人,最终也无法让所有人的口味达成一致。
上文所说的那个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因为太在乎别人眼睛里看到的和嘴巴里评述的那个自己,才会在自己的书法作品被观赏者画满圆圈后开始严重质疑自己的能力,若不是老母亲的及时点醒,敏感的他很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颓废度日,再也不写书法了。
其实,生活就像一面镜子,镜子里呈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完全取决于站在镜子前面的那个人。写书法的小伙子之所以收到诸多差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预先挖了一个署名为“我的书法很差劲”的大坑。也就是说,他本身就是一个毫无主见的人,他不知道自己的书法作品究竟是好是坏,所以才寄希望于他人,希望通过他人的眼睛和嘴巴来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然而,众口总是难调的,不管是光鲜亮丽的明星,还是朴素无华的路人,谁都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和喜欢,赞美往往夹杂着批评。因此,如果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完全取决于别人对他的看法,那他很快就会失去自我,成为别人眼中的奴隶。
不可否认,敏感确实能让我们沉下心来听进去别人的意见和看法,从而促使我们发生改变,日臻完善自己。但凡事都有一个度,这就好比医生给病人开药,合适剂量的药能让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痊愈,而剂量过猛则会使其有性命之忧。同理,敏感也是一剂药方,不幸的是,有些人喜欢擅自加大剂量,最后导致其动不动就对自己的相貌、性格、能力等方面产生怀疑,似乎自己无法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只有别人的评价才是最真实、最客观的。
台湾著名综艺节目《康熙来了》的主持人小S曾在《小S之怀孕日记》里描述过这么一个片段,在她谈恋爱的时候,她和当时的男朋友即现在的老公许雅均出去看电影,电影开演没多久,她突然感觉左边有一股热气靠近了她的手,就在她以为男友要牵她的手之际,果不其然,男友用他那厚实温暖的手慢慢地包住了她的手。当时,害羞的她想转过头去看看男友的表情是否跟自己一样紧张,可扭扭捏捏了半天却始终不敢行动,因为她害怕自己看到的是对方一脸的稀松平常。最后,当她鼓起勇气转过头时,竟发现男友整个人已经进入昏睡的状态,而且是睡到斜躺在椅子上。
这一幕让小S大跌眼镜,她不敢相信对方竟然毫无顾忌地睡着了,这也太做自己了吧!她看了一会儿,怕男友突然醒来看到她在看他会觉得不好意思,因为如果换成是她,可能会尴尬到立马去办理移民,于是连忙把头转回去。等过了好一阵,她心想男友应该差不多快醒了时,她再次转过头去看对方,结果发现自己真是想太多了,男友还在呼呼大睡中,并且一直睡到电影结束。
在小S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的男友活得确实很自我、很真实,连跟心仪的女孩在一起看个电影,也能被无聊的电影“催眠”至酣然大睡,丝毫不在乎此举有损自己的美好形象,完全可以想见,这种人跟“敏感”二字八竿子也打不到一块去。也正是因为男友在自己跟前展现出如此真实随性、特立独行的一面,完全不在乎他人的眼光,小S很快就对其芳心暗许,非卿不嫁了。
综上所述,内心太过敏感的人,压根儿就是在和自己过不去,非得要活在他人的眼睛和嘴巴里,给自己平添许多不必要的愁苦和郁闷。要知道,人生苦短,旁人的眼光终究不过是一缕烟,转瞬之间就会随风而散,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执着于这短暂的烟云呢?还不如平静下来,好好听一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敏感于面子,只会让自己活受罪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给我一个面子”、“看在我的面子上”、“你这么做,就是不给我面子咯”,面子究竟是何方神圣?明明每个人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脸面,却仍是不满足地向他人讨要“面子”,仿佛别人给的面子越多,自己的脸上就越有光彩。
另外,喜欢到处让别人给面子的人,往往也是一个热衷于给别人面子的人。这种人为了面子可以奔波劳累一辈子,目的就是让他人高看自己一眼,最终赢得对方的肯定和喜爱,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自信心。
可正如奥地利犹太裔著名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所说的:“上帝给我们赠送的每一份礼物,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面子就是这么一份“大礼”,我们从中收获了不少快乐,与此同时,烦恼、忧虑和压力也接踵而至。
在郭冬临的小品《有事您说话》中,郭冬临饰演的小郭恰好就是一个敏感于面子的男人,他在公司领导、同事的面前,总是扮演一个无所不能的大好人,不管谁找他帮忙,他总是拍着胸脯说没问题,很多时候,甚至别人还未开口,他就自告奋勇地先来这么一句口头禅:“有事您说话!”
在这个世界上,求别人帮忙办事不稀奇,稀奇的是竟然有人会求着帮别人办事!毫无疑问,小郭刚好是后者。为了帮单位老牛买卧铺票,小郭顶着严寒,扛着铺盖,排着长队,可天公不作美,排了老半天,刚轮到他时,又没票了。无奈之下,他只好自掏腰包,搭进去二百块钱,买了两张高价票,用他的话说,“不能让老牛说咱无能啊”。
回到家后,老牛上门来取票了,面对老牛的连声道谢,小郭又开始自吹自擂,说自己只不过打个电话给哥们儿,哥们儿一大早就送来五张卧铺票,剩下多余的三张让他给退回去了。话音刚落,老牛惊喜地喊道:“哎呀,我又添了三个人,刚好要五张票。”小郭一听,自知说错了话,急得直拿手抽自己大嘴巴。
紧接着老牛又问:“那三张票有问题吗?”小郭骑虎难下,只好硬撑着回道:“没问题。”话说到这份儿上也就罢了,仿佛中邪了似的,他又开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那三张票也要下铺吧?”老牛听了,又兴奋地大叫道:“太好啦!下铺!下铺!”两次都说错话给自己添麻烦,小郭只好再次拿手抽自己的嘴。
在心理学上,对于小郭这种过分爱面子的人,往往会将其定义为“敏感自卑”。因为越是敏感自卑的人,越是在乎别人如何看待和评价自己,以至于为了维护面子,总是会罔顾自身的真实能力、需求和感受,用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委屈自己去做一些力所不能且违心的事情。
小郭正是因为太敏感,太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才会上赶着去给别人帮忙,可结果换回的是什么呢?人人都把他当做免费的“便利贴”,最后把自己累得半死不说,还平添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迟早有一天会弹尽粮绝。
俗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此话确实不假,从小的方面来说,一个存款不多的男人为了娶个老婆,将婚事大操大办,最后却导致生活捉襟见肘,连吃饭都要出去借碗米;从大的方面来说,一家资金有限的企业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豪华,不断地花大钱搞装修,结果却深陷困境,无法自拔。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生而为人,有谁能真正做到不爱面子呢?一个人可以爱面子,但绝对不能死要面子。要知道,即便我们在他人眼中再有面子,也不过是虚伪的假象,好比水中月和镜中花,纯粹自欺欺人罢了。
总而言之,敏感于面子是一种心理疾病,得治!治愈这种心疾最关键的一步是,坦然面对和接纳自身的不完美。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全知全能是上帝的差事,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不必强撑起这份责任。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别人已然是善之极致。有时候,我们也要允许自己能力有限,允许自己做不好或是做不到某些事情,并发自真心地原谅自己的过失。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彻底放下“旁人眼中出色的我”。既然敏感于面子让我们的身心处于一种极度疲惫的状态,那我们就必须反思,没有必要委屈自己迎合别人,满足别人的需求,从而向其讨要肯定、认可和赞美了。
鲁迅先生曾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敏感于面子的人,是时候走出自我营造的虚幻宝塔了,当我们鼓起勇气面对生命中的阴影和不足时,我们头顶的阳光必定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也将少苦增甜。
敏感就是否定自己,自舔伤口
宋心恬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每次她和朋友打电话,如果说到中途,朋友临时有事要先挂电话,她都会为此胡思乱想一番,最后弄得自己心神不宁,同时也让朋友小倩受困扰。有一次,朋友小倩因为家里有急事匆匆挂了她的电话,结果第二天就收到她的一条短信,“我昨天一遍又一遍地回想咱俩在电话里的聊天内容,你是不是因为我说了一句‘最近你好像长胖了不少哦’,生我的气呢?对不起,是我不好,我不该说这种话惹你不开心,你原谅我好不好?”
看完短信后,小倩有些莫名其妙,心想,昨天的谈话不是很愉快么?她并没有说错什么话,我也没有不高兴呀!当下小倩立马回了一条短信给她,请她务必不要多想,并表示对她绝对没有任何不满。
同样的一幕,上演了很多遍后,小倩再也不敢轻易挂她的电话了,不然她肯定又会回过头分析自己究竟说错了什么话,然后找出可能的蛛丝马迹来向小倩道歉。
就这样,小倩始终小心翼翼地经营着彼此的友情,生怕伤害到敏感多疑的宋心恬,使得她一次又一次地怀疑自己,否定自己。武志红在《我们都是受虐狂》一文中,曾描述过这样一个女子,女子的父亲是一个大酒鬼,在她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不仅要忍受醉酒后的父亲对她的残酷打骂,还要用自己羸弱的身体去照顾父亲。在她的意识层面,她十分痛恨自己的酒鬼父亲,并且发誓长大后一定不会嫁给一个喜欢酗酒的男人。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在她成年之后,她所交往的几任男友全是酒鬼,即便有一开始不是酒鬼的,在和她朝夕相处之后,最终也变成了酒鬼。
对此,武志红的分析可谓是一针见血,在他看来,女子在重复童年时代所受的痛苦,她渴望借由这种痛苦去抚慰幼时那个脆弱无助的自己。
宋心恬虽没有一个酒鬼父亲,可她喜欢否定自己,然后自舔伤口的“受虐”心理和武志红笔下的那个女子惊人的相似。其实,归根结底,这种喜欢被痛苦喂食的敏感性格,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孩童时代的创伤。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孩子一开始都是自恋的,在他们的意识里,周围发生的任何事情,全部“拜他所赐”。比如,当父母亲近他时,他会认为,此时的“我”是一个“好我”;当父母不理他时,他会认为,此时的“我”是一个“坏我”。